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文艺学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简答题
1.谈文学语言的文学性并举例说明。
2.论中国文学理论中的滋味说。
3.《沧浪诗话》的主要思想。
4.谈文学创作与时代风尚的关系。
二、论述题
1.谈西方文论与中国文论中的复古思想。
2.结合具体理论,分析形式主义在20世纪的影响。
3.论新历史主义的基本思想及其对当代文学理论的影响。
2011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文艺学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一、简答题
1.谈文学语言的文学性,并举例说明。
答:(1)文学语言的文学性的含义
文学的含义经常发生复杂的演变,正是在这种演变中,通常意义上的非文学有可能会变戚文学,这正显示了文学含义的不确定性与不断变化的特点。
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并不简单地在于审美属性及语言形式,而主要在于:文学的语言寓有独特表现力;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美形象具有想象、虚拟和情感等特性;文学蕴涵着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这些都是文学语言的文学性,而非文学语言则不具备。
(2)文学语言的文学性的重要性
①文学性是文学的本质特征
文学性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术语,意指文学的本质特征。
雅各布森认为:“文学研究的对象并非文学而是‘文学性’,即那种使特定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
”在这里,文学性指的是文学文本有别于其他文本的独特性。
在雅各布森看来,如果文学批评仅仅关注文学作品的道德内容和社会意义,那是舍本求末:文学形式所显示出的与众不同的特点才是文学理论应该讨论的对象。
对于雅各布森和他同时代的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来说,文学性主要存在于作品的语言层面。
②文学性是对日常语言的“变形”
鲍里斯·艾亨鲍姆认为,把“诗的语言”和“实际语言”区分开来,“是形式主义者处理基本诗学问题的活的原则”。
雅各布森则进一步指出,文学性的实现就在于对日常语言进行变形、强化,甚至歪曲,也就是说,要“对普通语言实施有系统的破坏”。
英国批评家伊格
尔顿通过比较如下两个句子通俗地解释了上述“诗学原则”:“你委身‘寂静’的、完美的处子”;“你知道铁路工人罢工了吗?”即使不知道第一句话出自英国诗人济慈的《希腊古瓮颂》,仍然可以立即做出判断:前者是文学而后者不是。
两者在外观和形式上有如此巨大的差别:第一句用语奇特,节奏起伏,意义深邃;第二句却平白如水,旨在传达信息。
因此一旦语言本身具备了某种具体可感的质地或特别的审美效果,它就具有了文学性。
总之,文学语言使得文学文本有别于其他文本,而使其具有文学性。
文学性的研究侧重文学的内部研究,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等文论流派都是持这种主张,并努力践行的代表。
2.论中国文学理论中的滋味说。
答:滋味说是中国文学理论中独有的文论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对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滋味说的出处及含义
滋味说是南朝梁代著名的诗评家钟嵘最早在《诗品·序》里提出的论诗主张。
他认为只有“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才是“诗之至也”,也才是有“滋味”的作品。
为了使诗歌有“滋味”,钟嵘认为关键在于如何综合运用赋、比、兴的方法,他将“兴”放在第一位,突出了诗歌的艺术思维特征。
以“直寻”为诗歌创作的基本原则。
主张诗歌“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即慷慨悲壮之情与华丽的文采相结合。
钟嵘的滋味说,既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特征的认识,也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的美学要求,对后代文学批评理论都有深远的影响。
(2)滋味说的发展历程
①滋味说奠基于先秦
先秦的“食与味”关系的语言积累为中国古典文学滋味说的产生奠定了基石。
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对中国古典文学滋味说的形成立下了肇创之功。
②滋味说酝酿于两汉魏晋
《史记》首开了以味论言辞之风,这对中国古典文学滋味说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魏晋时期陆机直接将味用于文学艺术的感染力,使得美学范畴的味终于与文学这个审美对象建立了联系,实现了味作为审美规范的重大飞跃。
③滋味论成型于宋齐梁
