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现与探索四年级下册教案

发现与探索四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科学态度,了解探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教学难点
分析对称现象的意义。
教学媒体
有关对称的图片、文字等。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创情导入:
教师出示图片,提问:你认识这些建筑吗?观察这些建筑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对,它们都体现了对称性,对称的研究已经成为天文、数学和生物等领域科学家共同关心的课题,它也成为艺术家们关注的焦点。
小组讨论:为什么糖块在水的表面溶解的最快,而在杯底溶解的最慢?
2、实验二:液体在水中的溶解。
①分小组实验:向A、B、两个杯子里倒入多半杯同样温度的水。
②将几滴花生油滴入A杯中。
③将几滴醋滴入B杯中。
实验观察:花生油与醋在杯中水里的情况,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实验说明,并不是所有的液体都能溶解在水中。
二、探索活动
1、实验一:认识对称图形。
①出示半个蝴蝶、风筝、举重图形。叫学生说出这是什么图形?
②学生在三个图形中任选一个图形,用一张白纸描绘下来。
③把另外半个图形补齐,形成一个完整的图。
④观察:仔细观察描好的图形,(对称图形)说说它有什么特点。
思考:这是不是说明对称就是一条轴线的两边具有大小、形状和排列完全一样的特点?
当两个不同材料的物体互相摩擦,一个物体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这两个物体带上了不同种类的电荷,这种现象叫摩擦起电。摩擦起电就是一种静电现象。
实验中,相互吸引的物体所带的是不同种类的电荷,而相互吸引的物体所带的是同一种类的电荷。
四、探索延伸
说出以下几种做法,哪些做法是“防”静电,哪些是“放”静电?
教学重点
学习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培养动手实验能力。
教学难点
实验的观察与结论的推导。
教学媒体
按小组准备活动器材:3个实验杯、一把直尺、盛水器具、细线、铁架台等。准备糖块和食用油、食用醋等。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引言导入
1、上学期科学课中我们学习了有关溶解的知识,你们还记得加快溶解的几种方法吗?(搅拌、用热水、把要溶解的物体研成粉末等。)今天我们进一步研究加快溶解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培养动手制作与实验能力。
教学难点
小降落伞投放的实验操作。
教学媒体
按小组准备活动器材:
伞面:2条边长30厘米的正方形手帕、1条边长25厘米的正方形手帕、面料要一样。
伞绳:12段40厘米长的细棉线。
重物:曲别针、3块橡皮泥。
其它物品:胶带、学生用剪刀。
1、选用纯棉衣料的衣服,
2、当看完电视或电脑以后,马上洗脸洗手;
3、用加湿器給室内加湿,或在室内养鱼、养水仙花;
4、脱衣前,先用手触摸一下墙壁或金属物品。
教学后记:
在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上放手不够大胆。学生动手操作的地方很多,我在教学时每每遇到这样的问题,都会出现不敢放手的现象。我总是有“不放心”的心理,都是在经历了“全扶”、“半扶”的过程之后才敢“全放”。这节课还是存在这种问题。其实,学生有这方面的能力,教师大可不必有“不敢放手”或“不能放手”的担忧。
3.实验三,贴在墙上的报纸
1、展开A四纸大小的报纸,平铺在墙上。
2、用铅笔的侧面迅速在报纸上摩擦几下,报纸就像粘在墙上一样。
3、掀起报纸的一角,然后松开手,被掀起的报纸角,会被墙壁吸回去。
4、总结思考:在实验二和实验三中,是什么原因使得气球和报纸粘在物体上?以你的经验,这种粘合剂是什么?
三、探索发现
二、探索活动:
1.实验一:听话的塑料条
①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塑料条。
②一只手捏住两条塑料条的一端,另一只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夹在两条塑料条之间,连续用力向下摩擦2——3次。。
③观察两条塑料条的状态。两条塑料条能否分开?
④、此时,把手掌放在分开的塑料条的中间,分开的塑料条向手掌靠拢,迅速抽出手掌,两条塑料条又分开了。
情感
目标
培养学生对军事知识的科学态度。
体验手上的触觉并感受触觉在学习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媒体
按照教材要求为小组准备:3块粗细不同的砂纸和带凸起的硬纸卡。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谈话导入:
教师:手的触觉会给我们许多重要信息,它不但可以保护我们不受伤害,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辨识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区别。
让我们做几个小实验,感受一下手上的触觉吧。
二、学习新课:
第三中心小学课堂教学教案
教学内容
第四课手上的触觉




