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 《新课程标准修订主要变化及教学实施建议》课件 (47张ppt)
高中语文 《新课程标准修订主要变化及教学实施建议》课件 (47张ppt)
• 1、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研习
• 17、跨文化专题研讨
• 2、当代文化参与
• 11、外国作家作品研习 • 18、学术专著专题研讨
• 3、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 12、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
• 4、语文积累、梳理与探究 • 13、汉字汉语专题研讨
• 5、文学阅读与写作
• 14、中国传统文化专题研
• 6、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课中安排学分,在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中不安排学分。
14
1.学习目标与内容
• (1)聚焦特定文化现象,由学生自主梳理材料,确定调查问题,编制 调查提纲,访 • 问调查对象,记录调查内容,完成调查报告,就如何传播当 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 • 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等专题展开交 流研讨。 • (2)设立各类语文学习共同体(如文学社团、新闻社、读书会等),在 阅读表达中 • 探析有关文化现象,拓展视野,培养多方面语文能力;通过社会 调查、观 看 演 出、
• 1、语言构建与运用 • • 2、思维发展与提升 • • 3、审美鉴赏与创造 • • 4、文化传承与理解
4
核心素养
• 核心素养:个体在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 能力;不是简单的知识或技能,是以学科知识技能为基础,是整 合了情感、态度或价值观在内的,能够满足特定现实需求的综合 性表现。
• 一是内容更全。在“课内外读物建议”部分,除保留原有《论语》《孟子》《庄子》外, 增加了《老子》《史记》等文化经典著作,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类古诗文,覆盖先秦 到清末各个时期。
• 二是分量更多。明确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
• 三是要求更高。在全面加强的同时,还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专题,进行中华传 统文化经典作品深入学习研讨。将原标准“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 目”,推荐篇目数量也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提高了学习要求。
12
必修(8分)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1学分)
当代文化参与 (0.5学分)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0.5学分)
选择性必修(6分)
选修(任选)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在选择性 必修和选修阶段不设学分,穿插在其他学习任务群中)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 (1学分)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1学分)
• 其中,学生的学习结果划分为五个级别的水平。水平一和水平二是必修课程的 要求,水平三和水平四是选择性必修课程学习的要求,水平五是选修课程学习 的要求。水平二是语文学科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依据,水平四是高校考试招生 录取的依据,水平五则是为对语文课程更有兴趣的学生所设的较高要求,修习 情况可供高校或用人单位参考。
19
热点二:革命传统教育
• 加强革命传统教育是本次课标修订的又一个重点。语文课标在革命传统教育方面做到了“两个结合”。 • 一是全面加强与专题学习相结合,在将革命传统教育内容要求贯穿在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各部分的同时,还设立专门的“革命传统
作品”专题,集中学习研讨。 • 二是广泛阅读与深入精读相结合,要求学生在课内外广泛阅读革命先辈的名篇诗作,阐发革命精神的优秀论文与杂文,以及关于革命传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 (2学分)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 (2学分)
跨文化专题研讨 (2学分)
学术论著专题研讨 (2学分)
13
学习任务群:当代文化参与
• 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剖析、评 价文化 现象,积极参与中国
• 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增强文化自信。 • 本任务群的学习贯串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在必修
汉字汉语专题研讨 (2学分)
文学阅读与写作 (2.5学分)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1.5学分)
实用性阅读与表达 (1学分)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2学分)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 (0.5)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 (0.5学分)
外国作家作品研习 (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 (2学分)
• 学科核心素养: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 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5
语文的特质和语文核心素养的确立
• 历史
• 1、唯物史观 2、时空观念 3、史料实证 4、历史解释 5、家国情 怀
• 数学
• 1、数学抽象2、逻辑推理3、数学建模 6、数据分析
4、直观想像5、数学运算
• 新课标明确学业质量是对学生多方面发展状况的综合衡量,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建立新的质量观,改变过去单纯看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引导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的, 把立德树人任务落到实处。
•
18
• 热点一:优秀传统文化
•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这次课标修订的重点之一,语文课标最突出,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各个部分。
7
变化二:由五大课程目标变为十二大课程目标
•
• 5、发展逻辑思维
