元代的散曲孔令彬一、元散曲概说散曲是金元时期在我国北方兴起的一种新体诗。
我们通常所称的“元曲”是指杂剧和散曲两种文学形式,散曲的兴起比杂剧要早,但其成就不如杂剧高。
散曲和词一样,来自民间,都是合乐歌长的长短句。
单词发展到南宋时,在文化人手里典雅化因而走向了衰落,而民间的俗谣俚曲却得到了发展。
宋金对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乐曲和汉族北方地区慷慨粗犷的民间歌曲相结合,便逐渐形成了散曲这种形式,散曲是我国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也是文学形式推陈出新的结果。
散曲是在词的乐曲衰亡,文字僵化之后,在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发展革新而创造出来的,具有民间情调和地方色彩的一种新体抒情诗。
散曲和剧曲的区别:剧曲是用于演出的,除了歌唱,还有说白和动作;散曲则只是歌唱,只用管弦乐伴奏。
剧曲一定要具备人物和故事;散曲则主要用来抒情(少数套曲也叙事,如睢景臣的[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等)。
散曲的体制:散曲大致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种。
小令之中还有重头和带过曲。
小令:又叫…叶儿‟起源于词中的小令,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
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最基本的特征。
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重头:又称重头小令,是指用同一个曲调重复来歌咏一些类似的景色或一个连续的故事。
是一种联章体,它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令组成,最多可达百支。
如张可久[中吕-卖花声]《四时乐兴》,以四支同调小令分咏春、夏、秋、冬,构成一支组曲。
带过曲:是一支曲子不足以表现作者思想情感,就再用一支或两支不同曲调的曲子续成一篇完整的歌词,最多只能三支,且须是同一宫调中的曲牌。
如[雁儿落带得胜令]、[骂玉郎带感皇恩采茶歌]等,曲牌最多不能超过三首。
它是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一种特殊体式。
套数:则起源于宋代的大曲、鼓子词和诸宫调。
又称“套曲”、“散套”、“大令”,其体式特征最主要的有三点,即它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联缀而成,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小令和套曲的区别:小令是以一支曲子为单位的;套数则是由同一宫调之中至少两支以上,按照音乐上排列顺序的规律,联合成套。
小令每首一韵;套数则从头到尾的多支曲子都一韵到底。
散曲与词的异同:同点:都是长短句样式,都是音乐文学。
异点:1、句式长短更为参差不齐,更自由活泼;2、可以增加衬字(在曲调规定之外自由加添的字),既保持曲调的腔格,又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为酣畅淋漓;3、用韵较密,一韵到底,平仄可以通押,更显活泼流畅,顺口动听;4、诗词力避字句重复,尤忌重韵,而散曲却以此见长;5、散曲直露明快,更具民间色彩。
散曲的特点:其一、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
散曲可以增加衬字,也可以增句。
尤其衬字被广泛运用于散曲中,使曲词不至于过分被格律束缚,可以极尽长短变化之能。
尤其可以用许多叠字、象声字来描摹事物,使得曲词的语言更加生动活泼,有绘声绘色之妙。
其二、散曲平、上、去三声通协,用韵加密,几乎每句都要押韵。
其三、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
“赋”的手法使用较多。
不尚比、兴。
其四、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最显著的风格是尖新活泼,袒露率真。
其五、散曲作家追求两种风格:豪迈奔放和清丽雅秀。
前期作家多豪放之作,倾向于追求壮丽之美;后期作家则逐渐向婉约词风接近,尚俊雅之美。
其六、散曲一些独特的技法:叠字、顶真、短柱对、鼎足对、合璧对、连璧对等。
元〃乔吉: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
大概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尤贵在首尾贯穿,意思清新。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八引)万云骏《诗词曲欣赏论稿》指出:":"曲能容俗,曲尚显露,曲贵尖新,曲带戏谑,这四个方面构成了元曲的本色。
或者简单地归纳为几条:口语化、通俗化、戏剧化(包括滑稽调笑、着重刻划动作等)。
"二、元散曲的主要作品散曲的发展概况:今人隋树森编辑《全元散曲》共收散曲四千二百多首,其中小令三千八百多,套数四百多。
作家有名者二百一十三人,无名氏作家一批。
以元仁宗延祐年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的创作中心在北方,后期则向南方转移。
前期:散曲多表现对功名利禄的鄙薄,对封建礼教的藐视,对山林隐逸生活的赞颂,对男女爱情的歌唱,对自然风光的神往,同时也不同程度地流露出逃避现实的情绪。
艺术上富有通俗化、口语化特点,饱含北方民歌犷放爽朗、质朴自然的情调。
代表作家是关汉卿、王和卿、马致远和白朴等。
后期:散曲缺少前期作家那种横溢于作品中的牢骚和不平,在艺术上刻意求工,用词典雅华美,且追求格律严整,创作风格从前期以豪放为主转变为以清丽为主。
代表作家是张可久、乔吉、徐再思,比较重要的作家还有张养浩、睢景臣和刘时中。
1、爱情类:具有鲜明特色,既继承了传统,又有所创新,比之于诗词中的同类作品,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显得大胆泼辣,坦诚率真。
主题:纯真爱情的讴歌,男欢女爱的柔情,离别相思的愁苦,痴心女子的怨恨,卑贱女子的心声。
强烈的市民意识,平民化的女性形象,肆意畅情的审美特征。
原因:传统文化断裂对伦理观念的冲击,异民族伦理观念的淡薄,城市经济文化的畸形繁荣。
[中吕]阳春曲-题情白朴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
奶娘催逼紧拘钳,甚是严,越间阻越情慊。
笑将红袖遮银烛,不放才郎夜读书。
相偎相抱取欢娱,止不过迭应举,及第待何如?[仙吕]寄生草无名氏有几句知心话,本待要诉与他。
对神前剪下青丝发,背爷娘暗约在湖山下,冷清清湿透凌波袜。
恰相逢和我意儿差。
不剌!你不来时还我香罗帕。
[双调]沉醉东风-春情徐再思一自多才间阔,几时盼得成合?今日个猛见他、门前过,待唤着怕人瞧科。
