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临沂高三期中)1923年年底,美国一项调查发现,某城镇123个工人家庭中60个都有汽车,而这60个家庭里面有26家住房相当简陋,其中21个家庭甚至连洗澡盆也没有。
据此推断,当时美国()A.经济通货膨胀相当严重B.经济运行过程隐含危机C.一战对美国的打击沉重D.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解析:选B。
根据材料“123个工人家庭中60个都有汽车,而这60个家庭里面有26家住房相当简陋,其中21个家庭甚至连洗澡盆也没有”可知,美国的经济繁荣之下暗藏隐忧,故选B项。
2.(2020·全国Ⅰ卷五省优创名校联考)下图反映了1920~1929年美国工资指数和生产指数的变动情况。
据此可知,当时美国()A.工人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B.政府适度干预推动了生产发展C.工人生活水平未获得提高D.经济危机爆发的因素日积月累解析:选D。
根据材料中的发展趋势图可以看出当时生产力发展而工人的工资指数增长不多,这样容易导致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造成生产的相对过剩,最终引发经济危机,故选D项。
3.1929年~1932年,美国政府公共工程开支达7亿美元,是1900~1929年总和的近3倍;1930年胡佛政府批准了“霍利—斯穆特法”,大幅提高890种关税,许多国家采取相应措施,实行贸易保护。
这说明胡佛政府()A.采取自由政策加剧了危机B.大幅度财政支出导致经济危机C.一定程度上干预经济发展D.实行贸易保护恶化了国际关系解析:选C。
材料“1929年~1932年,美国政府公共工程开支达7亿美元”“大幅提高890种关税”,表明胡佛政府在面对经济危机时,对经济进行了一定的干预,故选C项。
4.(2020·太原二模)193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估计,自1929年以来新增的借书人大约在200万到300万之间,总的图书流通增长了将近50%;每20个成年人当中大约有19个人是报纸的读者。
这一现象反映出美国当时()A.民众精神世界渴望慰籍B.文化产业拉动了经济增长C.国民素质得到大幅提升D.科技革命推动出版业发展解析:选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危机使民众通过阅读寻求精神慰藉,故选A项;1929年~1933年美国未能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史实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升,但“大幅提升”表述欠妥,排除C项;材料与科技革命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
5.(2020·桂林、贺州、崇左一模)罗斯福新政期间,政府给演员支付工资,让他们搞免费演出;也曾雇佣研究人员专门去研究曲别针的历史。
这些做法()A.实现了充分就业目标B.推动了福利制度建设C.体现了以工代赈思想D.证明了新政的可行性解析:选C。
根据材料“政府给演员支付工资,让他们搞免费演出;也曾雇佣研究人员专门去研究曲别针的历史”可知,政府出资鼓励人民参加各类工作,体现了以工代赈的思想,故选C项。
6.(2020·蚌埠质检)尽管美国人对富兰克林·罗斯福个人及其内外政策褒贬不一,但他们均认为,“罗斯福在执政期间把总统作用这一概念改变得比所有前任加在一起还多”。
该说法的依据是()A.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B.三权分立体制遭到了破坏C.新政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D.“自由放任”政策的弊端暴露解析:选A。
根据材料“罗斯福在执政期间把总统作用这一概念改变得比所有前任加在一起还多”可知,罗斯福新政大大加强了联邦政府在国家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实现了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大规模干预,故选A项。
7.(2020·石家庄二模)一种观点认为,罗斯福“新政”站在私营企业对立面,不惜用国家政权力量限制私营企业权利。
另一种观点认为,“新政”在许多情况下都在帮助改善私营企业地位,有时甚至不惜放弃自由改革理想。
据此可知,以上认识()A.包含了社会主义学者的新观点B.都一定程度上夸大了历史事实C.从不同视角评价了罗斯福新政D.都肯定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解析:选C。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第一种观点认为罗斯福新政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限制了私营企业的发展,对罗斯福新政是一种否定态度,另一种观点认为罗斯福新政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改善了私营企业的地位,从而促进其发展,即题干是从不同的视角评价了罗斯福新政,故选C项。
8.1933年,罗斯福利用广播向美国人民宣称:“把钱放在经过整顿、重新开业的银行里,要比放在褥子下面更安全。
”仅3天后便有574家银行恢复营业。
美国银行家称之为“收音机拯救美国金融”。
材料可以用来说明()A.新媒体运用对社会起到积极作用B.信息化时代有利于社会经济的转型C.知识经济时代人民政治觉悟提高D.科学技术水平决定经济发展水平解析:选A。
据材料“美国银行家称之为‘收音机拯救美国金融’”可知,新媒体运用对社会起到积极作用,故A项正确;信息化时代是在二战后才到来的,故B项错误;知识经济时代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故C项错误;“科学技术水平决定经济发展水平”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9.(2020·深圳模拟)1935年5月27日被罗斯福等人称为“黑色星期一”,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上演帽子戏法,一连将罗斯福的三部新政立法斩落马下。
到了年底,报纸将“最高法院下达判决,怒怼新政”选为1935年的年度新闻。
这反映了()A.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受到挑战B.最高法院的权力高于总统C.新政危害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D.罗斯福新政之路艰难曲折解析:选D。