• 2003版的课程标准中,设置五大课程目标,•• 6、提升思维品质 分别为: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 •
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2017版课标 • 7、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
则变为十二大课程目标,分别为:
• • 8、鉴赏文学作品
• (5)通过各种传媒,关注当代文化生活热点,聚焦并提炼问题,展开专题 研讨, 解释文化现象,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17
变化五:明确学业质量
•
• 新课标增加了“学业质量”部分,明确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的 学业成就表现,学业质量标准是以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 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
•
• 1、语言积累与构建 • • 2、语言表达与交流 • • 3、语言梳理与整合 • • 4、增强形象思维能力
• • 9、美的表达与创造 • • 10、传承中华文化 • • 11、理解多样文化 • • 12、关注、参与当代文化
•
8
变化三:新增选择性必修课程
•
• 必修课程,每名高中学生必须修习, • 相较于2003年版的必修课程+选修课
• 五大变化和两大热点
• 变化一:提出学科核心素养 • 变化二:由五大课程目标变为十二大课程目标 • 变化三:新增选择性必修课程 • 变化四:设置十八个学习任务群 • 变化五:明确学业质量 • 热点一:优秀传统文化 • 热点二:革命传统教育 •
3
变化一:提出学科核心素养
• 新课标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那么何为学科核心素养?新课标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 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学科核 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四大学科核心素养分别为:
程,供学生自由选择。 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的 内容始终贯串这三类课程。 •
9
变化四:设置十八个学习任务群
• 这十八个任务群被归置于 • 8、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题研讨
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 • 9、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 • 16、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
三类课程中。
• 10、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 专题研讨
16
2.教学提示
• (3)利用家庭资源以及学校图书馆、校史馆、档案馆等,研究社会生活 中的文 化现
• 象;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美术馆、音乐厅、 影剧院、故居 旧址、名胜古迹,及其他文化遗产等,通过实地考察,深化对 某一文化现象的 认识。
• (4)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开展社区文化调查,搜集整理材料,对社区的 文化生 活方式、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生活演变等进行分析讨论,增强弘扬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
• 审美鉴赏与创造: 如果我们把审美界定为正确的价值取向,任何学科都面对审 美问题,语文与艺术是审美的专门化。语文审美是针对言语作品的审美,在这 一点上,语文与艺术具有分工关系。
• 文化传承与理解 :任何学科都包含文化。尤其是历史和艺术,但语文学科是以 口语和书面语来负载文化信息。语言文字是文化传播和文化生活构建的不可取 代的基础工具。
讨
• 7、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 15、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
10
构建语文课程内容体系需解决的问题
• 高中语文课程内容选择与建构 • 语文不是一门与单一学科体系直接对应的课程。课程 内容体系很难在知识本体系统的覆盖下来构建。 • 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应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 这样的课程,内容有没有体系?语文课程内容是否需 要体系?能不能概括出语文内容体系? • 应当如何从载体(文本)为纲、知识(语言知识+文 学知识)为纲、行为训练(听说读写)为纲,转变为 语文素养为纲? • 载体、知识、训练都是不可缺少的,关键要确立它们 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明确获取它们的主体。
• 语文核心素养:语文育人价值的体现,个体在解决复杂的语言文字问 题过程中调取学科知识与技能,满足特定现实需求的综合性表现。
6
对语文课程的深入理解
• 语言建构与应用 :语文课独特的课程素养,也是其他要素的基础。只有这一项 是唯一或主要属于语文的。
• 思维发展与品质 :任何学科都要培养思维能力与品格,但语言的思维的工具, 又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所以,语文是实施其他学科教育的基础。覆盖一切教育 内容,也与任何学科结成联盟。
新课程标准修订主要变化 及教学实施建议
1
• 温儒敏教授:
• 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 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召集人 人教版语文教材、部编本(人教社)义务教育语文教材 主编 国家基础教育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
2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与2003年版相比,有哪些主要 变化?提出了哪些新概念?增加了哪些新内容?
统的新闻、通讯、演讲、述评等,课内外读物推荐篇目涉及毛泽东诗词,以及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艾青、臧克家、贺敬之、郭 小川、周立波等一批作家反映革命传统的作品,让学生充分体会崇高的革命情怀。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学生精读“一部老一辈无产阶级 革命家的诗文专集”和“一部反映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伟大历程的长篇文学作品”,撰写研究报告或文学评论,“深入体会革命志士 以及广大人民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百折不饶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