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文化与商业
关键词:宗教文化商业人性平衡价值
①在中国知网搜索“宗教文化与商业”,以“主题”为搜索目标搜索,得到的搜索结果为1000.4条,且浏览发现所有相关文献和论文的内容大致分为两类:一、对某一宗教文化内容的研究;二、只是把宗教文化当作一类能带来效益资源使用。
没有关于怎样尊重这个文化的主体价值,最多会在规划使用宗教文化这一资源时在论文内会提醒注意保护。
在1992年中国开始全面实行市场经济后,人们的生活面貌开始发生与以前有着巨大差别的变化,不只是是物质方面,整个社会的心里的东西也开始发生变化。
对一实物的评判很难在当时就做出,在一个时间内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做出的评判一般都是有范围。
在后来我国有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经济”,在当时那个衣服为蓝色海洋,吃的是馒头咸菜的年代或许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一直单一的只是把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以经济的思想去考虑,这个社会势必会出现问题。
或许在当时显现的不明显,但是在当下确实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副作用。
很多事物的本质本不是经济,由于在权利或是金钱的作用下强把其作为ATM机去使用,便会失去很多人性的单纯的东西。
所以在今后宗教文化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去尊重文化,尊重信仰。
文化不会像人一样的去告诉那些开发和规划者哪里做错了,她只会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其实那些是旅游者对这些做法的反映,旅游者首先做为个人,他更想别开商业的味道,只是把这些旅行社或是其他当作服务的东西,帮着他去实现人性的释放。
宗教的文化功能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特殊的文化现象。
广义上讲,宗教本身就是一种以信仰为核心的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
千百年来,宗教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教徒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整个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浩如烟海的宗教典籍,丰富了传统历史文化宝库。
中国宗教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浩繁的经籍。
它们跨越历史的时空,传承着深厚的宗教文化传统。
如道教经典之集大成者《道藏》,内容宏富,包罗万象,既有道教经典论著、科仪方术、仙传道史,又有医药养生、天文史地、诸子百家;既是研修道教的经书宝典,也是探讨传统文化的珍贵资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历史、文艺思想以及医药、化学、天文、地理等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佛教经典丛书《大藏经》,最先翻译的印度佛教著作,已是鸿篇巨制,再加上我国古代佛教学者的阐释和著述,形成了经、律、论三藏,更加蔚为大观,成为研究我国古代哲学、伦理、逻辑、文学、艺术、历史的宝藏。
至于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基督教经典《圣经》,都是世界文化和知识宝库中的珍品,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智慧深邃的宗教哲学,影响着民族文化基本精神。
中国宗教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在中国文化中虽不处于核心地位,却将其关于宇宙人生根本问题的智慧,程度不同地渗透进各个时代的主流文化,从而影响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
原始道家认为“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强调“天人合一”,在人与万物的关系问题上主张“一切万物,人最为贵”,强调以人为本。
中国佛教哲学主张明心见性、自识本心、顿悟成佛,强调“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极力张扬人的主体意识。
佛教哲学圆融的智慧和道家哲学庞博的哲理,为儒家文化所融摄,影响了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贵和尚中、刚健有为的中国文化基本精神。
深刻完备的宗教伦理,强化了某些道德规范的功能。
宗教伦理是宗教文化中对社会文明进步最有影响力的部分。
各种传统宗教都具有完备的伦理观,如宣扬善恶报应的伦理法则,重视清规戒律的约束作用,追求寡欲无为的人生境界,强调超凡脱俗的机会均等。
