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高考全国Ⅰ、Ⅱ、Ⅲ卷文言文挖空练习、译文参考 湘语文选自网络 未精校

2020高考全国Ⅰ、Ⅱ、Ⅲ卷文言文挖空练习、译文参考 湘语文选自网络 未精校

2020高考全国Ⅰ、Ⅱ、Ⅲ卷文言文挖空练习、译文参考说明湘语文选自网络,包括新课标新语文等公号,如果有一线老师使用,补充部分重点词汇解释,修正错误,欢迎返还给我们,微信号411121865 我们将非常感谢,再署名推送给大家。

一、(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嘉祐二年,试()礼部。

主司欧阳修思惊喜,殿试中乙科。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洵卒,赠光禄丞。

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

徙知密州。

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

”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

”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元佑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

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

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

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

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

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

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

”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

轼自元佑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一、重点实词扩展1.辄:①立即;就⑴饮少辄醉。

(欧阳修《醉翁亭记》)⑵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⑶此物非不可尝,苟文人墨客,浅尝辄止,用以悦性陶情,有何不可?(彭养鸥《黑籍冤魂》)②总是,每次⑴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袁宏道《满井游记》)⑵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明史·马文升传》)⑶动辄得咎2.易①换,交换:寡人欲以百里之地易安陵。

(《战国策·魏策》)②改变,更改:狱词无易。

(方苞《狱中杂记》)③替代: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

(《易·系辞下》)④轻视: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

(《韩非子·五蠹》)3.课①考核: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

(《韩非子·定法》)②督促完成指定的工作:课家人负物百斤,环舍趋走。

(《后汉书》)③征收赋税;差派劳役:是岁,始课南徐州侨民租。

(《宋书·孝武帝本纪》)4.师①泛指军队:十年春,齐师伐我。

(《左传·庄公十年》)②老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③首都,京城: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后汉书·张衡传》)④效法,学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韩愈《师说》)二、古代文化常识1、苏轼字子瞻:《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周道也。

”名一般用于自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当上对下,或尊称对方时,则称字、号,平辈之间,只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互相称名。

2、嘉祐二年:“嘉祐”,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

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始创年号为建元。

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

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如唐高宗有14个。

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雍正皇帝等。

3、试礼部:“礼部”,六部之一,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

其余五部及其职责分别为:吏部管理文职官员,掌品秩铨选之制,考课黜陟之方,封授策赏之典,定籍终制之法;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兵部职掌全国军卫、武官选授、简练之政令;刑部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工部为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职掌土木兴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降之法,陵寝供亿之典。

六部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4、殿试中乙科:殿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等,是唐、宋、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

殿试由内阁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

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

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选拔官员等第。

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

由武则天创制于神都紫微宫洛城殿,所以是从唐开始的。

明清殿试后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通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5、洵卒,赠光禄丞:“卒”,去世。

《礼记曲记》中“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赠”,追赠,赐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

6、文中涉及官职变动的一些词语:赠(追赠)、徙(调动)、罢(罢免)、迁(升任)、权(代理)、拜(授官)参考译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

苏轼十岁时,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

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

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主考官欧阳修见到苏轼的文章很惊喜,参加殿试考中了乙科,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说:“我要避开他,好让他出人头地。

”苏洵去世后,朝廷追赠他为光禄丞。

苏轼服丧期满,回到朝廷,任命他为判官告院,王安石创立施行新法,苏轼上书评论新法的弊病。

新的政令一天天下达,苏轼在杭州任上总是利用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造福百姓,百姓们因此生活安定。

调任密州。

司农下令实施新法,不按时施行的人按违反国家制度判罪。

苏轼对提举官说:“违反制度的判罚,如果是出自朝廷,谁敢不听从?如今命令出自司农,这是擅自制定律法。

”提举官害怕地说:“请您先不要追究这件事。

”不久,朝廷知道这个法令危害百姓利益,于是下令废除了它。

元祐元年,轼以七品官身份入朝在延和殿侍奉皇帝,就赐给他银印红绶,升迁为中书舍人。

元祐三年,暂代知礼部贡举。

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颤抖地不能说话。

苏轼放宽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

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人,而且抓住意义暧昧的个别辞语,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

