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歌 构思技巧专题复习

诗歌 构思技巧专题复习

诗歌构思技巧专题复习
1.抑扬
有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之分。

抑扬,“抑”是贬抑否定,“扬”是褒扬肯定。

为了褒扬肯定某一方面,意先对其他方面作贬抑否定这叫欲扬先抑。

“扬”是目的,“抑”是手段。

为否定和贬抑某一方面,故意先对其他方面作一褒扬,这叫欲抑先扬。

“抑”目的,“扬”是手段。

“抑”与“扬”是对立统一的。

运用抑扬手法,可以尽情抒发情感,还可使行文跌宕起伏,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如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人便运用欲扬先抑手法,展现了春天美好的景象。

2.层层铺垫
如宋朝苏辙的《江上看山》:“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

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

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

唯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

”通过色彩的层层渲染,描绘出一幅幅美景:“赤如褚”的“荒村”、“落日”时分的“霭新画”、“更新色更深”的“前山”,已让诗人观止,抒发感叹:谁知可爱信如今,却哪知巫山最浓秀。

层层的渲染,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3.伏笔照应
诗人在描写、叙述过程中,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的地方提示或暗示一下,而后面应与前面呼应。

这种结构特点可以使作品结构严谨,脉络分明。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开始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后面又写到“一尊还酹江月”,从大江始,又以大江结,前后呼应。

照应一般有首尾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扣题照应(围绕主题反复照应)、伏笔照应(先设伏笔,后予交代的照应)。

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对照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人情感。

如: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

“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沧洲”与“关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4.以小见大
就是写小的景物来显示大的主题,即通过“小景”、“小事”、“小物”来反映大的主题。

它可使诗的意境更深邃,更阔远,主题更深刻。

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传烛分火是寒食节发生在宫中的生活小事,但是诗人却借百姓禁火而宫中不禁,写出宫廷的特权,讽刺当权者的腐败,小事写出大主题。

5.以景结情
以景结情,是指在诗歌创作中,以写景结束诗句,从而抒发感情。

以景结情,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例如宋朝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诗人在末句并未直抒离情别绪,只是把眼前开阔的横塘缩小到与离情别绪更直接相连的细雨、垂柳、画船上,颇具神韵。

6.卒章显志
卒章显志是指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和情怀。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结
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明自己的心志,亮出全诗的主旨,唱出了敢于与权贵抗争的心声。

又如李白另一首《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7.结构对比
对比手法在诗歌中运用较多,因其具有层次性的特点,结构性较强,
如:欧阳修《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里,不及人间自在啼。

这首诗就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结构明晰。

表达作者对禁锢思想、束缚人才现象的抨击和对言论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向往。

8.无理而妙
所谓“无理”,乃是指违反一般的生活情况以及思维逻辑而言;所谓“妙”,则是指其通过这种似乎无理的描写,反而更深刻地表现了人的各种复杂感情以及因这种逆常悖理而带来的鉴赏者所意想不到的诗美、诗味。

这种写法别具一格,诗人往往把本无关联的景物人事与情理联系起来,虽有悖常理,却别开生面,更巧妙曲折地表现着复杂的感情。

如李益的诗《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这是一首闺怨诗。

诗以白描的手法传出了一位商人妇的口吻和心声。

这位少妇因盼夫婿情切而突然异想天开,想到潮水有信,而怨夫婿还不如“潮有信”,进而还想到弄潮之人,后悔自己没早嫁给他,这闺阁之想,端的是“无理”之极。

其实,这正是从一个不同寻常的角度展示了闺中少妇由盼生怨、由怨而悔的内心活动,更深刻地展示了这她的苦闷和怨恨心情。

这首诗的妙处正在其落想看似无理,看似荒唐,却真实、直率地表达了一位独守空闺的少妇的怨情。

【示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思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注】此诗作于贬谪巴陵时(诗人曾任岳州司马)。

有人评价本诗后两句时,说它“无理而妙”,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
【答案】后两句写自己的愁恨,作者不说自己愁重难遣,却埋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他吹散愁云;不说自己愁闷无聊,度日如年,却怪春日惹恨,把恨引长,诗人怪风怪春,毫无道理,但却把自己的愁苦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说是“无理而妙”。

【示例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逐臣:是被放逐之臣,这里指贾谊因力主改革,贬为长沙王太傅。

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本诗采用了“欲抑先扬”(或“先扬后抑”)的手法。

先写汉文帝求贤若渴,调回贾谊,虔诚求教,后笔锋一转,点出汉文帝垂询的内容。

诗由赞叹化为慨叹,由歌颂化为讽刺,表达了诗人对汉文帝的讽刺,对贾生的同情。

【落实到底】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三闾庙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三、四句是写景的句子,它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题目。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本诗在构思立意以及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题为“闺怨”,可是一开头去写“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是否违反了题意?请析之。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漫书司空图
长拟求闲未得闲,又劳行役出秦关。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有人评论道:“却恨莺声似故山”,一个“恨”字,出人意表,“无理之极”。

你同意吗?试作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蜀中九日登高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还。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注】那:奈何,为什么。

前人评价这首诗时说:“‘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

”你认为妙不妙?为什么?
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中吕】卖花声·怀古二首张可久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①,隋堤古柳缆龙舟。

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②。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注】① 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金谷园以行乐。

② 指班超从戎的故事。

请比较两首元曲的结句(划线句),说说表现手法有何不同。

诗歌构思技巧专题复习答案
1.三、四两句以景结情,通过日暮秋风吹落无边枫叶的萧瑟之景,进一步烘托了屈子的哀怨和作者对屈原的同情,显得含蓄隽永,令人回味不尽。

2.这首诗在构思立意方面的特点是前三句写景,进行了层层的铺垫,最后一句写人,水到渠成;在写景的顺序上,由远而近,由户外写到室内。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特点是借景抒情,以景托情。

3.没有违反题意。

前面写“不知愁”,正是为后面的“悔”作铺垫,采用的是欲抑先扬的手法。

其“悔”是因为看见路边杨柳勾起了对丈夫的思念。

4.看似无理,实在情中。

诗人恨鸟不改“乡音”,就是恨人改了“乡音”,就是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

把听不到“乡音”之恨,移到不改“乡音”的鸟的身上。

使所抒之情更深更曲,出人意表。

读来颇有神奇之感。

5.很妙。

因为本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月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

第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然而却不能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之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6.第一首的结句是以景语作结,含蓄而让人深思回味。

第二首的结句是直抒胸臆,一声长叹,壮怀激烈,表现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