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百家讲坛文字稿:诗经中的不老爱情2

百家讲坛文字稿:诗经中的不老爱情2

二、桃花盛开的时候
有首诗有名,崔护的《题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写得非常好。

桃花还有一个笑,诗看得懂,实际是用了典的。

用的是《诗经》中的“桃之夭夭”。

古代对婚礼的歌唱,在《诗经》中许多篇,其一就是桃之夭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今天意思用反了,叫逃之夭夭。

实际上这儿的桃之夭夭,讲的是结婚的时令性。

《诗经》诞生于北方,桃花开放是在三四月份。

桃花开放时,“夭夭”写出了桃花盛开的情形。

还有解释的是桃花绽放时,风一动,微微摆动的动人形象。

也有说“夭”是笑的意思。

这三种解释,都可以。

诗无达诂。

(《诗经》从成书起,注解就众说纷纭。

汉人董仲舒说过“诗无达诂gu”的话,意谓对《诗经》没有通达的或一成不变的解释,因时因人而有歧异。

有鉴于此,注释者权衡众说,选取自认为最贴切、最能反映原意的那一种说法,介绍给读者。

)桃花主要是红的,红喜事就是指婚姻。

所以这种颜色择红。

灼灼其华,指的是红的特点,灼人眼睛。

(之子:人。

)之子于归,这里讲的是出嫁的人,归在这儿指的是女子的出嫁。

娘家只是暂时的。

嫁才是归。

对女子出嫁的祝福:桃花绽放时,女子出嫁,之后是“宜其室家”,宜就是给这个家庭带来兴旺的意思。

这是古代婚姻的意思,娶女子是带来兴旺。

有蕡fen其实(fen大的意思)。

花朵旺盛,意味着果实多。

蕡有人说是斑斓的意思,桃子熟了一面红一面绿。

接着讲蓁zhen 蓁然。

有花有果是当年的事,叶子旺盛是长久的事。

荫泽子孙。

这首诗整个地说是,送亲时歌唱的,祝愿她到归宿后,做好主妇,传宗接
代。

这是美好的祝福。

这种意象,灼人眼睛,让人读了后觉得有了鲜明的印象。

这是两千多年前的先民在春天的审美。

这是大自然的美好赏赐。

后来用桃花写诗的多,“山寺桃花始盛开”是白居易的。

还有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人面桃花写美人。

写桃花是不是写女子的美?唐诗是这样。

《诗经》中却只是象征,春天时生机绽放鲜艳夺目的灵气。

象征的是生命力。

与唐诗的区别是,这首诗是从天地的特有的灵光与生机来形容女子的特质。

这不是比喻。

这就是诗独有的魅力。

与《尚书》《周礼》《论语》不同。

我们仿佛置身于桃树面前。

不是价值的判断。

这里讲的是送女的部分。

那么迎亲呢?男方怎样迎亲?再看《诗经-少男-鹊巢》:“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

之子于归,百两将之。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

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这里涉及到鹊与鸠。

鹊是什么?就是喜鹊。

鸠是八哥。

鹊搭好窝,八哥跑到喜鹊窝里去。

喜鹊回来一看,窝脏了,就再盖一个。

八哥就住进去。

这首诗让我们觉得他们离自然的近。

而我们离得太远了。

我们今天对它们的习性,不知道。

因为我们对自然太遥远了。

这里将女子发嫁个好婆家,比喻成这些。

有福的女子嫁到婆家,有房有地,是祝福。

拿自然的现象来比喻结婚的事。

百两御之,百辆车迎接。

这是场面。

阶层不同,追求是相同的,是属于民族性的。

要这么多车,还有拉的人多。

古代的婚姻,一娶九女。

这是媵ying 嫁制度,像嫁女儿,得陪嫁一个妹妹一个侄女。

姬姓的亲戚国家还有两个国家陪嫁。

加起来是九个女子。

实际这是婚姻的政治上的保障。

与三个国家有婚姻关系,也是为了保证生儿子。

政治的联盟就有了保障。

还有齐国娶媳妇,填满了后宫,也是一种保障。

省得后宫里斗。

维鸠方之,“方”字什么意思?是不是并排着站着?不太对劲。

清代有人说是“放”,依靠的意思。

祝愿过上安生的日子。

这首诗的要点是,有强烈的政治因素。

让人感兴趣的是古人对自然的关系。

这是讲的迎亲。

对新人的祝福:婚姻的典礼高潮呢?《诗经》中有这样的诗吗?有,《著》:“俟si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

俟我于庭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琼莹乎而。

俟我于堂乎而,充耳以黄乎而,尚之以琼英乎而。

”乎而,象声词。

俟是等待。

著是古代南房的小房子,叫塾。

两门间叫著。

由著到庭到堂,是一步步走向屋里。

先在著这儿等。

素是古代男子戴的冠,插到耳朵中的东西。

她看到绳子是白色,石头是琼华。

石头像玉。

这是婚姻典礼上唱的这个诗。

是别人在唱。

看到了脸旁边的耳塞与绳子。

这就把女子的羞涩写了出来。

女子偷看男子,光看到脸边上的东西。

这是妙的。

到庭院了,绳子变成了青色的了。

青字指颜色的黑。

变着法儿说的,这是对婚姻唱的,各种情况不同。

适用性就广,下文就变成了黄的了。

仪式要描写的偷着看到的东西。

看到的不是同一个人。

这是戏谑成分。

中国人是乐观的,质朴的乐观,在喜事中充满玩笑。

乎而的语调,也充满快乐与趣味。

古人说齐风舒缓。

曲子舒缓。

我们就看到了送、迎、典礼上的过程。

场面的喜庆可见一斑。

还有一些活动,像宴会招待新人。

《诗经》中的“闹洞房”:“闹洞房”今天还有保留。

叔嫂间可以开玩笑,大伯子与弟媳间是不能开玩笑的。

可是结婚的这三天,就不间了。


个习俗起码在西晋时有书《抱朴子》就记过了。

邻里间与新媳妇开玩笑。

《诗经-绸缪》:“绸缪束薪,三星在天。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绸缪是捆绑起柴火。

三星在天上,指晚上。

今晚是什么晚上,见到这么好的人。

开玩笑就来了。

跟男的说,小伙子,今晚你怎么对待她呀?二三章也是这样,都在开玩笑。

这就是闹洞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