根据“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上演帽子戏法,一连将罗斯福的三部新政立法斩落马下”可知,罗斯福新政受制于国内政治制度,新政之路艰难曲折,故D项正确。
10.(2020·天一大联考阶段性测试)下表反映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英、法三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
A.大力调整产业结构B.重视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C.提高民众福利水平D.扩大工业生产以减少失业解析:选B。
题干中显示第二个时间段美、英、法经济年平均增速都降低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3年石油危机后欧美国家减少国家干预,实行新自由主义政策,故选B项。
11.(2020·太原期末)下表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出口中所占的比重(%)。
据此判断()(注:西欧共同市场为法、德、意、比、卢、荷等六国)A.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相对衰落B.日本逐渐处于出超地位C.西欧共同市场出口增长速度最快D.世贸组织推动国际贸易快速发展解析:选A。
根据图表可以看出,对美国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出口中所占的比重进行对比,美国的优势不再明显,故A项正确。
12.(2020·四川教考联盟三模)法国在二战后的三十多年里,先后制定并实施了9个经济计划;英国在1962年制定了第一个经济五年计划,后又制定了经济发展国家计划;联邦德国在1968年制定了第一个全国经济计划;意大利则制定了1955~1964年的十年经济计划。
这反映出()A.欧洲一体化程度的加深B.计划经济体制在西欧的确立C.美国加紧对西欧的控制D.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得到认同解析:选D。
依据材料可知,法国在二战后先后制定了9个经济计划、英国在1962年制定了第一个经济五年计划与经济发展国家计划、联邦德国在1968年制定了第一个全国经济计划、意大利也制定了1955~1964年的十年经济计划,这反映了二战后这些国家普遍加强了对经济的计划指导,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13.(2020·达州一诊)20世纪30年代是英国农业政策转变的一个重要时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9~1932年英国的农产品价格下降约34%,尤其是谷物、羊毛等农产品价格下降更为明显。
其中,小麦在1927~1931年的平均价格降幅达到47.1%,羊毛从1928年的每磅37便士下降至1931年的每磅14.7便士。
1931年英国农产品进口量比1927~1929年增长了17%,与此同时,英国国内的农产品也出现了过度生产的情况。
在农产品严重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农产品市场呈现“滞胀”状态。
受谷物生产萧条的影响,很多地区的农耕土地在销售以及租赁方面都没有市场。
材料二1931年11月,英国颁布《园艺产品法案》,该法案规定对一些受外国倾销影响较为严重的无核小水果以及马铃薯征收关税。
英国政府在20世纪30年代,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实行生产性农业补贴,授权农业生产者可以组建委员会对某类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行控制,加大农业研究与教育的推广,设立农业研究委员会致力于将农业教育推广到地方层面。
——以上材料摘编自刘倩《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农业改革与国家干预》(1)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英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国际背景和国内政策因素。
(2)据材料二,指出英国为摆脱农业困境采取的措施,概括其特点并简析影响。
解析:(1)第一小问困境,据材料一信息从农产品价格、市场饱和度、土地租售情况等方面分析。
第二小问国际背景,据材料一时间信息并结合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作答。
第三小问国内政策因素,据材料一“英国国内的农产品也出现了过度生产的情况”并结合所学工业革命后普遍推行“自由放任”政策的相关知识作答。
(2)第一小问措施,据材料二从立法、农产品进口情况、农业补贴、机构建设及农业研究与教育推广等方面作答。
第二小问特点,从材料二“英国颁布《园艺产品法案》……英国政府在20世纪30年代,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实行生产性农业补贴,授权农业生产者”分析得出国家干预。
第三小问影响,据材料二信息从对经济运行机制的影响、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等角度作答。
答案:(1)困境:农产品价格下降;农业市场“滞胀”;土地租售困难。
国际背景:世界性经济危机影响。
国内政策因素:长期奉行自由主义。
(2)措施:加强农业立法;限制农产品进口;实行农业补贴;建立农业机构(委员会);进行农业研究与教育。
特点:国家干预。
影响:推动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促进经济恢复与发展;加剧国际竞争与矛盾。
14.(2020·衡阳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危机爆发后,胡佛政府通过霍利—斯穆特法,将进口商品的关税大幅度提高,但很快遭到其他国家报复性措施,以致国内经济形势持续恶化。
上台后的罗斯福推出“三R”新政,即复兴、救济、改革。
为保障《全国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等政策的落实,罗斯福通过“炉边谈话”不断宣传和解释“新政”,逐渐破除了传统自由主义的束缚,对美国政府缓解危机走出困境起到了积极作用,还造成了战后美国经济长期上升的总趋势。
——摘编自康拉德·布莱克《罗斯福传》等材料提供了罗斯福新政的案例,蕴含了国家应对危机和改革复兴的诸多启示。
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世界史知识予以说明。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答案:示例一启示:加强国际合作是应对危机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