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李约瑟难题”的解答和启示
院系: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
班级:2010级法学本科班
对“李约瑟难题”的解答和启示
在人类历史发展历程中,人类不断地回顾过去,总结历史。
有一种对历史的总结就是基于现有的“历史事实”提出各种“难题”,对这些“难题”的研究不仅为“难题”本身提供了种种试解,而且也促进了与“难题”相关的其他问题的
研究以及社会的全面
进步。
“李约瑟难题”就是这样的“难题”之一。
自上世纪80年代起至今,中国掀起了一次又一次对“李约瑟难题”的研究
高潮,众多专家学者从经济、政治、历史、文化心理、科学技术结构、地理环境
等方面对“李约瑟难题”进行了积极的阐释与试解,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首
先应该对“李约瑟难题”进行阐释与解答主这两个问题:一是怎样理解“李约瑟难题”,二是怎样回答“李约瑟难题”。
一、对“李约瑟难题”的理解
1945年,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序言中,首次提出这样的疑问:在1—15世纪,中国的科学发明和发现遥遥领先于同时代的欧洲,可是中国
的科学为什么持续停留在经验阶段,并且只有原始型或中古型的理论?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了近代科学,这种科学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
之一,而中国文明却未能在亚洲产生相似的近代科学,其阻碍因素是什么?1964 年李约瑟在《当西方的科学与社会》一文中将这一质疑表述为这样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产生?”,二是“为什么在公元前1一15世纪期问,中国文明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
类的实际需要方面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r}后者成为学术界公认的对“李约瑟
难题”的表述。
相比较可以发现,这些疑问所探讨的内容可以简单表述为:在科学技术方面,为什么中国古代遥遥领先于西方,而近代以来却落后于西方。
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后一个问题更具有现实意义,但对后一个问题的解答需要探索前一个问题,
对前一个问题的解答最终也要归结到对后一个问题的思考。
任何难题的提出都会基于某种或宏观或微观、或抽象或具体的现实需要,“李约瑟难题”本质上就是对“曾经辉煌的中国却在近代以来落后于西方”这一事实的反思,是对中国现代化历程中所面临的种种困难的反思,是基于中国现代化的深入推进以及中华民族
复兴的现实需要而提出的。
具体而言:首先,近代以来中国落后于西方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国防的落后,
而国防落后的最直接与最直观的原因是科学技术的落后,这就使得中西之问科学技术的差距成为近代以来触动中国人最深刻的东西,也使得科学技术成为了中国实现现代化最直观、最迫切的问题。
“李约瑟难题”研究的对象是科学技术,因
此“李约瑟难题”能够引起中国人的广泛重视,能够引起中国人对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的原因以及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诸多问题的反思。
其次,中国近代以来科学技术落后之所以引起深刻反思,一方面是因为现实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因为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达相比较而产生的巨大落差感。
换言之,“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产生?”这一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
为“为什么在公元前1一15世纪期问,中国文明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
人类的实际需要方面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这一问题的存在。
再次,近代以来,人类对待历史不仅仅是单纯的记录,而是开始有意识地、主动地、系统地回顾历史并规划未来。
任何现实问题都具有历史性,不但有其历史渊源,而且也是在历
史中继续展开。
“李约瑟问题”从根本上讲是基于对历史的研究而提出的一个历
史学问题,虽然对该历史学问题的回答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并且可以从不同的学
科角度来回答。
但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在历史发展的角度进行历史性的回答。
总之,“李约瑟难题”一方面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是中国近代为什么落
后以及中国怎样实现现代化赶超这个大问题卜一个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子问题。
另一方面,对这个问题的“回应”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来进行系统的历史性的回答。
二、对“李约瑟难题”的解答
虽然“李约瑟难题”是一个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问题,但无论是对问题