宗教伦理借神圣意志的名义,将某些世俗道德的内容纳入其神圣的领域,使普遍的伦理规范成了神的诫命和宗教戒律,平凡的道德准则变成了超凡的道德律令,这种伦理道德的神圣性对于信徒就具有了很强的约束自律作用,对其他社会成员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从而将追求真善美,反对假恶丑的伦理精神,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
异彩纷呈的宗教艺术,装点了多姿多彩的艺术殿堂。
在我国艺术百花园里,清新脱俗的宗教音乐(佛乐、道乐、圣乐)以其特有
的宗教文化功能迥异其趣,不仅增添宗教活动和礼仪的庄严、神圣的气氛和文化韵味,而且对信徒起到陶冶性灵,提升精神境界的作用;富有各时代美学特征的书画、雕塑艺术交相辉映,不仅成为当时和后世书画、雕塑艺术创作的典范,而且深刻影响了与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相通的民族审美心理;造型和风格多样的佛塔艺术大放异彩,千姿百态的佛塔在功能上不断超越,凝结为厚重的文化内容;巧夺天工的石窟艺术以其鲜明的佛教特色独领风骚,虽经历史尘封,历久不衰,成为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积淀;散见于全国各地的寺观教堂建筑,或古朴典雅,或雍容华贵,或精巧别致,或中西合璧,风格各异,百花齐放,成为意蕴丰富的人文景观。
上述的宗教文化的功能,是在其长久的历史洗礼中慢慢筛选和蜕变的精华,不是单单的一个商业资源便能概括和代表的。
由于文化的东西更多的是精神的内涵,而其发展的传承也离不开物质的支撑。
有时甚至是需要很高昂的财物支撑,过去宗教文化的物质来源一般有两个途径:一、信徒的捐献;二、帝王国家的支持。
而如今由于国家宗教政策的影响,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因为,宗教不可以肆意而公开的去招收信徒,只能在宗教场所内进行此类宗教活动,因此相对而言物质来源就会减少。
由于商业会给这些宗教的延续带来物质支持,而且宗教文化本身也具有经济方面的价值,所以宗教文化相关的人只能向商业方面靠拢。
保持宗教文化本性的商业利用
一、努力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水平。
当今社会的很多凸显道德沦丧的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
教育是个长久的事情,父母本身的教育就出了问题,然后再教育下一代时,学校和家庭都未能给一个孩子的成长带来好的环境和正确的方向。
所以这是个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
学校方面:由于中国众多的受教育人群,和优等教育资源的矛盾,是教育变成了一种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模式,而不是求知、求真、修养的教育本质的追求。
由于在整个成长为成人过程中,没有受到全方位的人文方面的教育,便是受教育者对道德和人文有极少的体会和认知,更不会当成自己的观念来实行,有的只是努力提高卷面的成绩。
家庭方面:由于存在社会竞争的激烈,和上名牌大学便可以在社会中取得成功的一元价值观念的影响,家长在家里对孩子的教育与孩子在学校没有什么两样,更难学到更多的人文的观念。
而且在很多家长和社会教育常识中存在一个错误的观念,那就是一个孩子在成长为成人后便会自动懂事,知人论老幼礼节,其实这是错的。
所以要做的第一步便是改革教育,以教育提高旅游者对文化的感知。
二、在有关宗教场所或是其他跟宗教文化有关的规划时,宗教人员要参与其中,并且拥有最后的决定权。
宗教文化在人类的历史中很久的时间甚至现在充当着人们的信仰的角色,而信仰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可以说是等同于生命的。
商业虽然是为利益而动的,但不能为了利益就去改变宗教,这样的话可以说是轻视了人类自己的信仰。
之所以在如今的社会中存在许多令人失望的规划和宗教场所内亵渎信仰的现象,主要是在权利使用上存在暴利和强行推行的现象。
所以在今后的规划中要更多的加入更能代表宗教文化的人员的观点。
三、改革宗教人员的素养,增加宗教人员的素养。
在当下已经存在的很多宗教场所中有很多类似演员的工作人员。
他们填充的宗教场所实质上与一个风景区没有什么区别。
能够体现文化的东西除了没有生命的房屋和塑像外便没有其他。
1工作人员和信徒须有明显标志区别开来。
由于有些人只是工作人员,但是在服装和装饰却难以和信徒分别开来。
而且有的工作人员的一些行为举动,与宗教的教义有着明显的相悖,在众多的游客眼里会贬低宗教的神圣性,也会扭曲游客对宗教的看法。
2信徒宗教信仰宗教场所自由化,减少难以辨别的工作人员的数量。
宗教信徒有自己需要进行的宗教活动,他们不是什么导游或陪同拍照的演员。
减少类似的工作人员是为了加强对宗教场所的保护,作为一个资源来说,宗教场所的承载量也是有限。
当我们不能从宗教文化的旅游中和其他的普通旅游中区别开来时便是我们
宗教文化旅游规划的最大的失败,因为完全失去前面四个字的意义。
文献
①中国知网
宗
教
文
化
旅
游
姓名:常东东
学号:1005324086
专业:旅游管理
学院:旅游学院
年纪: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