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拓展 火把节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拓展 火把节

火把节火把节简介火把节是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

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

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火把节民族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

彝族、纳西族、基诺族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举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举行,节期二三天。

火把节传说很早以前,天上有个大力士叫斯惹阿比,地上有个大力士叫阿体拉叭,两人都有拔山的力气。

有一天,斯惹阿比要同阿体拉叭比武,即摔跤,可是阿体拉叭有急事要外出,临走时,他请母亲用一盘铁饼款待斯惹阿比。

斯惹阿比认为阿体拉叭既然以铁饼为饭食,力气一定很大,便赶紧离开了。

阿体拉叭回来后,听母亲说斯惹阿比刚刚离去,便追了上去,要和他进行摔跤比赛,结果斯惹阿比被摔死了。

天神恩梯古兹知道了此事,大为震怒,派了大批蝗虫、螟虫来吃地上的庄稼。

阿体拉叭便在旧历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来许多松树枝、野蒿枝扎成火把,率领人们点燃起来,到田里去烧虫。

从此,彝族人民便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凉山彝族《火把节的传说》撒梅王与异族抗争,他的头被砍掉了,待到星宿出现又长出一个头来与之奋战厮杀。

最后,由于奸细的出卖,砍掉头用尖刀草扫过脖子后,撒梅王的头就再也长不出来了,死不复生。

据说尖刀草上的红斑就是撒梅王的血染红的。

后来撒梅人在每年的六月二十四、二十五都要打起火把纪念撒梅王,并寻找他的英灵。

火把节是四川凉山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届时家家饮酒、吃坨坨肉、并杀牲以祭祖先。

人们穿新衣,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男人们参加斗牛、羊、鸡、赛马、摔跤;妇女则唱歌,吹口弦,弹月琴。

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后游转;第三天晚上成群结队地举着火把遍游山野,火光一片,然后又集中到一处点燃篝火,打着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结束。

——彝族撒梅支系的《撒梅人的火把节》善神阿番偷开天门,撒下五谷,使人间的幸福生活超过天上。

天神见了大怒,派大力士到地上来出气。

朵阿惹姿恨大力士霸道,与他摔跤,把大力士摔倒在地上,压出一个坑来,后来天雨变成湛蓝的长湖(路南淡水湖)。

人们为纪念这位人间英雄,于农历六月二十四进行斗牛、摔跤、宰羊、燃火把等活动,以示悼念之情。

——彝族撒尼支系的《撒尼人的火把节》奴隶主那迢迢把很多的穷弟兄关在牢狱中,穷人阿真等在羊角上绑上火把,冲向那迢迢的府第,烧死奴隶主,同时也烧掉了穷人手上的绳索。

为纪念这次胜利,人们举火把游行,相沿成俗。

——彝族阿细支系的《阿细人的火把节》罗婺彝家有个漂亮能干的姑娘,与彝家小伙阿龙早就相爱了。

但附近十二个部落的男子都纷纷前来提亲,其中有个土官老爷凶狠残暴地说,如果不答应,就要血洗山寨,让全寨遭殃。

姑娘无奈,答应在六月二十四相亲。

相亲期到,姑娘穿上雪白的衣服、黑色短褂,胸前系一块花围裙,烧起一大堆火。

十二部的头人也赶来了。

姑娘深深地看了阿龙一眼后,纵身跳入火堆中。

阿龙和几个小伙子想拽住她,可只扯下了她的衣角。

四面八方的人们赶来,可她已经以死殉情。

为了纪念她,十二个小伙抬起大牛推向对方,以推倒为胜。

之后,杀牛饮酒、唱歌跳舞。

后来彝家就把六月二十四定为火把节,被阿龙扯下的衣角,成了彝家妇女的围腰带,那焚烧姑娘的青烟,化为山寨的晨雾。

据说清晨喜鹊鸣叫的时分,彝山的远处就隐隐绰绰地显出姑娘的身影,因此人们称她为喜鹊姑娘。

——彝族罗婺支系的《喜鹊姑娘》天神子劳阿普嫉妒人间的幸福生活,派一位年老的天将到人间,要他把人间烧成一片火海。

老天将来到人间,看到一个汉子将年纪稍大的孩子背在身上,年小的孩子反倒牵着走,他感到奇怪,细一问方知背着的孩子是侄子,牵着的孩子是儿子,因哥嫂已死,汉子认为应该好好照料侄子。

