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表达技巧
作业布置
摘抄:1、诗歌表达技巧总结 2、小序+第一段(注意:段与段
间间隔三行)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1:这首诗景中含情。 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 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的活动。 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了燕 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 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 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白描
白描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指纯用线条勾画,不加色 彩渲染,后用于文学创作,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 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写手法。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 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出主人的好客之情。
暑旱苦热
王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 ) A.“屠”字写得尤为精妙。“屠”是杀的意思,有力地 表现了作者对酷热的极度怨恨。
B. 第三句的一个“惧”字,写出百姓对眼前的酷热、 未来的灾荒及腐朽社会的忧虑之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抒情
借景抒情 借事说理
古 诗 词
1.表现 手法
表
间接抒情 托物言志 用典抒情 动静,虚实,侧面烘托,
描写类 细节描写,白描,工笔,
乐景衬哀情
达
赋比兴,抑扬,对比,联想,想
技
象,衬托(正、 反衬)
巧 2.修辞方法
比喻 比拟(拟人拟物)对偶 夸张 借代 设问 用典 顶真等
3.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C.“之高”“之远”的清凉世界尽管遥不可及,却对饱 尝酷热的作者产生了无穷的吸引力。
D.“手提天下”表现了作者想要得到天下,大展宏图的 豪情,只可惜这一壮志无法实现。 E. 在诗的最后一句中,王令称,如果只是自己一个人去 享受那清凉世界,他宁愿不去。
2.本诗运用了多种手法表现“暑旱”,请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6分)
“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 “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陆游以“梅
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卜算子·咏梅》); “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屈原用“兰芷”象 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
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 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 托物言志诗,又叫写物诗。
这首诗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那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生意昂然,在作者的 字里行间充满了爱意。“莺争”“燕啄”“绿 杨”“白沙”,从动态到色彩,无处不体现诗人对 西湖的情有独钟——乐景 ,借景抒发了自己的喜爱 之情。 乐景写乐情
托物言志(象征)
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在咏物诗中常用的手法。
特有的象征意象: “牡丹”象征富丽;
诗歌鉴赏专题 --表达技巧
在古诗鉴赏中,命题者往往将“表达 技巧、写作特色、写作技法、艺术特色、 表现手法 、手法”等几种称谓综合使用, 实则大同小异。答题要看清楚,不要被迷 惑。
表达技巧(艺术手法)包括……
①表现手法:如对比、渲染、烘托、白描、象征、 用典、托物言志 、抑扬、照应、联想想象、反问、 以小见大、赋比兴等。 ②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借代、 夸张、反复、双关(互文)反问、设问、反语等; ③表达方式:叙述、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 合)、议论、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 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诗歌表现手法练习:08年诗歌鉴赏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答题步骤:
1、明确说出表现手法是什么。(明手法)
(如借景抒情,白描,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 )
2、该种手法在诗歌中的体现。(阐运用)
(要求:结合关键词句描述)
3、分析该手法所达到的描写景物的效果。指出诗中所蕴 含的诗人情感。(析效果)
(如燕子的活泼可爱,充满情趣,自然和谐等) (如闲适,愉悦,乐观,郁闷,烦恼,凄苦等)
注:答出两种手法以上,取其答得较好的一种给分。要点 完整,可得满分;但错别字较多,有明显语病的,扣1分。
参考答案2:这首诗借景抒情。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 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 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 的神情。
借景抒情手法练习: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侧面描写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 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 侧面描写。
王昌龄《从军行》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 行军,另一方面形势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 状态突现出来。
菊 (郑 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 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 由来不羡瓦松高。
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菊》、《画菊》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品格?
两首诗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菊》抒发作者不求高位,不慕荣利,只求有益 于人的高贵志向。
《画菊》表现了坚守大义,宁死不屈的崇高民族 气节。
抑扬[欲扬先抑] [欲抑先扬]
在褒贬人、事、物的时候,为了使人信服,或预先防 止别人的反驳,常对要褒的先写其不足,对要贬的先 写其长处,这种手法就是抑扬。
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 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 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 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