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异同及融合趋势角度分析中国电视访谈节目的创新之路

从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异同及融合趋势角度分析中国电视访谈节目的创新之路

中国电视访谈节目的创新之路
——从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异同及融合趋势角度分析
王圣盐
(广播电视新闻学2班 080101235)
摘要:人际传播与大众媒体的结合改变的不仅是电视节目的语态,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大众传媒的传播观念。

并且这种创新正在被社会肯定。

电视谈话节目是众多大众传播方式中最接近人际传播的节目形式,但在这一看似简单的传播过程中却包含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方面,节目的进行依赖于主持人在现场与嘉宾的信息交流,这体现了个人话语的特色,也就是人际传播的特色;但另一方面作为节目本身,这一人际传播的过程是在大众传媒中进行的,内容必须符合其规律和要求。

所以如何将两者完美的结合以来,寻求电视谈话节目的创新之路是我们关注的中心。

关键词:谈话节目;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创新
一、大众传播
概括地讲,大众传播就是通过报纸、杂志、书籍、电影、广播、电视等传播工具向相对众多的人传递信息的过程。

具体是指媒体组织采用现代机器设备,通过大批复制并迅速地传播信息,从而影响庞杂的受众的过程。

以下是不同学者对大众传播的认识:
杰诺维茨1968年提出,大众传播由一些机构和技术所构成,专业化群体凭借这些机构和技术,通过技术手段(如报刊、广播、电视等等)向为数众多、各不相同而
又分布广泛的受众传播符号的内容。

德弗勒认为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连续不断地发出讯息,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份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

大众传播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

西方认为,1450年德国J.谷
登堡发明的金属活字印刷,将人类带进了大众传播的时代。

此后的 400年中,印刷媒介是大众传播的唯一渠道。

20世纪以来,随着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的诞生和发展,以及信息的大量化、多样化,大众传播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大众传播推动了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演变,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有传者、信息、大众传播工具和受众4个要素。

它与其他传播现象的根本区别在于:在传者与大量的受传者之间插入了一种或多种联系两者的传播工具。

因此,大众传播也被称为通过传播工具的传播。

二、人际传播
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任何人的生存都离不开和他人之间的交往。

在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中,人们相互之间传递和交换着知识、意见、情感、愿望、观念等信息,从而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认知、互相吸引、互相作用的社会关系网络。

我们将此称为“人际传播”。

基于人际传播媒体形式的差异,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把人际传播划分为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两种形式。

所谓直接传播,指的是古来已有的传播者和受体之间无需经过传播媒体而面对面的直接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直接传播主要是通过口头语言、类语言、体态语的传递进行的信息交流。

间接传播是指在现代社会里的各种传播媒体出现后,人际传播不再收到距离的限制,可以通过这些传播媒体进行远距离交流。

这就大大拓展了人际传播的范围。

人际传播具有明显的社会性特征。

个人独白或自言自语等仅仅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发出的语言,不会构成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的语言是具有社会性的语言。

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发出者,同时又是信息的接收者,即在影响别人的同时,也受到他人的影响。

人际传播是CI的传播的主要形式,表现在企业内部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企业的外部公众之间的沟通。

人际传播的具体形式很多,如与员工的交谈,与客户的交流或电话联络,企业举办的报告会、恳谈会、洽谈会、联欢会、演讲会、座谈会等等。

应当根据不同的传播目的、对象、内容、情境等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人际传播形式。

三、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在谈话节目中的融合
电视谈话类节目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登上我国电视银幕。

诸如《实话实说》、《艺术人生》、《鲁豫有约》等节目一度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

谈话节目能够梅开一度最重要的一点是其传播理念的新颖和表达形式令人耳目一新。

但是,在谈话节目出现的初期,观众更多地被当成了一个宣教的对象,是一个完全被动的接受者。

这样节目形式在时间的考验中被渐渐淘汰。

随着人们对传播认识的逐渐加深。

大众传播在传播信息的过程是否应该采取一种更人性化地方式?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不应该只是单向的。

即使是大众媒体与个人也不能固步自封,而是应该互相交流,达成共识。

这种思维的形成是基于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渐渐发生了融合。

两者有共同的渊源,但在具体操作上又存在明显的差异。

而这种差异并不表示两者是完全对立的,恰恰相反两者的互相借鉴能更好发挥大众传媒的力量。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谈话节目也面临创新的必要。

