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有知识不等于有智慧,知识积存得再多,假设没有智慧加以应用,知识就失去了价值。

了解你自己在做什么事,知道热爱做什么样的事,知道能把什么事做成什么样,这就是智慧。

下面给大家提供一些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我国古代关于农耕的传说:(1)伏羲氏:结网捕鱼,创立八卦;(2)神农氏:教民播种,尝遍百草。

★★看图:课本第6页半坡居民原始复原图和第8页河姆渡居民复原图:(1)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房屋呢?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因为南方地区潮湿温热,既能通风防潮,又可防蛇虫之害。

(2)半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半地穴式房屋?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干旱寒冷,风沙大,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风挡雨,又可以保暖。

(3)两种房屋结构的不同,是由什么决定的,说明了什么?是由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决定的。

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与自然协调开展,已经能够适应自然环境。

(4)从中得到什么启示?人类的生产生活必须要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做到因地适宜、科学合理。

第3课远古的传说(1)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2)制作陶器,创造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

(3)制作乐器琴瑟,有最早的图文和历法知识。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四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开展奴隶制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志着“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牧野大战,商朝灭亡。

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动脑筋: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1)暴政引起民愤(2)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深得民心。

(3)重用贤人,联合周边小国。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②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3)分封制的意义或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4)实质: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西周时期社会等级:周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5)弊端:诸侯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

当诸侯国力量强大后,会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最终导致春秋战国的战乱与纷争。

公元前 771 年,周幽王时,西周被犬戎族所亡。

★★总结讨论:(1)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

都是由于国君暴虐无道,统治残暴、腐败,失去民心。

(2)从夏朝和商朝灭亡中我们能得什么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北京人、山顶洞人时期用的生产工具是什么?打制石器石器时代河姆渡人、半坡人时期用的生产工具又是什么?磨制石器夏商西周时期用的生产工具又是什么呢?青铜器青铜时代(1)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青铜器,代表是甘肃地区齐家文化遗址出现铜镜。

(2)商周时期:①用途与功能: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功能由食器开展到礼器。

②特点: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

(3)代表:1司母戊鼎(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青铜器);2四羊方尊(造型奇特);3利簋[guǐ](2)方法:泥范铸造法(1) 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开展有深远的影响。

(2)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第6课动乱的春秋时期(1)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春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结束时期。

(2)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结束时期。

注释:春秋,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战国,因各诸侯国连年争战而得名。

(2)诸侯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3)诸侯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导致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

(1)影响: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2)积极影响:①在争霸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②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九课秦统一中国(1)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2)商鞅变法的成功为秦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秦王嬴政雄才大概、任用贤人,积极筹划统一大计。

(2)灭六国的先后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3)灭六国过程的特点;由近及远(自西向东);各个击破。

(2) 都城:咸阳(3)开国皇帝:秦始皇嬴政(1)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称皇帝,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2)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3)文化上:统一文字;(4)上:车同轨,开灵渠;(5)军事上:北击匈奴修长城。

答:统一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此图可以看出:图片形象地展示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构成。

图中高高在上的是皇帝,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大官职,属于皇帝下属的中央政府机构;地方政府自上而下依次是郡和县。

地方政府受中央政府管辖,中央政府直接听命于皇帝,所有权力都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

(1)特点:中央集权(2)影响:加强封建统治;巩固国家统一;为后世历代统治者所沿用;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1)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事业。

(2)实行了各项巩固统一的措施。

(3)创立了郡县制等后世沿用的制度。

(1)沉重的赋税;(上交三分之二)(2)繁重的徭役和兵役;(3)刑罚残酷(严苛的法律)(4)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

(赵高“指鹿为马”)②根本原因:秦的暴政(1)项羽: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

(成语:破釜沉舟)(2)刘邦: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约法三章)(2)双方:项羽和刘邦;(3)目的:争夺帝位。

(4)结果:刘邦胜利。

(5)刘邦胜利、项羽失败的原因:项羽刚愎自负,一味依赖武力,失去民心;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于用人。

根本原因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1)汉初的社会状况: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社会十分贫困,经济萧条。

原因是: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秦末农民战争、楚汉之争)。

(2)如何恢复和开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成为首要问题。

2将奴婢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

(释奴为民)3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轻徭薄赋)4十五税一:减轻田租,定税率为十五税一;★★汉高祖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可概括为:解甲归田、释奴为民、轻徭薄赋。

(文帝、景帝采取了哪些开展经济的措施?)(1)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

(首先,十五税一改三十税一,其次慎用民力,服役一年一次改为三年一次)(2)减轻刑罚: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苛法;(3)提倡节俭:提倡勤俭治国,以身作那么。

★★历史上把文帝和景帝统治时期的太平盛世景象称为--文景之治。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汉武帝“推恩令”中分封诸侯跟西周分封制的区别:(1)一个是减少诸侯国的土地,削弱诸侯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2)一个是给诸侯分封土地,加强诸侯实力,分散中央权力。

★★课堂小结: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或大一统的表现或巩固统一的措施):(1)政治上:公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建立刺史制度,监视地方官吏、豪强.(2)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在长安兴办太学。

(3)经济上:中央统一铸造五株钱,实行盐铁官营和专卖;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4)对外关系:派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开通。

★★汉武帝:(1)汉武帝统治时期,采取一系列措施:①政治上:公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建立刺史制度,监视地方官吏、豪强,加强中央集权;②经济上:中央统一铸造五株钱,实行盐铁官营和专卖,增加财政收入;③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中央集权空前加强;4对外关系:派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加强西域和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

(2)汉武帝是我国具有雄才大概的皇帝。

★★议一议:人们为什么总把“秦皇汉武”并称?(1)都是我国封建时代重要的君主;(2)都采取了创新的制度来巩固中央集权;这些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且对封建社会历史起了推动作用;(3)“秦皇汉武”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

第13课东汉的兴亡①释放奴婢;②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③合并郡县,裁减冗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办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1)时间:公元前138年(2)目的: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

(3) 意义:了解了西域的情况,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1)时间:公元前119年(2)目的:为了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3)意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张骞二次出使西域★★联系所学的历史、地理知识,设想一下在“开西域之迹”的过程中,张骞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的品质?(1)恶劣的自然环境,两次被匈奴扣押等;(2)张骞的优秀品质:具有坚强的意志,不畏牺牲,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忠于祖国、信守承诺、不辱使命。

(1)开辟时间:汉武帝时(2)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的大秦。

(3)商品:中国的丝和丝织品运出,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

(4)地位: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5)意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1)时间:公元前60年(汉宣帝时)(2)设立的意义: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及巴尔喀什湖一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注:汉朝时中外交往的大事:昭君出塞、张骞出使西域、班超经营西域。

★★当今丝绸之路上的名胜古有:嘉峪关、敦煌莫高窟、楼兰古城遗址()、秦始皇兵马俑(陕西西安)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1)造纸原料:树皮、破布、麻头、旧鱼网。

(2)蔡侯纸的特点:原料容易找到、廉价,质量也提高了。

(1)史学成就:《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

(2)文学成就:《史记》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刻画人物形象生动,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结合当时社会情况,说说百姓信奉佛教的原因?佛教教义,使其得到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佛教主张众生平等,迎合了贫苦民众渴求生活平安的愿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