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毒理学基础(第二版)

环境毒理学基础(第二版)

1.毒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生物机体就可以干扰机体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物质2.环境毒理学:是利用毒理学方法研究环境,特别是空气、水和土壤中已在在或即将进入的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生物有机体,尤其是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3.外源化学物(外源生物活性物质):是指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的、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

4.内源化学物:是指机体内原已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所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

5.环境毒理学研究对象:对各种生物特别是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各种环境污染物,包括物理性、化学性及生物性污染物,其中以环境化学性污染物为主要研究对象。

6.研究的三个层次:对个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对种群的损害作用及防治措施、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与防护7.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内容:(1)环境毒理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2)环境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转化和排除规律,及对生物体的一般毒性作用与机理(包括毒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等生物转运过程和代谢转化等生物转化过程,剂量与效应的关系,毒物化学结构与毒性,影响毒性作用的各种因素);(3)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的降解和转化产物对生物体的致突变、致癌变、致畸变等特殊毒性作用与机理;(4)环境污染物的毒性评定方法,包括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毒性试验,代谢试验,蓄积试验,繁殖试验、迟发神经毒试验,以及各项致突变试验、致癌试验及致畸变试验等;(5)各种环境污染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早发现、早防治的理论、方法和措施。

8.环境毒理学的研究任务:(1)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转化产物对机体的可能危害及其剂量—反应关系,进行毒性和安全性评价;(2)阐明环境污染物毒作用机理及影响其毒作用的各种因素,探索污染物对机体健康损害的早期观察指标;(3)定量评定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影响,确定其剂量-反应关系,为制定环境标准、环境卫生标准,为预防、治疗环境污染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4)研究防治环境污染物对机体损害的理论、方法和措施。

环境毒理学的最终任务是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的发展。

9.、环境毒理学发展方向:1、从高剂量动物模型逐渐向人体细胞或组织培养的研究模型方向发展;2、制定更为合理的测试程序,继续努力改进试验方法,以减少假阴性和假阳性结果的比例;3、尽快地应用一切科学发展的新成果和新领域来拓展环境毒理学的功能与概念。

4、从高度综合到高度分化5、毒理学方法的替代与更新6、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膜片钳技术在化学物对细胞膜离子通道的作用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荧光分光光度法已用于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自旋共振技术已成为直接测定自由基的工具;通过核磁共振技术可研究生物大分子构象的变化和直接探索环境污染物在动物体内的代谢转化。

)10.实验动物的毒理学实验资料外推到人群接触的安全性时的不确定性:(1)、实验动物和人对外源化学物的反应敏感性不同,有时甚至存在着质的差别(2)、高剂量向低剂量外推的不确定性(3)、小数量实验动物到大量人群外推的不确定性(4)、成年健康动物向年老体弱及患病个体外推的不确定性11.环境毒理学的主要特点:(1) 研究的对象比较广泛,是整个居民人群,特别重视老幼、病弱等敏感人群;(2) 它不仅研究环境毒物对居民偶然的急性危害,而且更注意研究其低浓度、长时间反复作用下对居民健康可能产生的慢性危害,包括致突变、致癌、致畸等对肌体本身及其后代的潜在影响;(3) 研究有毒化学物及其在环境中的降解产物的毒性及通过不同途径对人体产生的综合影响。

12.污染物:指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结构、性质和功能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变化的物质。

13.污染物的环境生态行为: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各种变化,包括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与转化、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以及在生物体内蓄积与放大。

14.优先污染物: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

15.污染物进入环境的途径主要有三条件:(1)人类活动过程中无意释放------事故与火灾(2)废物的排放------如三废的排放(3)人类活动过程中故意的应用------杀虫剂24.污染物的迁移: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相对移动过程。

25.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方式: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26.机械迁移:根据作用力的不同,机械迁移分为三种,即水、气、重力的机械迁移。

(1)大气的机械迁移: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作用和被气流搬运的作用。

(2)水的机械性迁移:是指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作用和被水流搬运的作用。

(3)重力的机械迁移:污染物及其搬运载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迁移运动。

27.物理-化学迁移:是指环境中污染物通过物理化学的作用力实现迁移的过程。

(常见形式:风化淋溶作用:环境中的水在重力作用下动物时通过水解作用使岩石、矿物中的化学元素溶入水中的过程。

溶解挥发作用、酸碱作用、络合作用、吸附作用、氧化还原作用)28.生物迁移:污染物通过生物体的吸附、吸收、代谢、死亡等的过程而发生的迁移。

(常见形式:生物浓缩、生物积累和生物放大。

)29.生物浓缩(生物富集):是指生物体从环境中蓄积某种污染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浓度超过环境中该物质浓度的现象。

BCF30.生物浓缩的意义:用于阐明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评价和预测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危害,及利用生物对环境进行监测和净化。