我认为创新的关键在于改变话语样式。

不是高高在上的宣教,而是坐下来倾听,平等地与受众沟通。

增强节目的参与性,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巧妙地结合起来。

美国大众传播学者塞弗林等人在《传播学的起源、研究与应用》中表示:“有效的传播节目往往是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结合。

”邵培仁先生在其著作《传播学》中也指出:“大众传播要真正取得效果必须以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作为补充。


但是,在这看似理想的传播活动中却包含着一个问题:过于个性化的人际传播语言,包括主持人、嘉宾、现场观众在节目中的个人语言,能够符合大众传媒的传播要求吗?如何将二者融合以达成最佳的传播效果呢?这是各方关注的中心。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电视访谈类节目的传播特点是什么。

谈话节目英文原指美国广播电视中一种以谈话为主的节目形式,由主持人、嘉宾和观众在谈话现场一起谈论各种社会、政治、情感、人生话题,一般不事先背稿,脱口而出,因而被港台翻译家形象地译为“脱口秀”。

谈话节目的基本传播状态是主持人与节目参与者进行讨论、谈话,而节目的内容就是这种谈话的全部过程。

谈话节目给人们一个表达自我意愿的空间,让原本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参与节目其中,成为了信息的制造者和发布者。

谈话过程中,人与人具有平等的对话语境,广泛的参与性,人际化口语交谈的节目表述形式。

有学者认为:“谈话节目很大气程度上得益于广播电视节目中热线的介入,其传播特点实际上是把人际传播引入到大众传播中,主持人、嘉宾与参与节目的受众在同一时空中有问有答,你来我往,彼此呼应,平等讨论,亲切交流,在进行了通常意义上的人际传播的同时,也完成了大众传播的过程。

”所以我们说电视谈话类节目实质上就是将人际传播的交流过程,通过大众媒介广为传播的节目类型。

谈话节目本身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人际传播基础,那么想要创新,势必得从如何将
这种人际传播发挥到合理的程度,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通过大众媒介更好地表现出来。

由于人际传播具有即时信息传递与反馈的功能,那么在谈话节目中要时刻应用这项功能所带来的效果。

使节目参与者的观点能够始终处于碰撞、交流、融合、争论之中。

尽最大可能激发观众的参与欲望以及传播者对自身传播行为的改善,以达到最优化的传播效果。

人际传播的根本传播效果是作用于人的情感的,通过情感诉求的达成,从而实现传播目的。

有专家认为:“只有当受众感到传播者在态度上是与自己平等的,才会激起愉快的情绪,传播才能有良好的气氛,对受众的引导才能有效愉快的进行。

”所以一个成功的谈话节目都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谈话氛围,不一定是温馨感人,但必须与所要交流的话题相匹配。

让参与者感受到一种情感的交流,心灵的倾诉。

在兼顾传播信息的同时,满足受众的情感需求。

人际传播关注人的生存状态,重视在传播行为中受众的地位,在具体的传播过程中,受众的指向性更强,传播效果更为具有针对性,传播对象是相对明确的。

所以在具体节目中,可以根据不同传播对象的需求和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传播内容的组织。

但电视谈话节目也不能过分地强调人际效果而忽略了传播规律。

当前有很多媒体为了取悦观众,打着各种强调人际化特点的旗号对受众投其所好来组织其传播内容。

完全忽视了大众传媒应有的传播规律。

从而导致了媚俗现象在各类传媒机构中滋生。

吉妮·格拉汉姆·斯科特在谈到美国“垃圾脱口秀”时说:“一些电视谈话节目走得太远……对抗、羞辱、激化情感,揭露令人难过的隐私……可能制造很好的戏剧效果,但也造成了个人的痛苦和悲剧,并且破坏了良好的趣味。

”似乎不问出眼泪就不是好节目,不把隐私挖得一清二楚就不是朋友。

其实这种做法恰恰违背了人际传播的要求。

也许受众一开始还能被这种强刺激吸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鲜感一旦消失,这种节目就淡出人们的视线了。

所以电视谈话节目归根结底是要表现出一种对人的关爱。

咄咄逼人的谈话不能成为博人眼球的利器,反而是扼杀一个节目的凶手。

与冰冷严肃的事实相比,人们更乐意在交谈中感受情感的暖意。

参考文献:
【1】邵培仁.传播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徐金钟.平民意识——电视谈话节目的灵魂.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
【3】王群、曹可凡.谈话节目主持概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4】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5】吉妮·格拉汉姆·斯科特.脱口秀——广播电视谈话节目的威力与影响.苗棣译.
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