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工作理论复习提纲(1)

社会工作理论复习提纲(1)

社会工作理论复习提纲(1)社会工作理论复习资料第一章名词解释:1.抗逆力:一种面对磨难而抗争的能力;是个人自我纠正取向,是弯曲而不折断或弯曲时可以反弹的能力。

是从优势视角挖掘案主内在潜能,强调人在面对压力、挫折时的潜能激发和自我超越。

2.优势视角(大题):在社会工作者过程中,所应该做的一切都要从发现、开发和利用案主的优势和资源出发,协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他们的梦想和面对他们生命中的挫折和不幸,抗拒社会主流话语的控制。

3.社会学习:观察者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通过强化而获得或学习新行为的过程。

4.赋权:社工针对案主所采取的一系列的活动,旨在减少基于污名群体的成员的负面评价的无力感。

它涉及辨识导致这一问题的权利障碍和旨在减少间接权力障碍的影响和减少直接权力障碍的运作的特定策略的发展实施。

5.社会工作理论:关于社会工作的各种知识结构的总称。

6.合理化作用:个体遭遇挫折时用利于自己的理由来为自己辩解,将面临的窘境加以文饰,以隐瞒自己的真实动机。

从而为自己进行解脱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7.胜任能力:是指由个人与环境之间的成功交流经验建构个人有效掌握环境的能力。

8.灵性:我们关于自己和世界的信仰。

9.证据为本:任何实践要立足于已有的科学证据,所有的理论必须由研究证明其有效性才能实践于主人情景。

10.栖息地:是指个人所在文化脉络中物理及社会情景。

11.生态视角:对案主的适应性潜能和他们的环境的滋养性品质需要给予双重和即时的关注。

12.退化:当遭遇挫折和应激时,心理活动退回到较早年龄阶段的水平,以原始、幼稚的方法应付当前情景。

13.系统脱敏:也称交互抑制法或缓慢暴露法。

主要运用交互抑制原理或“对抗条件作用的原理,在系统的程序下,从轻而重的,逐渐消除在某一特定的情景下产生的超出一般紧张的焦虑或恐怖状态的治疗方法。

14.本土发展:聚焦于本地的传统、资源、优势、资产和习俗,致力于将社会发展立足于“地方性知识”。

15.缺陷视角:指我们审视案主时,总是把案主的问题个人化、病态化,并贴上问题的标签,假设案主有存在的问题障碍都是案主个人原因造成,因而解决之道就在于个人,而非环境,在原因和治疗存在线性简单关系。

16.正常化:要案主了解到他们的情景并非是特别的,或者如某些话语、体系所宣称的那样是病态的,不正常的,异类的。

17.可持续发展:又称生态发展的表述。

强调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认为应该将发展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

即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为满足需求而进行发展的能力。

18.优势:认为所有的事情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都可以视为一种优势。

第二章思考题1、社会工作理论的四个范式:一、实证传统1、代表人:孔德、韦伯2、主要观点:(1)主张只有那些能够从我们自己的经验或观察中找到证据的东西才能被称为知识。

(2)认为任何一般观念都必须有客观所指,而且这个“客观所指”与“事物”必须是我们能够通过实验或观察找到证据的。

(3)价值不是知识,因为它无从证明。

(4)坚信科学方法的统一性,意味着实证主义者只接受一种探索世界、为知识提供证据的方法。

3、方法论:坚持认为存在所谓的客观现实,即人类、文化与社会都存在实实在在的,可以通过研究发现的本质特点,只要我们应用科学的方法就一定能够找到客观事实,这是一种本质主义的观点。

4、实践意义:①“治疗第一定律”将实证主义实践观发挥到了极致。

②对传统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进行批评,认为:既然传统的社会工作缺乏效率,那么,人们就应该抛弃它,用已经检验的,立基与行为科学的实践方法取而代之。

