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简析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柴前勇20090301200802(西南政法大学刑事侦查学院;重庆400031)[摘要] 二战之后,资本主义在生产资料占有形式、经济运行、分配形式和资本的运行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资本主义的国家干预和自我调节、现代科技革命的推动以及资本主义发展还有潜力。

所以,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一是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共生存、共发展;二是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寻求和维护自身利益中的合作与抗衡;三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

[关键词] 新变化原因关系一、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原因(一)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一,当代资本主义占有形式出现了社会化的特点。

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资料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资本主义最核心的经济基础。

然而,从目前的实际状况来看,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所有制关系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如出现了国有经济、合作经济、股份经济等。

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角度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力由于新技术革命的推动出现了更加社会化的趋势由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 即资本所有权日趋社会化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模式中不断生成社会主义发展因素。

第二,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出现了有序化的特点。

二战之后,资本主义国家从市场经济的“守夜人”,转变为经济发展的干预者。

国家或者利用各种财政和货币政策调节国民经济的运行;或者在资本主义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实行一定的发展计划,直接投资某些产业特别是公共设施,交替实行国有和私有,以提高国民经济的总体效益;或者实施一定的税收政策和社会再分配政策,限制过高收入和过度垄断,建立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

所有这些自我调节、改良和改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私人占有对生产力发展的制约。

第三、当代资本主义的分配形式出现了“兼顾公平”的特点。

由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根本性质所决定,当代资本主义的分配不可能具有真正公平和真正平均的特点。

但是战后几十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分配关系方面确实发生了一系列早期资本主义未曾有的变化。

这种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在剩余价值规律依然占统治地位的同时,在某些西、北欧国家中出现了收入均等化的趋向;在阶级剥削依然存在的同时,出现了社会福利制度普遍化的趋向。

同早期资本主义相比较,当代资本主义在分配关系的变化最令人瞩目。

第四,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资本全球化的现象。

加速推进经济全球化,为资本的扩张和增殖开辟了新的天地。

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继续存在、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还没有建立的情况下,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经济、科技甚至军事优势,扩大资本输出,进行不等价交换,甚至操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和贸易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巩固它们在经济全球化以至整个世界体系中的主导地位,把广大第三世界变成它们的廉价资源供应地,获取高额利润的投资对象和推销剩余产品的市场,从而造成了资本主义国家财富的不断增加。

“在国家的参与、支持和帮助下,私人垄断有了新的发展,资本社会化达到新的高度;在国家的促进下,生产和资本大规模跨越国界,特别是国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跨国公司大发展;在国家的直接参与下,出现了一批国际经济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和运行进行调节和规范;由国家直接出面,缔结各种经济合作协议,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家通过各种手段,主要是经济手段,大力扩大自己的剥削和势力范围。

”[1]资本主义在当代的新变化正如列宁同志所指出的:“社会主义现在已经在现代资本主义的一切窗口中出现,在这个最新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前进一步的每项重大措施中,社会主义已经直接地、实际地显现出来了。

”[2](二)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从不同的角度以及强调的方面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资本主义的国家干预和自我调节是资本主义世界出现新变化的内在动因[3]。

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的众多变化中,国家对于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在相当程度上推动并决定着其他变化的性质。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首先是加强“国家干预”,对资本主义延缓衰老起了关键性作用。

其次,通过“体制改革”缓解了“制度危机”;通过反对垄断,鼓励和保护自由竞争,使科技和社会生产力仍能获得较快发展。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以往资本主义经济自发发展不同,资产阶级及其政府不断自觉地进行自我调节和调整。

自我调节是资本主义世界出现新变化的内在动因。

第二,现代科技革命的推动。

现代资本主义的种种变化归根结底是由于当代新科技革命引起的生产力飞跃所致。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现代资本主义去调整生产关系和社会矛盾。

全球垄断资本主义是二战后新科技革命使生产力高度发达、高度社会化和资本高度国际化的必然产物。

二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之所以能够迅猛发展,主要是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撑的。

科技革命还使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使新兴工业迅速发展,传统新兴工业迅速发展,传统工业在工业结构中的比重不断下降。

而且,新的科技革命改变了整个资本主义国家的相互关系,改变了它对其附属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和奴役的形式,资源的争夺和市场的瓜分也随着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采取了更为隐蔽的形式和更为和缓的方式。

