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心理学》课程标准执笔人:主审人:课程编号: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消费心理学》适用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开设学期:第X学期二、课程定位与目标(一)课程定位《消费心理学》是中职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其功能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消费者,分析消费者的心理活动,采用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等研究方式,培养学生研究消费者营销活动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与《网络营销》、《客户管理》、《模拟营销》、《谈判与沟通》等课程的学习相衔接,共同培养学生掌握营销活动中顾客的心理活动现象及规律,使学生能够具备从事营销或销售工作的职业技能,与《模拟营销》、《连锁经营管理》、《奢侈品营销》等后续市场营销策划相衔接,共同培养学生市场营销策划能力。
(二)课程目标1.能力目标(1)能从事与消费者消费活动有关的信息搜集、信息整理和信息分析,并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2)会察言观色,善于换位思考,准确地把握消费者心理活动,具有较强的感知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3)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敏捷,反应快速;(4)具有较强的亲和力、人际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5)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2.知识目标(1)具备感觉与知觉、记忆和注意、学习和联想、思维和想象、需要和动机等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基本理论知识;(2)掌握消费者个性心理知识;(3)具备需要与动机的理论知识;(4)掌握消费者购买行为与决策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5)掌握消费者群体心理与行为知识;(6)掌握商标、包装、价格等商品因素以及消费习俗、消费流行、家庭、广告、营销环境等非商品因素对消费者心理与行为影响的分析方法。
3.态度目标(1)具有吃苦耐劳、认真细致、爱岗敬业、勇于奉献的精神;(2)养成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3)树立“顾客是上帝”的理念,强化职业道德意识;(4)培养团队精神,强化团队协作意识。
三、课程设计理念和思路通过对中职市场营销专业的工作岗位分析,确定《消费者心理学》课程的设计思路为:以工作情景需求调查分析为基点,结合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及行业内专家的指导,打破原来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以营销或销售工作中对消费心理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为基础,突出本课程为提高学生的营销或销售工作技巧与技能服务,在各个教学模块中有效地将消费心理学理论知识与营销活动联系起来,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施项目式课程任务驱动型教学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通过开展行业企业调研,特别是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调研,了解社会对中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结合中职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准确定位《消费者心理学》课程对应的岗位及岗位群,根据岗位及岗位群所需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
项目设计以市场为线索来进行。
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市场调查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课程共分为33个子教学情境。
本课程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案例分析、现场教学、现场模拟、角色扮演和社会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结合运用。
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利用多媒体教学,丰富课堂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
(二)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每个子教学情境以至少一个典型案例为载体引发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现场教学、现场模拟和角色扮演,将消费者心理与行为分析理论和方法融“教、学、做”为一体,使学生在较高程度的教学互动中,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分析和体验,以达到应用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理论和方法解决市场营销活动相关问题的目的,最终完成学习任务。
(三)改革考试模式探索课堂辩论、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社会实践调查等方式在学生学业评定中的作用,适当改变成绩评定各项指标的结构与权重,注重课堂表现,将形成性评价融入到课程评价中,使课程评价更加科学合理。
(四)教学与职业资格相结合课程教学还要突出基于市场营销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社会实践、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形式,安排学生假期实践、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参加市场营销相关活动,及时获取行业、企业职业岗位要求变化的新信息,培养学生应用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营销工作岗位及岗位群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以保证培养出来的高职营销专业人才符合社会需要。
注意教学与职业教育相结合,鼓励学生参加“营销员”、“助理营销师”等职业资格考试,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本课程教学场所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在校内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有针对性的进行选择。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一)课程内容结构安排(二)课程内容要求五、实施建议(一)教材编写1.本课程教材种类繁多,但仍无适合本区域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符合本校人才培养特色的教材,建议自编教材进行使用。
2.教材编写原则。
