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11年文艺学专业基础(代码848)真题及详解(回忆版)【圣才出品】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11年文艺学专业基础(代码848)真题及详解(回忆版)【圣才出品】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11年文艺学专业基础(代码848)真题回忆版)
一、简答题
1.《九歌》的创作特点
2.简述“建安风骨”
3.简述老舍小说的创作特点
4.“荒诞派”剧作的特点论述题
二、论述题
1.谈中国文学史上的唐宋诗之争
2.论莎士比亚剧的创作特点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11年文艺学专业基础(代码848)真题及详解(回忆版)
一、简答题
1.《九歌》的创作特点。

答:《九歌》是屈原吸取楚地的民间神话故事,并利用民间祭歌的形式写成的一组意象清新、语言优美并富有爱国主义的抒情诗。

《九歌》的创作特点主要有:
(1)《九歌》具有明显的表演性
①它是歌、乐、舞三者合一的,从《九歌》中能看到不少对舞乐的描述,如《东皇太一》云:“扬袍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

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

”即是对当时歌、乐、舞同时表演的记录。

②《九歌》中既有独唱,又有对唱和合唱,如《湘君》、《湘夫人》,男女双方互表心迹,对唱的痕迹十分明显。

无论是歌、乐、舞三者一体,还是巫与神分角色演唱,都具有一定的戏曲因素,是后世戏曲艺术的萌芽。

(2)描写人物心理细腻深入
《九歌》在描写人物心理方面十分细腻深入,除了那些一往情深的倾诉外,还叙写了一些细节,如《湘君》言:“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由爱之深、思之切,而生焦虑疑惑之心,对痴情心态的描述可谓入木三分。

此外,诗人善于用景物来衬托人物的心理状态。

《湘夫人》云:“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婀姻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这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点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

《山鬼》中众多的景物描写:林深杳冥,白日昏暗,淫雨连绵,猿啾犹鸣,风木悲号,那种压抑低沉的气氛,真切地表现了山鬼的孤独和绝望之情。

(3)语言极具表现力
《九歌》的语言自然清丽,优美而富有韵味,节奏舒缓深沉,不论是写情还是摹景,都能曲尽其态,有极强的表现力。

在传达悲剧性的意境中,尤能低徊婉转,韵致悠长。

后人赞之曰:“激楚扬阿,声音凄楚,所以能动人而感神也。


2.简述“建安风骨”。

答:(1)“建安风骨”的涵义
建安风骨是对汉末魏初时期的优秀诗歌创作特色所作出的概括。

建安文学以曹魏集团为中心,主要成就在诗歌。

建安诗人直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展示了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

后人把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其内涵主要有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和浓郁的悲剧色彩。

“建安风骨”被后世的诗人们追慕着,并成为反对浮靡柔弱诗风的一面旗帜。

(2)主要人物和代表作品
①“三曹”及其代表作品
指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他们的创作对当时的文坛有很大影响,故后人合称为“三曹”。

曹操是建安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风气,涛文俱佳,风格清峻通脱。

曹丕擅长诗、文及辞赋,其名作有《燕歌行》、《与吴质书》等,其中《燕歌行》全诗均用七言,句句押韵,在中国七言诗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的作家,他把文人五言诗的发展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完全成熟,钟嵘称他“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他的散文和辞赋也表现出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著名的《洛神赋》美不胜收.《与吴季重书》和《与杨德祖书》是两篇有名的散文书札。

②建安七子及其代表作品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位作家,因曹丕在《典论。

论文》中曾以七人并举,故称“建安七子”。

除“三曹”和蔡琰外,“七子”是建安诗坛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七子中孔融年辈较长,且在建安十三年就被杀,因此实际上只有六人参加当时的文学活动,都是曹氏父子的僚属和邺下文人集团的重要作家。

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动乱的现实,表现了建功立业的精神,具有建安文学的共同特征。

其中王粲成就最突出,被称为“七子之冠冕”,钟嵘《诗品》列之于上品。

因他们同居邺中,故亦称“邺中七子”。

(3)突出贡献及历史影响
①政治理想的高扬
东汉末年的动乱,使建安文人饱受乱离之苦,也激起他们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他们共同的追求。