31.生物积累:是指生物有机体在生长发育不同阶段从环境介质或从所消耗的食物中吸收并积累某种污染物,使浓缩系数不断的现象。

BAF32.生物放大:是指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使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BMF33.影响迁移的因素:(1)、内部因素:组成该物质的元素所具有的组成化合物的能力、形成不同的电价离子能力、水解能力、形成络合物的能力和被胶体吸附的能力(2)、外部因素:环境的酸碱条件、氧化-还原条件、胶体的种类和数量、络合配位体的数量和性质34.生物膜:将细胞、细胞器与周围环境分隔开的一层半渗透性薄膜35.质膜:包围在细胞外的膜34.脂/水分配系数:一种物质在脂质中的溶解性与其在水中的溶解性之比34.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形态:指污染物的外部形态、化学组成和内部结构在环境中的表现形式。

(即使是同种污染物,在环境中存在的形态可能不同,生物毒性、迁移、转化和富集也不同)35.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形态分类:(1)按物理状态与结构分为:固体、液体、气体、胶体、射线等:(2)按化学组成与内部结构分;单质、化合态(有机化合态和无机化合态);(3)按功能特点:离子态、交换态、有机结合态、胶体、难溶态等36.污染物的转化: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学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者转变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37.一次污染物: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的污染物。

38.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各种反应而转化形成的污染物。

39.物理转化:是指通过蒸发、渗透、凝聚、吸附及放射性元素的蜕变等一种或几种过程实现的转化。

40.化学转化:是指污染物通过各种化学反应发生的转化。

1)大气中的化学转化:以光化学氧化和催化反应为主,这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原因。

2)水体中的化学转化:以氧化-还原反应、配位反应和水解反应为主,其中水解反应是最主要的步骤。

3)土壤中的化学转化:以水解反应为主;41.生物转运:环境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与机体接触后,其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的统称。

42.生物转化(代谢转化):环境污染物在组织细胞中发生的结构和性质的变化过程。

43.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氧化,还原,水解,结合58.还原反应发生条件:①存在局部性还原环境;②某些酶可在有氧条件下催化还原反应;③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可逆反应59.生物转化的结果:代谢解毒与活化60.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1)物种差异与个体差异(2)饮食营养状况(3)年龄,性别,激素,昼夜规律等生理因素(4)代谢饱和状态(5)代谢酶的抑制和诱导(抑制:能使酶活力减弱、含量减少或催化反应速率减慢的现象称为抑制作用。

1)特异性抑制2)竞争性抑制。

诱导:有些外源化学物使某些毒物代谢酶系活力增强或酶的含量增加,并因而促进外源化学物的转化过程。

)53.吸收:环境化学物经各种途径透过机体的生物膜而进入体液的过程.分布:是指毒物被吸收进入血液或其它体液后,随血液或淋巴液流动分散到全身各组织细胞的过程。

56.沉积在肺泡内的颗粒物的去向:吸收进入血液;随粘液咳出;进入淋巴系统;长期存留在肺泡,导致肺泡灰尘病灶或结节。

57.靶器官:化学物对其积聚部位直接发挥毒性作用,该部位称为靶器官58.共氧化作用:在机体内的花生四烯酸经氧化作用形成前列腺素,在此氧化过程中,某些外源化学物可同时被氧化。

61.贮存库:指进入体液的毒物在某些器官组织蓄积而浓度较高而不对这些器官组织有明显的毒作用62.化学物的主要储存库:血浆蛋白;肝;肾;脂肪组织;骨骼组织63.体内贮存污染物的毒理学意义:可减少在靶器官中的化学毒物的量而对急性中毒的动物或人具有保护作用;成为一种可能的游离型毒物来源,如多氯化芳香烃64.代谢饱和,单位时间内的代谢产物不再随毒物浓度升高而增大,代谢途径被饱和65.竞争性抑制,参与生物转化的酶系统一般对底物的专一性不高,几种不同的化学物均可作为同一种酶系统的底物.66.酶诱导:有些外源化学物可使某些代谢酶系的活力增强或酶的含量增加的现象67.排泄:环境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向机体外转运的过程。

68.排泄的主要途径:经肾随尿液排出;经肝随胆汁通过肠道随粪排出。

69.排泄机理:肾小球的被动滤过;肾小管的重吸收;肾小管的主动转运(排泌)70.代谢动力学:用数学方法研究毒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等代谢过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目的:了解毒物在体内的消长规律,为毒物的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

)71.室:将机体作为一个系统,按动力学特点分为若干部分,每个部分称为室。

72.一室模型:毒物转运速率高,能迅速与体内各组织达到平衡。

73.二室模型:毒物在不同组织和器官中的转运速率不同。

(将血流丰富,能与血液迅速达到分布平衡的组织和器官与血液一起,称为中央室;其它血流量少毒物穿透速率慢的组织,称为周边室。

)74.一级速率过程:指化学物在体内随时间变化的速率与其浓度成正比的过程。

74.毒性:指化学物质能够造成机体损害的能力。

75中毒:机体受到某种化学物质的作用引起功能性和器质性改变而出现的疾病状态。

急性中毒:病症严重,机体突然或迅速死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