宋时,宗炳的《画山水序》提出的“澄怀味象”,直接把味引入艺术审美理论。
刘勰的《文心雕龙》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理论,表现了以味论文的多样性,体现出丰富的美学观点,对中国古典文学滋味说的形成作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④滋味说成就于钟嵘
促使中国古典文学滋味说日渐成熟的客观因素很多,而历经齐梁的钟嵘,则是集中国古典文学滋味说之大成者,他在《诗品·序》中构筑了一个完整的滋味说体系,最后完成了中国古典文学滋味说的创造。
(3)滋味说的影响
以“味”论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重要内容,“滋味说”是其重要成果之一。
其后,唐代司空图的“韵味论”,宋代苏轼的“至味论”,乃至清代王士禛的“神韵说”,王国维的境界说都深受其影响,从而构成中国诗学审美批评的重要内容。
3.《沧浪诗话》的主要思想。
答:《沧浪诗话》是严羽著关于诗的理论批评著作,约写成于南宋理宗绍定、淳化间。
它的系统性、理论性较强,是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
《沧浪诗话》分
“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个部分,这五个部分互有联系,合成一部体系严整的诗歌理论著作,在诗话发展史上是空前的。
严羽的《沧浪诗话》有系统的理论主张,特别是提倡以禅喻诗、强调“别材”“别趣”、以“妙悟”和“兴趣”为中心、师法盛唐的诗学思想。
(1)提倡以禅喻诗
严羽的诗禅说和他以前的诗禅说相比,有明显的历史继承关系,但也有较大的不同。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以禅喻诗提出诗歌艺术的美学特征
严羽的诗禅说是非常明确、非常自觉地从反对“江西诗病”的角度提出来的,是为了说明诗歌艺术的美学特征,所以他所说的悟与江西诗派的悟是不同的、甚至对立的。
他“妙悟”的对象是诗歌艺术特有的、和一般非文学文章不同的“兴趣”。
②以禅喻诗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严羽诗禅说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它以妙悟为中心分别阐述了“识”“第一义”“顿门”“透彻之悟”“镜花水月”等五个互相联系、又逐步深入的基本要点。
“识”,不是指一般的理性认识,它在佛学中是指内心对外境的判别,对诗歌艺术高水平的鉴赏能力,要靠认真学习优秀诗人作品来培养,必须“熟参”第一义之作,方能有“真识”。
因此初学诗时“入门须正,立志须高”,这一点非常重要,如不从第一义悟入,就会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乃至“愈骛愈远”,如能以“汉魏晋盛唐为师”,则“久之自然悟人”,这就叫作“直截根源”,也就是“顿门”。
这样的悟才是“透彻之悟”,而不是“一知半解之悟”。
所以,严羽的诗禅说比他以前各家之诗禅说,是大大地高出一头的,在理论上也都要深刻得多,系统得多。
它对后世之所以会有如此巨大的影响,绝不是偶然的。
(2)“别才”“别趣”
《诗话》特别强调诗歌艺术的特殊性,提出了“别才”“别趣”的中心口号。
《诗辨》云:“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
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
”这里所说的“别趣”,是指诗歌作品有别于一般学理性著述的美学特点;“别才”是指诗人能够感受以至创作出具有这样审美属性的诗歌作品的特殊才能,也正是艺术活动不同于一般读书穷理工夫之所在。
“别才”和“别趣”紧密相关。
它们的共同特点在于“非关书”“非关理”,或者也称为“不涉理路,不落言筌”。
这就是严羽论诗的基本宗旨。
(3)以“妙悟”和“兴趣”为中心
①“妙悟”是诗歌创作的法门
诗歌是以“兴趣”为其特点的,而“兴趣”是不能靠知识学问来获得的,它要靠“妙悟”来领会和掌握。
“妙悟”本是佛学术语,尤为禅宗所重,指对佛法的心解和觉悟,而严羽则是“借禅以为喻”,以“定诗之宗旨”,其所谓“妙悟”是针对“兴趣”而说的。
他说:“论诗如论禅”,“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严羽认为对于诗家来说,妙悟是高于一切的,因为艺术家必须懂得艺术的特殊规律,诗人必须深谙诗家之三昧,所以他说:“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
”诗人要以把握诗歌的美学特征作为自己最主要的目的,善于熟练驾驭各种艺术表现方法,故自然要以妙悟为“当行”、为“本色”。
把领会诗歌艺术的特殊性作为诗人创作最重要的条件,在理论上提得如此明确,强调得如此突出,这在严羽以前还没有过。
②“兴趣”是诗歌艺术的特点
严羽把诗歌艺术特点归纳为“兴趣”二字,他最佩服的盛唐诗人之所以不可及,就在于他们“惟在兴趣”。
关于“兴趣”,严羽《沧浪诗话》中有三种提法:一是兴趣,说“盛唐诸人惟在兴趣”;二是兴致,说“近代诸公”“多务使事,不问兴致”;三是意兴,说“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