曹操以天下为己任,其政治理想最具代表性,对同时代的文人有着很大的影响。

曹丕、曹植也有着“救民涂炭”之志,而“七子”更是都有卓尔不凡的气质。

建安文人政治热情的普遍高扬,造成了当时诗歌雅好慷慨、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特点。

建安诗歌这种悲凉慷慨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②人生苦短的哀叹
当时社会动乱,生灵涂炭。

面对短促而又多艰的人生。

建安诗人采取了三种不同的态度:第一种是单纯的哀叹。

如徐干《室思诗》中的“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

第二种是慨叹岁月短促、功名未立,却仍努力追求,曹操的《短歌行》是这方面的典型。

第三类是努力突破天命的限制,在有生之年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这在曹操的《龟虽寿》等诗中得到充分体现。

后两种思想体现了建安诗人积极的人生观,对后世有志之士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③强烈的个性表现
建安时代是文学开始走向自觉的时代,也是诗人创作个性高扬的时代。

建安诗人多高自
标置,以文才武略自负,在进行诗歌创作时,不肯踵武前贤或效法同辈,而是另辟蹊径,努力展现自己独特的风貌,如曹操诗古直悲凉,气韵沉雄;曹丕便娟婉约,有文士气;曹植诗“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在诗体的运用上,建安诗人也各具匠心。

曹操的四言诗独擅一时;曹丕的《燕歌行》二首被誉为七言之祖;曹植、王粲、刘桢、蔡琰则以五言诗名世。

鲜明的个性色彩,是建安诗歌独具魅力的标志。

④浓郁的悲剧色彩
由于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建安诗歌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刘勰《文心雕龙·乐府》中说他们“或述酣宴,或伤羁戍,志不出于慆荡,辞不离于哀思”。

建安诗人处于时代与个人双重悲剧的交汇点上,他们敢于正视苦难的社会与人生,勉励自己及他人惜时如金,及早建功立业,赢得不朽的名声。

3.简述老舍小说的创作特点。

答: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与价值在于他对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的格外关注,他的作品承受着对转型期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静审视,其中既有批判,又有眷恋,而这一切又都是通过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全景式的风俗描写来达到的。

老舍小说的创作特点主要有:
(1)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
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

他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

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

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能不够辽阔,但
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之内,却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

(2)老舍的作品表现出鲜明的反帝爱国的题旨
反帝反封建本是“五四”以来整个新文学的基本主题。

但除了特定时期以外,在一般作家的创作中,反帝的主题和内容不多。

老舍的作品则常有明显表现。

他的第一篇习作《小铃儿》,通过小学生带有稚气的行动,表达了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民族意识。

在这以后,老舍写了不少直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作品,还有从不同侧面描写它们的经济、文化、宗教渗透和种族歧视所给予中国人民种种伤害的作品。

后期作品强烈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自立自强于世界的喜悦和自豪。

对于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使他的爱国主义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光彩,达到新的思想高度。

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和炽热的爱国主义,是老舍的高贵品格,也是他作品中宝贵的精神遗产。

(3)老舍从现代口语中创造了便于反映现代生活、表达现代人心理活动的现代白话他努力从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中汲取和提炼文学语言。

注意汲取,避免了生造硬凑和过于欧化的学生腔的毛病;讲究提炼,能够脱离粗糙的自然形态,克服照搬滥用方言土语的弱点。

他所使用的是一种真正艺术化了的活的语言。

老舍的小说,读起来琅琅上口,话剧的对白,更是活泼传神;作品中许多人物的语言,具有各自的性格特点。

在语言的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和艺术性方面,在创造新的文学语言方面,他在现代作家中是十分突出的。

老舍认为作家的风格首先体现在语言上,他的语言的确成为表现艺术风格的重要手段。

总而言之,老舍是第一个把“乡土”中国社会现代性变革过程中小市民阶层的命运、思想与心理通过文学表现出来的作家,并获得了巨大成功。

他的作品注重文化,铺写世态,真实而又有世俗的品位,加上其表现形式能够适应并提高市民阶层的欣赏趣味,所以能为现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