知识
目标
通过实验,体验手上的触觉,感受手上的触觉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能力
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情感
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人体科学及善于思索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体验手上的触觉并感受触觉在学习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其中伞面可以用软纸代替,但要求纸的规格一样。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创情导入:
教师讲述5.12大地震时,人民解放军空降兵,为了解救人民群众,15位英雄从5千米高空成功跳下的故事。今天我们动手制作小降落伞,研究一下它的奥秘。
二、探索课题
1、活动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制作。制作好后,让她从高处自然降下。
思考:小降落伞的实验,在空中停留了一段时间,这是不是证明了空气对小降落伞下降产生了一定的阻力?
2、实验二:验证对称图形。
①仔细观察课本图形,(飞机、房屋、白菜、蝴蝶、脸谱、铁塔)。
②在图中确认图形的对称线。
③观察对称线两边具有大小、形状和排列完全一样的特点。
思考:哪几幅图形符合对称的特点?
3、实验3:研究在建筑艺术上对称图形的作用。
①观看图画(祈年殿),这座壮丽的建筑采用了对称形式。当你欣赏这座建筑时有什么感觉?
四、探索延伸
完成课后题,寻找对称图,你感悟到了什么?
教学后记:
教学后记:在探究“对称”的知识过程中,先让学生试着剪一剪,然后比较、演示,揭示“对称”的秘密,然后又通过画一画、猜一猜、折一折、举例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去体验、去感悟“两边大小一样”。
巩固应用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再创造,学生举例说出了很多身边对称的物体,并指出了它们的对称轴,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1、实验一:用手指、手掌体验触觉
①把曲别针拉直成小棍状。
②把另一个曲别针拉直成U型。
③被测试同学闭上双眼,另一同学用之小棍的一头和U型的两头进行测试。
④每次触及被测试同学时,都要用另一只手指出触到的位置,并回答是几个触点,再有一位同学记录。
观察思考:如果你的视线被挡住,你靠什么判断手中是否有东西?如果手没有触觉的话,在生活和学习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第三中心小学课堂教学教案
教学内容
第二课溶解的作用




知识
目标
知道溶解快与慢的道理及应用方面的有关知识。
能力
目标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观察和实践能力。
情感
目标
通过对以“溶解的快与慢中的一种情况及溶解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为内容的学习探讨活动,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喜欢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
2、实验二:辨别同一物体之间的差别
①、被测同学闭上双眼,用食指触摸砂纸、中砂、细沙3块砂纸,区别这3种砂纸。
②、另一位同学颠倒砂纸顺序,让被测同学触摸判断。
③、换用不同手指测试5次,记录测试正确率。
④、互相交换角色,每人都来感觉一下。
思考问题:
①、在辨别砂纸的时候,是轻轻触摸,还是用力触摸容易判断。
②思考:(祈年殿显得很庄严;祈年殿特别荐股、平稳;祈年殿和谐、大方、美观)。
④观看图画---人民英雄纪念碑,说说对称在人的视觉中所起到的作用。
4、实验四,进一步研究的对称的作用。
①人们把很多物品造成对称性状,不仅为了美观,还有一定科学道理,是这样吗?研究下面物体,说说你的看法。
②观看图画(手推独轮车、小木船、拱桥、人的眼睛、兔子的两耳、水桶和提梁)
三、探索发现
1、知道了溶解的一些知识,学会了用溶解的知识解答一些问题。
2、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质能溶解在水中,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没有溶解我们的生活会很不方便。
四、探索延伸
1、冬季,厨房里的水结冰了,而食盐水、食醋却不容易结冰,问一问家长,其中有什么道理?
2、阅读课本第10页文章。
教学后记:
本节课的难点是从微观上解释物质溶解过程。微观知识对于学生来说看不到、摸不着,较难理解。而多媒体的广泛应用,恰好解决了这个难题。多媒体具有极其丰富的表现力,能够具体形象地再现各种事物、现象及活动过程,使抽象、深奥的知识简单化、直观化。所以我就利用多媒体,通过投影让同学观看了物质溶解、乳化微观过程的动画。
教学难点
静电相吸、相斥的科学道理。
教学媒体
2个气球、2段线绳、2条塑料条、1张A4纸大小报纸、1支铅笔。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创情导入:
秋冬季节,当我们脱下毛衣时,会听到噼里啪啦的声音,皮肤还会感到麻麻的刺痛。如果在晚上,关掉电灯,你还会看到毛衣上闪出许多小火花。这是为什么呢?有的同学以猜到了,这时静电在作怪。
②、几个手指比较,哪个手指触摸感觉比较敏感?
3、实验三,体验用手阅读
①、拿出硬纸卡,将凸面朝上。
②、闭上双眼,把四块硬纸卡位置颠倒,用手触摸凸点,说出凸起点的排列样式,睁开眼后对比正确率。
③、思考问题:正常人靠什么阅读?盲人靠什么阅读?。
三、探索发现
我们手上的感觉是由身体中的感觉神经实现的。感觉神经的末端有一些特殊的小结构,叫感受器,它可以分辨不同的感觉。感受器能收到四个主要的感觉,分别是:触摸感、压力感、疼痛感、温度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