我这里高唱当时水调歌,要识得声音是我。
[双调]蟾宫曲-春情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
空一缕余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症候来时,正是何时?灯半昏时,月半明时。
[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王实甫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
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
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缕带宽三寸。
[越调]凭栏人-寄征衣姚燧欲寄征衣君不还,不寄征衣君又寒。
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中吕]红绣鞋-欢情贯云石挨着靠着云窗同坐,偎着抱着月枕双歌,听着数着愁着怕着早四更过。
四更过情未足,情未足夜如梭。
天哪,更闰一更妨甚么![大石调]初生月儿无名氏初生月儿一半弯,那一半团圆直恁难!雕鞍去后何日还?捱更阑,淹泪眼,虚檐外凭损阑干。
2、怀古类:通过怀古咏史,暗寓国家的兴亡之感。
名为怀古,实为悼今和自悼。
有故意否定或贬低历史英雄人物的倾向。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踟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买花声]怀古张可久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黄钟]人月圆-感怀倪赞伤心莫问前朝事,重上越王台。
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
怅然孤啸,青山故国,乔木苍苔。
当时明月,依依素影,何处飞来?《寄生草·感叹》查德卿姜太公贱卖了溪岸,韩元帅命博得拜将坛。
羡傅说守定岩前版,叹灵辄吃了桑间饭,劝预让吐出喉中炭。
如今凌烟阁一层一个鬼门关,长安道一步一个连云栈。
3、讽刺类:愤世嫉俗,隐斥黑暗,揭露丑恶。
元代读书人政治地位底下,造成更多怀才不遇。
以逃避现实的态度,鄙薄封建社会的功名;以玩世不恭的态度,玩弄封建社会的神圣,是元代不少散曲所共同表现的思想内容。
这在当时不利于封建统治,对通俗文学的发展也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今天看来,这些作品所揭露、批判的对象,正在成为历史陈迹;而洋溢在这些作品里的小市民意识,如追求个人享受,爱讨别人小便宜等,对读者只有害处。
倒是作者为通俗文学写作的态度,以及作品的民族形式,还有值得吸取和借鉴的地方。
[朝天子]志感无名氏不读书有权,不识字有钱,不晓事倒有人夸荐。
老天只恁忒心偏,贤和愚无分辨。
折挫英雄,消磨良善,越聪明越运蹇。
志高如鲁连,德过如闵骞,依本分只落的人轻贱。
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
老天不肯辩清浊,好和呆没条道。
善的人欺,贫的人笑,读书人都累倒。
立身则小学,修身则大学,智和能都不及鸭青钞。
[正宫]醉太平-讥朝政堂堂大元,奸佞专权。
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
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
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愚贤。
哀哉可怜![前调]讥贪小利者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
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亏老先生下手。
[仙吕]醉中天-咏大蝴蝶王和卿挣破庄周梦,两翅架东风。
三百座名园、一采一个空,难道风流种?唬杀寻芳的蜜蜂。
轻轻的飞动,把卖花人扇过桥东。
4、隐逸类:歌唱归隐山林,表现对功名富贵厌恶之情。
官场黑暗险恶,许多人不满现实,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同时受全真教思想的影响也较大。
市民享乐之风的影响。
[双调]沉醉东风-避虎狼月底花间酒壶,水边林下茅庐。
避虎狼,盟鸥鸬,是个识字的农夫。
蓑笠纶竿钓今古,一任他斜风细雨。
[中吕]十二月兼尧民歌张养浩从跳出功名火坑,来到着花月蓬瀛。
守着这良田数顷,看一会雨种烟耕,到大来心头不惊,每日家直到睡天明。
见斜川鸡犬乐升平,绕屋桑麻翠烟生,杖藜无处不堪行。
满目云山画难成。
泉声,响时仔细听,转觉柴门静。
[双调]沉醉东风-渔夫白朴黄芦岸白频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
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
点秋江白鹭沙鸥。
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双调]清江引马致远林泉隐居谁到此?有客清风至。
会做山中相,不管人间事。
争什么半张名利纸。
[四块玉]恬退绿水边,青山侧,二顷良田一区宅。
闲身跳出红尘外。
紫蟹肥,黄菊开,归去来。
5、山水类:描写山水田园、自然风光的作品最多,质量很高,有如唐诗的“诗中有画”,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有的简洁闲放,有的清新明丽,有的雄浑壮丽,有的萧瑟凄凉。
[越调]天净沙-秋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中吕]喜春来曹德春来南国花如绣,雨过西湖水似油,小瀛洲外小红楼。
人病酒,料自下帘钩。
[双调]沉醉东风-秋景卢挚挂绝壁枯松倒倚,落残霞故鹜齐飞。
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
散西风满天秋意。
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越调]天净沙-秋思马致远[越调]天净沙乔吉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
事事风风韵韵。
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
[越调]天净沙张可久青苔古木萧萧,苍云秋水迢迢。
红叶山斋小小。
有谁曾到,探梅人过溪桥。
[双调]楚天遥过清江引-春归薛昂夫花开人正欢,花落春如醉。
春醉有时醒,人老欢难会。
一江春水流,万点杨花坠。
谁道是杨花?点点离人泪。
回首有情风万里,渺渺天无际。
愁共海潮来,潮去愁难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