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语反义复合词构词理据和语义变化的认知分析

汉语反义复合词构词理据和语义变化的认知分析

根据以上的讨论 , 我们认为 , Pollya na 原则主导了 各类语义排列原则 ,但在更高的层面上 ,语音上的节律 原则又制约着语义原则 ,在与语音原则发生冲突时 , 语 义原则让位于语音原则 。
下面是我们对《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 中的反义 复合词组合规律的统计 :
·419 ·
2008 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 6 期
对双音并列复合词的研究 , 传统的词汇学主要关 心其语法结构以及词与词组的特点及其区分 , 很少从 词义构 成 和 变 化 的 角 度 进 行 讨 论 。丁 邦 新 ( 1969 , 1975) 、陈爱文 、于平 ( 1979) 等从声调序列的角度研究 汉语联合式双音复合词的构词规律 。他们通过调查统 计发现 ,大部分联合式复合词都是按照平上去入四调 的顺序排列 ,这是受发音生理影响而形成的序列特点 。 这一研究解释了许多不遵守义序规律的现象 。朱彦 (2004) 根据认知语言学理论 , 尤其是框架语义学理论 , 对汉语复合词进行了系统研究 ,提出了复合构词的“框 架压模说”,该理论揭示了汉语复合词 ,特别是主谓 、动 宾复合词的组合规律 , 解释了一些汉语复合词的特殊 现象 ,但该研究对双音并列复合词没有特别关注 。
(2) 大小准则 反义复合词中有一类反义语素是同一维度数量特 征向相反方向变化的结果 ,一组语素表数量多 ,如“多 、 快 、宽 、肥 、高 、深 、大 、粗”, 另外一组语素表数量少 , 如 “寡 、少 、慢 、窄 、瘦 、低 、浅 、小 、细”等 。由这些表相反意 义构成的复合词一般按照“大小”原则组合 , 表“大”的 语素在前 ,表“小”的语素在后 ,如 :多寡 、多少 、快慢 、宽 窄 、肥瘦 、高矮 、深浅 、大小 、粗细 、岁月 、尺寸 、巨细 、修 短 、高下 、高低 、长短 、浓淡 、松紧 、远近等 。 (3) 先后准则 在对时间先后顺序的描述方面 , 我们倾向于遵循 从先到后的时间顺序 。在对动作的描述方面 , 我们倾 向于把先发生的事情置前 , 后发生的事情置后 。在对 事物的描述方面 ,我们倾向于按照事物的成份关系 、因 果关系 、等级关系等排列 。如 :
1) 空间和时间准则 (1) 空间方位准则 由上到下 、由左到右是汉民族空间定位的习惯 , 这
不仅体现在对方位的描述顺序上 , 如“上下 、左右”, 而 且体现在其他对具有方位属性事物的描述顺序上 , 如 我们一般会先说“天”,后说“地”,先说“手”, 后说“脚”。 类似的例子还有 :手足 、被褥 、天壤 、拳脚 、项背等 。
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2005 年第 5 版) 的并列复 合词为语料 ,从认知的角度对反义复合词的排序规律 和复合词的语义变化予以描述和解释 。
二 、双音反义复合词的排序规律
1 . Pollya na 原则 并列双音反义复合词由两个句法性质相同但意义
相反的词素组成 ,从句法上讲 , 两个词素的排列顺序无 关紧要 。但实际上 , 两者的排列遵循非常有规律的先 后原则 。并列反义复合词的词序排列总体上遵循了 Pollya na 原则 。Pollya nna 为 Elea nor H. Porte r 小说 Pollya nna (1913) 中的女主人公 ,因为其乐观的性格而 被心理学家用来解释相关的语言心理现象 , 如具有积 极联想意义的词比具有消极意义的词更受人们欢迎 , 这一现象被称为 Pollya n na 原则 ( L eec h 1983 : 147 ) 。 L eec h (同上) 曾用这一原则来解释语言使用中的“说好 话”,如“委婉语”等现象 。这一原则也可用来解释汉语 反义复合词中义素排列偏向的原因 。一般情况下 , 人 们倾向于更喜欢具有正面或积极意义的事物 , 不大喜
形成后 ,一般都会经历一个概念合成过程 ,形成语义变化 ; 变化的类型包括 :综合化 、单极化 、隐喻化或转
喻化 ; 4) 这些概念整合引起的语义变化与人的整体思维和隐喻思维以及情感偏向等有关 。
关键词 : 汉语 、反义复合词 、排序规律 、语义语法 、认知
[ 中图分类号 ] H136. 2
2 . 节律原则 Pollya na 原则所包含的几个准则都是从意义角度
出发的 。但根据上面的各项准则 , 以下例子中的后一 个就无法得到解释 :
早晚 :迟早 ; 胜败 :输赢 ; 聚散 :离合 ; 主客 :宾主 ; 收 支 :出纳 ; 贵贱 :贫富 ;
甘苦 :苦乐 ; 公母 :雌雄 ; 生死 :死活 ; 表里 :里外 ; 褒 贬 :毁誉 (陈爱文 、于平 1979)
耻 、优劣 、喜丧 、褒贬 、奖惩 、赏罚等 。
3) 自我中心准则 以自我为参照点来描述空间 、时间和事物也是反