5、评价:①积极:将社会工作知识建立在科学方法之上的,主张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提高社会工作在整个科学群体中的学术和专业地位,亦是某种推销自己观点的策略。

②消极:忽视了数字之外的意义和个人体验。

是一种死而不僵的宣示。

二、人本传统——社会工作的基本态度1、是社会工作兴起的哲理价值——社会工作的出现就是为了从制度上保证每个人的价值得到尊重,社会工作是社会人道主义。

(既是基本的亦是边缘的)基本的:社会工作的基本态度边缘的:不被视为一种视角,视为指导实践的一般哲学立场2.代表人物:卡尔·罗杰斯3.主要观点:①在治疗关系中是真诚的和适当的;②对案主无条件的接纳;③对案主关于世界的观点具有同理心;④承认人的尊严和价值,将人视为万物的尺度;⑤认为在人的活动中,应该按劳分配;⑥人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⑦每个人都有权发挥自己的潜能。

4.方法论:意义的阐释取向。

寻证——管理主义,社会工作技术化,医学化。

5.评价:①优点:人本主义传统关注作为整体与其环境的互动,尊重个人对自己经历的理解和解释,认为个人的观点是有效实践的核心,这些都是社会工作的价值基础。

②不足:人本传统的社会工作模式更多聚焦于个人层面,对宏观实践层面的论述则少之又少,这是一个重大的确实,人本主义传统下的社会工作模式缺乏结构化的实践指引。

三、激进的传统1、来源、观点——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批评理论、女性主义。

2.观点:①社会工作应该寻求社会正义、充分回应案主对其世界的知识和理解;②案主是自己生活的专家;③案主的知识可以指导社会工作实践。

④个人解放和社会变迁是社会工作的目标。

⑤寻求解放和改变的可能性。

3.评价:①积极:激进传统的目标是经由赋权将个人经验与社会政治结构联系起来实施行动以促进改变。

关注作为整体与其环境的互动。

②不足:1)基于激进传统的社会工作实践过于政治化。

2)有忽视个人的风险。

3)激进的实践可能得不到社会服务机构和政府的支持。

四、社会建构传统1、主要观点:①注重前现代的若干现象,强调社会与历史中的非连续性;②反对整体化的倾向;③反对学科之间、文化与生活之间等的界限;④反对宏大叙事;⑤重视话语分析。

2.方法论:①反对实证主义;②真理在“这里”而不是在“哪里”;③实践层面的解放含义。

3.评价:①积极:社会建构主义对证据为本的时间的批判是富有意义的,这足以保证社会工作具有自我反思能力。

②不足:1)一旦被使用,会被惊人的复制。

2)如果它试图达成理论的一致性,但可能滑向毫无希望的相对主义和极端的主观主义。

2、认知治疗理论的基本原则:①聚焦于案主的特定类型的认知(包括自动思维、认知错误和认知图式)。

②认知治疗是立足于已有的关于认知、信念、图式和自动思维的研究。

③社工首先要辨识出案主所存在的特定的认知,并以此提出特定的假设,并经由过程中的监督而检测认知的改变并检验假设。

④教导案主以新认知应对能力和实现认知重建是重要的。

⑤逐步让案主成为自己的治疗师。

3、行为治疗的基本原理:①人的行为,不管是适应性或非适应性的,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并由于强化而得以巩固。

②通过奖赏或惩罚的强化方式,可以控制行为增减或改变的方向。

也就是说,个体可以通过学习消除那些习得的非适应性行为,也可通过学习获得所缺少的适应性行为。

4、社会发展理论的策略:实践框架包括两个部分【社会发展的策略和社会发展的制度基础】三个层面即:个人层面、社区层面、政府层面,这三个层面与个人主义、民粹主义、集体主义三种意识形态是一致的,其目标是促进社会福利。