元佑四年,因积累了一些议论政事的话,被当权的人所恨。

苏轼怕不被他们所容忍,请求调到外地,任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

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

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人。

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做了很多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到各街巷治病,救活的人很多。

苏轼说:“杭州是水陆交通的要地,得疫病死的人比别处常要多些。

”于是收集多余的钱二千缗,又拿出自己囊中黄金五十两,建造治病场所,渐渐积贮钱粮来防备疫病。

徽宗即位,又经历三次大赦,于是提举玉局观,恢复朝奉郎的官职。

苏轼从元祐以来,从未因每年考核政绩请求升迁。

所以官职就停留在这里。

建中靖国元年,在常州去世。

苏轼师从父亲苏洵学习写文章,从来得之于天资。

(苏轼)曾经自己说:“写文章如同行云流水,本来就没有一定的格式,仅是常要在该说的地方就说,该停的地方就停。

”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话,都可以写成文章诵读。

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

二、(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安中字履道,中山阳曲人。

进士及第(),历秘书省著作郎。

政和间,天下争言瑞应(),廷臣辄()笺表()贺,徽宗观所作,称为奇才。

他日,特出制诏三题使具草,立就(),上即草后批:“可中书舍人。

”未几(),自秘书少监除()中书舍人,擢()御史中丞。

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

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

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

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时上方()乡()神仙之事,蔡京引()方士王仔昔以妖术见,朝臣戚里()寅()缘关通()。

安中疏请自今招延()山林道术之士,当责所属保任();并言京欺君僭()上、蠹()国害民数事。

上悚然()纳之。

已而()再疏京罪,上曰:“本欲即行卿章,以()近天宁节,俟()过此,当为卿罢京。

”京伺()知之,大惧,其子攸日夕侍禁中,泣拜恳祈()。

上为迁()安中翰林学士,又迁承旨。

宣和元年,拜()尚书右丞;三年,为左丞。

金人来归燕,谋帅臣,安中请行。

王黼赞于上,授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辽降将郭药师同知府事。

药师跋扈(),府事皆专行,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药师愈骄。

靖康初,言者论其缔合()王黼、童贯及不几察()郭药师叛命,罢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嵩山崇福宫;又责授朝议大夫、秘书少监、分司南京,随州居住;又贬单州团练副使,象州安置。

高宗即位,内徙道州,寻()放自便。

绍兴初,复左中大夫。

子辟()章知泉州,迎安中往,未几()卒,年五十九。

安中为文()丰润敏拔,尤工()四六之制()。

徽宗尝()宴()睿谟殿,命安中赋诗百韵以纪()其事。

诗成,赏叹不已,令大书于殿屏,凡侍臣皆以副本赐之。

其见()重如此。

(节选自《宋史·王安中传》)一、重点实词扩展1.就①靠近,走近,趋向:金就砺则利。

(《荀子·劝学》)②归于:按部就班 / 处工就官府,处商就井市。

(《国语》)③担任,开始从事: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李密《陈情表》)④完成,成功: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战国策·齐策》) / 指物作诗立就。

(王安石《伤仲永》)⑤受,被:臣请就汤镬。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⑥登上,开始,启:于是荆轲就车而去。

(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2.诸①众,各:诸郡县苦秦吏。

(《史记·陈涉世家》)②“之于”的合音:君子求诸己。

(《论语·卫灵公》) / 投诸渤海之尾。

(《列子·汤问》)③“之乎”的合音: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 /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孟子·梁惠王上》)3.胜①胜任,禁得起: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②能承受,能承担:福王之国,派夫派骑唯唯不胜支。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家庙记》)③战胜,打败: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苏洵《六国论》)④胜过,超过: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⑤名胜古迹,美好: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