老天将为这样的人间美德深受感动,想着人们的心地是如此善良,怎忍加害于他们,便将天神烧毁人间的消息告诉给那汉子,要他告诉人们于六月二十五那天事先在门口点燃火把,以此免去灾难。

于是千家万户都在这天晚上点起了火把,天神以为人们早已在火海中灭亡,便沉沉地睡去,再也没有醒来。

后来,纳西族人民就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纳西族《火把节的传说》山上住着一个善人和一个恶人,恶人专吃人眼。

六月二十四这天,善人用蜂蜡裹在山羊角上,点燃蜂蜡后叫山羊去找恶人,恶人看到火花,以为人们拿火枪来打他,便急忙躲进山洞,并用石块堵住洞口,结果被洞里冒出来的水淹死了。

从此人们就不再担心恶人来吃眼睛,可以安安稳稳地搞生产了。

因此拉祜族人民就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拉祜族《火把节的传说》此外在白族、彝族的火把节传说中,还有著名的阿南(即曼阿喃)的传说、柏节夫人的传说和慈善夫人的传说,故事情节与女性人物传说《曼阿喃》和《火烧松明楼》大体一致,是人物传说与火把节传说交叉衍变的结果。

大理一带,则有阿南公主的传说:“汉元封间,叶榆(今大理)妇阿南者,为酋长曼阿娜之妻。

娜为汉将郭世忠所杀,欲妻南,南曰,能从三事当许汝:一做幕以祭故夫;一焚故夫衣,易新衣;一令国人皆知我以礼嫁。

忠如其言。

明日,聚国人,张松幕祭其夫,下置火。

南藏刀出,俟炽,焚夫衣,即引刀自断其颈,仆火中。

时六月二十五日也,国人哀之,每岁以是日燃炬吊之,名为星回节。

”——南诏王火烧松明楼,慈善夫人忠义殉国唐初的云南境内本有六个部落,称为“六诏”。

最南端的部落蒙舍诏也称为南诏。

南诏日益强大,一日,南诏王皮逻阁邀约其他五诏首领聚会。

邓赕诏首领的妻子慈善夫人认为皮逻阁居心不良,极力劝丈夫不要前往。

但丈夫不听,临走时慈善夫人含泪在丈夫的手臂上套了一个铁环,以求护身。

此后,皮逻阁果然火烧了首领们聚集的松明楼,五诏首领均未幸免于难。

面对松明楼灰烬,慈善夫人痛哭欲绝。

她扑在灰烬中,扒出了丈夫佩带的铁环,这才认出了丈夫的尸体并将其运送回家。

后来,皮逻阁听说了这个聪慧贤德的慈善夫人,想娶她为妻。

但慈善夫人怎肯再嫁,礼葬其夫后,她就闭城自尽,追随亡夫而去,只留下这一段令人感慨万千的感人故事。

从此以后,云南的白族人民便过起火把节,以纪念“火烧松明楼”的历史故事和勇敢聪慧的慈善夫人。

——郭将军杀夫欲霸妻,贞烈夫人火海自焚汉朝的副将郭世忠杀死了大理的曼阿那酋长,并发觉酋长的妻子阿南夫人长得很漂亮,便要娶她为妻。

阿南夫人假意答应,但提出了祭奠亡夫的三个条件。

然而,在祭夫时,阿南却点火烧着了灵堂,跃身跳入熊熊烈火中自焚而亡。

阿南的忠贞勇敢,博得了人们的赞叹和钦佩。

从此每年在阿南自尽的日子,白族同胞便点燃火把,串乡游寨,以示纪念。

——勇士摔跤斗恶魔,众点火把烧天虫相传在远古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十大力的恶魔,在人间破坏人们的幸福生活。

人们发现后,纷纷上前质问。

十大力蛮横地要人与他摔跤,还示威地把一头头壮牛翻倒(从此,火把节时首先要斗牛)。

他的挑衅行为惹怒了一位叫包聪的彝族英雄。

他走出人群,与十大力扭扯着摔了三天三夜仍不分胜负。

于是人们弹着三弦,吹着短笛,拍手跺脚为包聪助威,终于击败了十大力。

恶魔发怒,放出蝗虫等各种害虫来糟蹋人们辛辛苦苦种出的庄稼。

于是,人们又集合起来,点燃一支支火把去烧害虫,最后终于烧死了所有的害虫,这一天正好是六月廿四日。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一胜利,每到这一天,都要杀牛宰羊,举行火把节的各种活动,它反映了彝族人民不畏强暴争取幸福生活的斗争精神。

