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总结

最新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总结

最新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总结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1、训练考点意识,对一些考点词不能简单组词。

如"汝欲得民,而夺之食,无道贼不为也"(《新元史·董俊传》)中的"夺",很多学生简单地翻译成"抢夺、夺取",这样的不注意语境、不认真推断而出现的错误其实是学生屡犯而不改的,其实在上文有语句"(武)仙攻之,不能下,乃纵兵蹂民禾。

(董)俊呼语之曰:汝欲得民,而夺之食,无道贼不为也!"这里的"夺"是和上文的"蹂"照应的,所以应该翻译成"毁坏、践踏"。

2、要注意对省略的主语、宾语、兼语的补充翻译人物的姓名要完整译出,这些是语意通顺的基本要求。

如"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

"(《三国志·魏延传》)要译成"只有杨仪不宽容他。

魏延对杨仪十分仇恨,两人关系如同水火。

"3、掌握行之有效的理解推断方法。

(1)结构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

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如:"屡遣兵戍池河、浦口,援庐州,扼滁阳,有警辄发,节制精明。

"(《明史·范景文传》)前三句构成排比,其中"戍、援、扼"三个动词对举,分别译成"守卫、救助、控制"。

(2)联想课文法——联想课文推断法: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语例。

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由此正确理解词义。

联想成语推断法: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联想双音词推断法: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古今汉语一脉相承,因此我们就可借助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来解古汉语的单音词。

如:我与(申屠)季虽无素故,士穷相归,要当以死任之,卿为何言?(《后汉书·冯鲂传》)中"素故"联想《鸿门宴》"素善留侯张良"译成"一向交情好","相"联想《孔雀东南飞》"嬉戏莫相忘"译成"我","穷"联想成语"穷途末路"译成"走投无路","任"联想双音词组词"担任"推断译成"担保")(3)邻字借推法——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

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如:(冯)鲂性矜严公正,在位数进忠言,多见纳用。

(《后汉书·冯鲂传》)其中"矜"可以用同义连用的邻字"严"借推,译成"严肃",联想《陈情表》"愿陛下矜悯愚诚"中"矜"可以用同义连用的邻字"悯"借推译成"可怜",还有《三国志·魏延传》的"又性矜高"中"矜"可以用同义连用的邻字"高"借推译成"傲慢"。

(4)语境推断法——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作者而言的语境。

还有历史文化等大语境。

"魏忠贤暨魏广微中外用事,景文同乡,不一诣其门,亦不附东林,孤立行意而已。

"(《明史·范景文传》)有学生把"东林"翻译成"东边林子的盗贼",缺乏对明史这个大语境的了解,应该是"东林党"。

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短语翻译1、得无:表示反诘的语气,译为:莫非,莫不是。

2、否则:是两个词,否:不是这样,不然;则,相当于"就"。

3、然后:是顺接连词,可译做"这样以后",或者"之后"4、然则:可译为"既然这样(如此),那么……5、虽然:与现代汉语不同,"虽"相当于"虽然","然"相当于"这样",可译作"虽然如此""尽管如此"6、无乃:当副词用,可译作"岂不是",也可译作"恐怕"。

7、比及:等到,等到了。

8、盍:何不。

曷:何不。

叵:不可。

9、如何,奈何,若何:它们组成固定形式,相当于汉语"怎么样""为什么""什么样"等。

10、"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上述形式的扩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么办"。

11、孰若,孰与:用做比较或选择,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个)……";如放在动词前,可译为"怎如""何如""怎比得上"12、所以:表原因,译做"……的原因"。

表凭借或方法,译做"用来""靠它来""用来……的(根据、礼节、方法)"13、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

14、卑鄙:地位卑微,见识浅陋。

15、其实:它的果实,或者"那实际情况""它实际上""它的实利16、不过:不超过。

17、地方:土地方圆18、山东:淆山以东。

19、可怜:可爱,或者"值得同情"20、于是:在这时,或者"在这件事上"21、以为:把……当作,或者"任用……人做"22、指示:指给……人看。

23、可以:可以凭借……24、至于:达到某种程度,或者"落到什么地步"25、不必:不一定,今义"用不着"26、因而:趁着某个机会而……27、或者:有的人,有些人28、即使:就让(使)29、智力:智谋和力量30、前进:走上前献上高考语文文言文必备常识1.《诗经》:又名"诗三百",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被列为"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之首。

著名篇目有《关雎》《蒹葭》《氓》《硕鼠》《七月》等。

2.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

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

他用楚辞形式写成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其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千古传诵。

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的。

3.孔子:名丘,字仲尼,世称"圣人",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私学创办人。

孔子及其弟子的主要言行思想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在《论语》20篇中。

《论语》各取篇中开头二字为篇名,是儒家经典"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之一。

4.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

主要作品为《孟子》7篇,各篇取开头几字为篇名,该书记载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为"四书"之一。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即出自《孟子》。

5.墨子:名翟,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其中《兼爱》《非攻》等代表了墨子的主要思想。

《公输》即选自《墨子》。

6.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为《庄子》,道家经典之一,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

代表作《逍遥游》。

7.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人,荀子的弟子,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著有《韩非子》一书。

《扁鹊见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邻》等均出自此书。

8.司马迁:西汉史学家,字子长,别称太史公。

主要作品为《史记》,又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的历史,全书130篇,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裁。

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陈涉世家》即选自《史记》。

9.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之首。

代表作有《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属乐府歌辞。

开创"建安风骨"新风。

鲁迅称他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

10.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靖节,东晋著名诗人,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

代表作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饮酒》等。

11.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之一。

主要作品为《王子安集》。

其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最有名。

是"初唐四杰"中成就最高的诗人。

12.孟浩然:唐代第一个大量写山水诗的人,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

主要作品为《过故人庄》《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

13.王维: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唐朝诗人兼画家。

与孟浩然同为盛唐田园山水派代表。

主要作品为《使至塞上》《送元二使安西》《竹里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4.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

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

主要诗作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渡荆门送别》《峨眉山月歌》《行路难》《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等,结为《李太白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