义语素组合体现的一个重要特点 。汉语反义复合词中 一般以“我”为参照点定位前后 、左右 、内外 、中心2边缘 等关系 ,例如“中外”以“中国”为中心 , 其他国家为“外 国”。“来回”、“往返”、“升降”也是以“我”所在的位置 为参照点来定义动作的方向 。在时间上 , 一般以“我” 所在的时间 —现在为参照点 ,将将来描述为“后”, 将过 去描述为“古 、往”。这类复合词有 : 中外 、中西 、今后 、 前后 、今昔 、内外等 。
2008 年 11 月 第 40 卷 第 6 期
外语教学与研究 (外国语文双月刊) Foreign L a nguage Teaching a nd Researc h ( bimont hly)
Nov. 2008 V ol. 40 N o. 6
汉语反义复合词构词理据和语义变化的认知分析
上海外国语大学 束定芳 黄 洁
表 1 . 反义复合词语素排序规律统计
词性 排序规律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副词 代词 总计
空间 方 位 数量
原则
百分比
数量 大小原则
百分比
数量 先后原则
百分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数量 利弊原则
百分比
自我 中 心 数量
原则
百分比
数量 等级原则
百分比
数量 节律原则
百分比
其他
数量 百分比
总计
数量 百分比
16 2
1
2
0
21
76. 19 9. 52 4. 76 9. 52 0
提要 : 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2005 年第 5 版) 的双音并列复合词为语料 , 从认知角度对反义复合
词的排序规律和语义变化予以描述和解释 。本文提出 :1) 反义复合词的词序排列总体上遵循了 Polly2
a na 原则 ,即先“好”后“坏”的原则 ; 2) Pollya na 原则在一定情况下受到语音规律的制约 ; 3) 反义复合词
9
88. 89 11. 11 0
0
0
100
49 10 6
3
0
68
72. 06 14. 71 8. 82 4. 41 0
100
212 61 7
6
1
287
73. 87 21. 25 2. 44 2. 09 0. 35 100
三 、反义复合词意义变化的主要类型
我们发现 ,反义复合词一旦形成 ,其意义并非完全 是两个语素意义的简单相加 。它们会经历一个意义整 合和变化的过程 。根据反义复合词的语义特征 , 我们 可以把由反义语素联合而成的双音复合词分为四种类 型 :并义类 ( 综合化) 、偏义类 ( 单极化) 、综义类 ( 综合 化) 、变义类 (隐喻化和转喻化) 。
100
33 0
0
0
0
33
100 0
0
0
0
100
27 29 0
1
0
57
47. 37 50. 88 0
1. 75 0
100
24 13 0
0
0
37
64. 86 35. 14 0
0
0
100
6
6
0
0
0
12
50. 00 50. 00 0
0
0
100
49 0
0
0
1
50
98. 00 0
0
0
2. 00 100
8
1
0
0
0
但是 ,对比两组词的读音 , 我们可以发现 , 后一组 的反义词复合词都是按照平上去入四调的顺序排列 , 也就是说 ,这些排序违反了一般的意义排序规律 ,是出 于语音和韵律上的考虑 。汉语韵律方面的要求可以压 倒或者推翻意义方面的排列规律 。同义 、反义复合词 都遵循这一规律 。因此 , 我们说“朋友”, 不说“友朋”, 说“死活”, 不说“活死”。
所谓并义类复合词 , 就是两个反义语素的语义简 单相合 ,其语义合成可表示为 A (语素 1) + B (语素 2) ≈AB (复合词) ; 例如 :
父母 、兄弟 、姐妹 ……
偏义类复合词的语义偏向于两个组成语素中的其 中一个语素 ,即 A + B≈A/ B ; 例如 :
(a) 名词 :安危 国家 廉耻 教学 今后 女儿 ( b) 动词 :操纵 借贷 没有 漂泊 松绑 忘记 (c) 形容词 :紧张 异常
束定芳 黄 洁 汉语反义复合词构词理据和语义变化的认知分析
欢负面或消极的事物 。在日常交往中 , 人们也尽量避 免提到消极的事物 。在必须同时提及正面和负面两类 事物时 ,人们也自然会选择先提及正面的事物 ,然后再 提及负面的事物 。也就是说 ,人们的求好 、求正面的心 理也反映到了提及两个对立事物的顺序上 。例如 , 如 果必须提到“好”和“坏”两个事物时 , 人们一般会先提 “好”, 然后再 是“坏”。许 多 语 言 中 也 反 映 了 人 们 的 这 种认 知 规 律 。如 英 语 中 的“good a nd bad”、“up a nd dow n”( up 一 般 被 认 为 是“好”的 ; L a koff & J oh ns on 1980) 等 。在汉语反义复合词的构成原则中 , 在总的 Pollya na 原则之下我们又可分出具体的“空间和时间 准则”“、利弊准则”“、自我中心准则”和“等级准则”等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