根据“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编写要求及体例要求,按照项目式教材开发思路,以培养适应营销第一线岗位所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特别是职业岗位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目标,在理论知识选择上遵循“必需、够用、实用”原则的基础上,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突出科学性、先进性、针对性、实用性的有机统一,着力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习知识与开发智力的结合、动脑思考与动手操作的结合、内容创新与形式创新的结合,真正体现中等等职业教育的特色。
3.教材编写要求。
教材编写要遵循了课程内容架构的内在逻辑,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内容的宽度与深度适当,注意到素质、知识、能力的合理配置,比较充分考虑到职业能力培养。
教材还要根据学生营销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创新体例与形式,切实摈弃传统教材以理论知识为核心,以原理、范畴、概念分类为主线,以从理论到理论的阐述为章结构的惯性做法,在重点、扼要、完整论述“必需、够用”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加图、表、例、典型案例等内容比例,以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促进其“产学结合”和岗位实际能力的训练,特别要注意对本门课程所要求培养的核心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营销实践能力。
(二)教学建议1.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思想,在重点、扼要、基本完整讲授“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学生营销或销售工作技巧与技能服务能力培养,注重以营销工作岗位任务引领型案例或项目激发学生学习知识和学习技能的兴趣,以提高学生营销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习营销的其他专项技能打好基础。
2.坚持“德育为先”的人才培养原则,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营销职业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着力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善于沟通和团队合作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3.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注重“教”与“学”之间的平等交流、相互切磋,教学相长,相得益彰的教学模式与氛围。
4.教学中应注重职业情景的创设,以多媒体课件、案例分析、小组活动、第二课堂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营销综合职业能力。
5.部分教学内容可结合阶段或综合实训,安排学生进行市场调研、产品推销、广告宣传等营销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交互结合,把“工学结合”落到实处。
6.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注意研究高技能市场营销人才特点,积极探索高技能市场营销人才培养路径和新型教学模式,重视实践经验的积累与升华,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图书资料,不断增大教学的信息量,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能力范围。
7.本课程标准为参考性教学标准,教师可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和营销实践的发展调整课程教学标准,丰富教学内容。
(三)教学组织与设计本课程注重采用情景教学与实践教学,教学应围绕教材主题内容,系统、全面、准确地阐述现代消费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实务,在原理的阐述和案例的举中要多联系中国实际,使之既忠实于学科原貌,又通俗易懂;充分利用实训场所和各种类型的实习基地等实训资源,完成学生实习、实训的实践任务,同时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机会。
1.本课程教学的关键是现场教学,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创设工作情景,通过大量直观式、仿真模拟、案例分析、观看影像资料等活动组织教学,采用教、学、练三者结合以练为主的教学方式,参与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认识本课程的特点,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实践部分的教学,邀请行业能手进课堂,分担部分技能课程的教学,熟练进行岗位实践工作。
2.多媒体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多媒体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着重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运用,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消费者心理学知识和操作技巧。
3.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自觉提升文化水平、职业道德水平及培养良好的职业形象。
4.通过介绍相关书籍、网站等资源,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补充课外学习内容。
5.教学活动设计的内容要具体,并具可操作性。
活动形式应多样化,如“看一看”、“品一品”、“练一练”、“比一比”等。
6.社会调查:建议各教学点在教学过程中,选择适当的时机,采取适当的形式安排1次。
(四)课程考核与评价1.开发课程评价体系1套2.本课程考核采用过程考核和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3.过程考核主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操作能力、课堂讨论、作业等情况进行的评价;目标考核是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的整体掌握情况的评价。
以公平地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
也使学生更注重学习过程,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成绩=过程考核(40%)+目标考核(60%)过程考核=平时作业与课堂表现+课程实践+期末考试4.平时作业与课堂表现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课堂表现包括参与角色扮演,讨论发言情况进行评价;作业要求按教学要求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完成教材所附的练习题,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熟悉各种统计方法的应用。
5.课程实践结合课程内容,安排一定的课程实践,成绩计入课程的总成绩。
包括各学习情境单元模块的作品(如:自我个性与自我意识与自我消费行为分析报告、分析我国不同社会阶层的消费行为差异、家庭不同形态消费行为差异、我国区域文化对消费行为影响以及区域消费行为差异、分析一则广告心理作用过程等)。
6.期末考试课程总成绩由平时成绩、课程实践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按一定比例合成,其中平时课程实践成绩占40%,期末考试占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