①个人层面:⑴培育企业文化以促进社会进步。

⑵促进小企业的发展以服务于有需要的群体。

⑶提升个人功能以促进社会福利。

②社区层面:社区层面推动的社会发展背后是民粹主义的意识形态,他强调社区层面的发展和改变,因为它假定现有的社会群体可以组织起来去满足他们的需要并获得他们对面对的资源和问题的控制权。

其策略包括三种:社区发展、社区行动、性别赋权的社区发展。

③政府层面:政府应该实施发展工作,集体主义者认为国家体现其人民的利益和社会期望,国家可以透过大范围的社会计划和动员可观资源而实现发展。

包括:①致力于已一致的计划促进社会发展②促进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平等③致力于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④实现可持续发展5、社会生态理论的观点及评价:一、观点:①一个人有能力与其环境互动,与其他人发生关联是其与生俱来的能力。

②基因和其他生物因素经常被视为个人与环境交流的结果。

③个人—环境构成一个统一的系统,在该系统中人与环境互相影响,形成一种互惠性关系。

④调适度是一种个人与环境之间互惠性过程的结果,即一个适应性良好的人与其具有滋养性的环境之间的交流。

⑤个人的行动是目标取向的,是有目的的,人类为了更好的生存而抗争,个人对环境的主观意义对于发展是重要的。

⑥要理解个人,就必须将其置于其生长的自然环境及其所在的情境之中。

⑦人格是人与环境长期交流的发展结果。

⑧个人的生活经验是可以产生积极改变的。

⑨生活中的问题需要在生活空间的整体中进行理解。

⑩为了帮助案主,社工应该随时准备干预案主所在生活空间的各个层面。

二、评价:优点:①强调不断变化的环境而非心理学取向;②是互动性的,集中于个人和环境的交流,而非内在的思想和感觉;③“生活中的问题”这一概念可以减少产生于行为和组织的多样性的污名。

缺点:①它更像是说明性的,而非解释性的。

②将很多因素纳入一个框架,反而难以解释这样的现象何以产生③对问题的伸入把握不够,显得比较肤浅,并且从实证上难以验证6、社会工作理论的人本传统的主要观点:①人是万物的尺度;②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将人视为万物的尺度;③认为在人的世界和人的主体性世界之外,没有其他的世界;④强调人的主题作用;⑤强调各个学科之间的知识关联,并主张知识并非研究人员的专利;⑥认为人的现象与物的现象之间存在着本质差异;⑦认为实证取向的社会工作研究以固有的、先在的观念去检验所谓的经验材料。

7、结构社会工作的观点及干预技巧:一、观点:①反对任何形式的不平等和压迫,这是社会工作宏观实践的目标。

②合法化边缘人群的声音,社工应该服务于边缘人群的利益,并承担着让他们的生意受到聆听和重视的任务。

③重置社会工作(重新定义和建构外部环境),目标是寻求一个更加以社区为本的实践模式或社区发展模式。

④社工即街头知识分子,他们应该利用自己的专业去解放和赋权边缘化群体。

被视为“知识分子”的启示在于凸显了知识热情、分析、概念化、思想和反思对于指导激进实践的重要性,被视为“街头”,因社工要广泛联络处于弱势的人、群体和社区。

⑤发展和支持反对性政治,社工批评现存秩序并寻找替代性结构,要联合相关的利益群体致力于社会运动或者参与主要政党的运作。

二、干预技巧:①赋权:社工要促进案主增强权利,让案主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并行使,而不是帮案主做决定。

②正常化:社工和案主确认,这样的情形是另外的很多人所共有的,他们可以跟他人接触并一起努力实现改变。

③集体化:,鼓励案主把自己的经验和其他人类似的经验联系起来,在共同经验上形成集体意识。

有助于减少孤立感和建立人际关系。

④重新定义:帮助案主理解隐藏在他们个人问题背后的社会的压迫性结构。

包括:批判新质疑,幽默,隐喻,讲故事,认知不协调,说服和冲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