本身的理解还是对问题的解答,都不能局限于“科学技术”这一狭小的范围内。
现有的对“李约瑟难题”的试解就是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心理、环境、数
理逻辑、思维方式等各个角度入手的,形成了一个过于庞杂的局面。
但笔者认为这些试解可以概括为两类:一是通过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与逻辑的分析而
进行的试解。
二是通过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外部环境的分析而进行的试解。
前者是内部因素,后者是外部因素。
(一)内部因素
首先,汉字是具有整体结构的象形文字,属于综合性,导致中国人的思维
也具有综合性。
而西方的拼音文字则属于分析性的文字,使得西方人擅长于分析,这正是近代科学发展所必须的思维方式。
也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数学既没有向符号代数转化,也没有形成严密的演绎体系,形成的理论只是经验的总结。
并且中国独有的有机自然观阻碍了中国产生近代实验科学。
其次,在思维方式方面,东西方人种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异是形成东西方不同科学技术发展曲线的根本原
因。
东西方科学思维方式至少在早期并不存在巨大差异,中西方科学思想具有极大的对应性。
西方做到了各种相反思想和思维方式之问的平衡或协作,而中国古代哲学一元化的畸形发展则导致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落后。
最后,西方科学的本质特点是“察异”,中国科学的本质特点是“察同”。
东西方科学的不同特点是中国科学能在早期领先,而西方科学却能后来居上的原因。
(二)外部因素
首先,在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方面,中国长期以来的封建小农经济、重农
抑商和自给自足的观念对数学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李约瑟认为中国大统一以后的封建制度是一种官僚封建制度,这种体制最初非常有利于科学的成长,但却阻碍了重商主义价值观的形成。
所以,它没有能力把工匠们的技艺与学者们发明的
数学和逻辑推理方法结合在一起。
因此中国未能产生近代科学。
此外,中国人多地少,农业的平均回报高于工业的平均回报,资金向农业集中,造成工业缺少资金,这是中国未能工业化的真正原因。
秦代以来出现的中央集权官僚专制政治。
使得中国文化的每一个因素,如学术、思想乃至教育,都沦为政治的工具。
以地
主经济为物质基础的中国官僚政治,抑制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中国社会长期停滞在封建阶段,未能及时向新的生产方式转变。
最后,在前现代时期,人口
规模的大小是科学技术的决定因素,而中国的人口数量在14世纪以前一直高于欧洲。
中国在现代时期落后于西方世界,是因为中国的技术发明仍然靠经验,而欧洲在17世纪科学革命的时候就已经把技术发明转移到主要依靠科学和实验上
来了。
而中国没有成功地爆发科学革命的原因,大概在于中国科举考试的课程设置和其激励结构使知识分子无心从事科学事业,尤其是做可控实验或对有关的自
然假说进行数学化分析这类事情,因而从原始科学跃升为现代科学的概率就大大
降低了。
三、从“李约瑟难题”得到的启示
首先,无论是“李约瑟难题”本身还是“李约瑟难题”所表述的内容,已经
成为了一个“历史事实”,对这一事实的回应必然不会局限在“难题”所论述的
对象—“科学技术”这一狭小的范围内,我们应该有更深层次的思考,“李约瑟难题”出现在近代以来东西方文明激烈碰撞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
在当前这种全球文化的视野里会看到古代中华文明的吉光片羽,这可唤起有治疗文化自卑作用的“陶旧”情怀;也会触及中华文明的病根,让中国人知道必须“吃西药”和经
历疼痛才能现代化。
这有助于中华民族在全球化的世纪对中西文化持平衡心态,
在面对世界时自信而不自卑和自负,在世界多元文明并存共进时能有包容之量,
善于学习和富于革新。
其次,社会建立起更加健全的科学发展的的机制与环境,使得我国能够在科
学方面迅速赶超西方发达国家,这是涉及民族发展的根本大计;其次是思想观念方面应更加开放和创新,我们应接纳一切先进思想,并且要和我们自身思想相融合;还有就是重新审视科学发展与人的关系,科学发展使得人的发展经过自然人、社会人和自由人三个阶段。
这也是经过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
实际说科学必将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的科学,并进一步实现更高目标的天人合一。
最后,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
的到来,国内则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阶段。
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处理好中西方文化间的碰撞,是我们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关键,也是牵涉到我们每一个人自身的问题。
从“李约瑟难题”的研究中,我们不难看到一些历史的启示,特别是和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不能不说其中有很深刻的思想观念上的传承关系。
总之,作为一种“历史事实”的“李约瑟难题”永远得不到准确的解答,其
存在的意义,以及解答所产生的对其他学科与社会整体发展的促进作用。
并且希望帮助我们借古鉴今,指导现实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