——杀税使惹怒天神,燃火把群战害虫很久以前,天上地下相通。

有一年,天神思体古惹派思惹阿比到人间收税。

由于人间闹灾害而歉收,人们交不起租税,人间一位能吃铜铁的大力士俄体拉巴便把收税人思惹阿比打死了。

天神大怒,先发洪水想淹没地上的人类,但洪水被人们战胜了。

天神又放出各种害虫到人间来吃百姓的庄稼,俄体拉巴和大伙儿围在火塘旁商量治虫的办法,无意中发现一只掉进火塘里的虫很快就被烧死了。

于是,俄体拉巴就组织大伙儿举火把烧虫,最终战胜了虫害,夺得了丰收。

久而久之相沿成俗,形成了彝族的火把节。

——天神妒人降火海,火把蒙混免大灾纳西族的传说中,有一天,天神子劳阿普在云河边游玩,忽然听到民间有丝竹歌舞之声。

人间生活的美好幸福令他十分恼怒,于是便差一名天将到人间,要把大地烧成火海。

这位天将变做一个老人到了人间,遇到一个背着大男孩、牵着小男孩的纳西男人。

他不解地询问,才知道大男孩是别家的孤儿,小男孩才是这个男人的孩子。

于是深受感动,心起怜意,不忍将大地毁灭。

他就叫人们家家准备火把,到六月二十五日一齐点燃。

这天,子劳阿普到云河边查看,果然见满山遍野都是火光,以为大地真的被烧毁了,方才罢休。

纳西人因此躲过了一劫,免受焚族之灾。

从此,就有了每年六月二十五日的火把节。

——彝族传说弥勒县彝族认为,火把节起源于一次奴隶暴动,这些奴隶在羊角上捆火把,攻进了奴隶主家,烧死奴隶主,得到了自由。

昆明近郊彝族说,撒梅(彝族的一个支系)王与入侵者斗,被砍掉了脑袋,但一到夜里星星出齐,他颈上又长出一个新头,再次带人参加战斗。

后来,他头颅再生的秘密被妻子泄露了,他的头便再也长不出来了。

彝族人民在他遇害的日子打着火把,四处寻找他的精灵,年年如此,相沿成节。

南洞彝族自治县的传说是,一个恶魔喜欢吃人的眼睛,观音菩萨以螺肉冒充人眼制服了他,把他关在洞里,只给一天出洞的时间。

人们怕他继续作恶,便在这一天点起火把,打歌喧闹,使其不敢出洞。

各民族火把节的节日名称相同,过节的时间也大致相同,这些不同的传说后面,火把节应该有一个共同的或相近的源头。

【火把节传说概观】首先,火把节习俗和传说的形成,与族源相同的彝语支各民族的原生崇拜有关,其中尤以对火的信仰有更直接的联系,即以神圣的火照岁而祈年,以火色占农事:以火炬之明暗,占年岁之丰歉。

除了各民族口头流传的节日传说之外,汉文文献均如是说:师荔扉《滇系》云:“火把节即星回节,六月二十五日,农民持炬照耀田间以祈年,通省皆然。

”许印芳《五圹杂俎·星回节考》亦谓:“节之日是夕,在所人户,同时燃树,入室遍照幽隐,口中喃喃作逐疫送穷语,而农人持火照田以祈年,樵牧渔业,各照所适,求利益于大光明中。

”“倒树当门卧,男妇撩衣跨火过,群相贺曰:‘灾星除矣,秽气解矣’。

”袁嘉谷《石屏县志·天文志·岁时门》卷一也说:“六月二十五日,田野松炬烛天,占岁之丰凶,明则稔,暗则灾,幼者各燃松炬相斗,以胜负卜村之吉凶。

”除文献记载以外,在西南彝语支各民族的火把节活动中仍保持着以火熏田除祟,逐疫去灾,灭虫保苗、催苗出穗、祈求丰年、招引光明、迎接福瑞的民俗功能,其间的民俗心理和信仰观念就是趋吉避凶。

凉山彝族的火把节传说即反映了这种把火作为具有神秘因素的超自然力的原始崇拜,仍凝聚着火把节习俗及传说的原生态的民俗基因,属于早期形态的火把节节俗,其文化内核是火崇拜,与氐羌系统的彝语支民族崇火尚日的文化传统一脉相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