第三,资本主义发展还有潜力。

当代资本主义并未像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所估计的已经“垂死”,自身仍然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发展潜能。

当代资本主义尽管矛盾重重,改革和高新技术发展使其仍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

资本主义还没有走向死亡, 主要是因为社会主义各国的资本经济建设暂时还没有实现, 它的建成是资本主义从垂死走向死亡的条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资本经济或者说是无产阶级资本经济,是比资本主义的资本经济更高一级的资本经济。

社会主义各国没有建成社会主义资本经济,因而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在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让出了市场。

二、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一)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共生存、共发展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 首先必须正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商品经济形态中共生存和共发展的现实。

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设想, 社会主义社会是继资本主义社会之后的一个社会形态, 它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关系不是共处发展的关系, 而是前后相继的关系。

资本主义社会处于商品经济社会,实行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处于产品经济社会, 实行计划经济。

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这种前后相继关系的认识, 是建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五形态”依次更替规律的理论基础上的, 我们称这种关系为“历时态”关系。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 马克思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又作了自然经济形态、商品经济形态和产品经济形态的“三形态”划分。

社会形态的“五形态”划分和“三形态”划分是一致的。

“五形态”中的前三种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属于“三形态”中的第一形态自然经济形态“五形态”中的第四形态资本主义社会对应于“三形态”中的第二形态商品经济形态。

在“三形态”划分中, 社会主义仍然处于产品经济形态的历史阶段。

就是说, 无论根据“五形态”的划分, 还是根据“三形态”的划分,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都是前后相继的“历时态”关系。

明确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共时态”关系,是我们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什么是资本主义”, 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前提和出发点。

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时候, 是从研究商品经济出发的。

他认为, 商品和货币是简单商品经济的范畴劳动力商品, 资本, 剩余价值等是资本主义经济特有的经济范畴。

但是, 由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共时态”的社会, 都存在于商品经济的社会形态, 因此, 这些范畴不应该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特有范畴, 而是商品经济的共有范畴,因而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范畴。

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在社会体制的许多方面, 同资本主义社会体制有共同的特征。

例如,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采用股份制等等, 都是由市场经济决定的。

这就告诉我们,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商品经济的共处关系, 是研究它们的其他一切关系的逻辑前提和现实基础。

(二)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寻求和维护自身利益中的合作与抗衡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实际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方面,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已经由过去的相互封闭、封锁、平行存在和发展, 转变为相互开放、交流、交叉存在和发展另一方面, 由科技革命引起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科技力量和人才的竞争, 已经上升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互竞争的首位, 过去的军事抗衡与政治对垒, 已被降至次要的地位。

不仅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同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 而且资本主义国家更迫切需要同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

为了寻求和维护自身的利益, 双方都把军事抗衡放在经济竞争之下, 进一步扩大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 以至开始把军事抗衡转变为军事往来,以表示善意与合作, 更有利于自身的发展。

我国的贸易关系主要是在美国、日本和欧盟,出在这三个地方的产品, 占我们出日产品的一半以上。

这是一种互补的合作关系, 有利于各贸易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

正是这个原因,在中国加入的问题上, 不仅中国方面想尽快而顺利地加入世贸组织, 而且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同样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也想急于要我们入世。

不过, 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进行讨价还价, 力图得到更高的要价。

这同样表明,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国家利益, 努力寻求与中国的合作。

现实告诉我们,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合作关系是建立在经济互利基础上的, 有坚实的基础。

但是, 这也不是说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就没有摩擦了, 事实上, 合作与抗衡是同时并存的。

各方都高筑关税壁垒和技术壁垒, 限制对方和保护自己, 维护各自国家的自身利益。

所以, 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 还是资本主义国家, 各国都处于多边的关系中而且在这些关系中不单是合作, 也不单是抗衡, 在抗衡中包含着合作, 在合作中又包含着抗衡。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 似敌非敌、似友非友, 需要我们冷静对待。

在处理这种复杂关系时,应该以非常理性的心态, 从维护国家利益出发, 使我们的政策具有坚定的原则性和极大的灵活性,充分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矛盾, 使事态向着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

(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分析,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一个半世纪过去了,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必然”的论断是否仍然有效? 一些论者根据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社会主义遇到的困难与挫折,提出了社会主义“失败论”、“破产论”和“终结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