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诗歌表达技巧
以乐景写乐情
孟郊《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
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以哀景写哀情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 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 夜泊》) 【析】此写景诗描写作者夜泊枫桥时的情景,描 写的景物带有凄清萧疏孤寂特点,这正与作者 的羁旅之愁相融。
2:虚实结合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 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 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 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五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 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 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 “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 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 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 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018高考诗歌表达技巧大全
高考诗歌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又称艺术技巧,是作家、艺术家
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 它是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 结构技巧的统称。对其鉴赏,就是要分析 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 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 用,达到了什么效果等。
高考诗歌表达技巧
以乐景衬哀情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 远,满天风雨下西楼。”(唐 谢浑《谢亭送别》)
【析】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 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以哀景写乐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 霏。”(《诗经•采薇》) 【析】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 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 时!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 其哀乐的效果。
乡,而写故乡亲人思念自己,借此衬托自己的思乡之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想象之景
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 挂前川。(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虚)” 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 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首诗运 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巴山夜雨”是写实,“共剪 西窗烛”是拟虚.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构成了完美的意 境,表达了盼望与妻子团聚的心情。
(四)抒情
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具体指以形式化 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 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 意化等特征。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 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 造,达到心灵的自由。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 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 统一。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 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 表达手段。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
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 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
(二)议论
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 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 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 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 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 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 达手段。
b:以景结情(情→景)
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它也是借 景抒情的方式之一,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 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 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 得意犹未尽,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 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 城。”
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 点染出牧民的生活。
②、细描(工笔) 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 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写景) 《孔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的描写:“足下蹑丝 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 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5:白描工笔
①、白描
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 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 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 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 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 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 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 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即纯用线 条勾勒,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 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 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 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 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 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4)设想的他人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想象的他人在某一时刻做着和自己 同样的事情,借以衬托自己的感情。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 双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不直接写自己思念故
(2)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 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 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 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 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 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 凉,物是人非之感。
(3)设想的未来之境
3:点面结合
广镜头为面,特写镜头为点;粗线条勾勒的多 为面,细笔描绘的多为点。如柳宗元《江 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 翁,独钓寒江雪。”前两句为面,后两句为点。
4:粗笔勾勒
粗笔勾勒:指的是对事物描写出大概的“轮 廓”,不作细节的描写,就像美术中的铅笔稿, 很模糊的概念,但不失真实,同时可以把事物 描写清楚。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 睡鸳鸯。作者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1分) 诗歌粗笔勾勒了“江山”“花草”“燕 子”“沙滩上鸳鸯”景物,展现初春时节一派 生机、明丽的景物。
议论运用到诗歌中,说白了就是抒情,所以诗歌鉴赏 中,不必谈议论。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 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
《菊花》)
(三)描写
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 (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外貌描写、环境描写等),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 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 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 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 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 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例2:“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王风•黍离》) 【析】直露而真率地抒发了诗人内心沉重而深广的忧伤; 例3:“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 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 绝。” (《乐府诗集•鼓吹曲辞》) 【析】写一位女子对“君”剖白心迹,直接表达了少女 至真、至善、至烈的爱情,显得坦荡、真率而震憾人 心。
直接抒情
抒 情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 借物抒情(托 物言志) 借事抒情(用 现实之事或历 史典故)
1: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 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秋绪,即 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 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这种方式比较直观。 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析】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 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 情。
【析】前四句写登高见闻,常年飘泊、老病孤愁 的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 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触景生情,抒写了韶 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在这里,客观景物引发了创作主体一系列相 关的感情,这诸种感情交织融会为一种复杂但合 情合理的心境,最终与景物融为“登山则情满于 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意境。
C:寓情于景
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 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 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 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 的喜悦之情;
情景与哀乐的关系
乐景 哀景
乐情
哀情
情景交融的诗歌,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 景抒哀情,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但也有以乐 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姜斋诗话》说: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①以乐景写乐情 ②以哀景写哀情 ③以乐景衬哀情 ④以哀景写乐情
(1)借景抒情
①借景抒情概述 ②借景抒情的基本形式 ③情景与哀乐的四种关系
借景抒情概述 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 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 物,通过景物来抒情,是一种写作 手法。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 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文 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 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 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借景抒情的基本形式 在表现手法上,情景交融的三种形式, 即一是触景生情,二是以景结情,三, 是寓情于景。
a:触景生情(景→情)
作者心中虽有某种情感,但却是隐含的,不显 露的,而由于受到当前情景的触动而使之得以 激发,引发作者将其表达出来。此类诗一般先 写景后抒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 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 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的《登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