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文化的关系宗教不仅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 而且也是一种普通而持久的文化现象。
它随着社会和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其思想体系与社会各种思想相互交织, 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传统的文化模式,宗教不仅在文化、思想等诸多领域对社会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 而且对一定历史时期、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也会注入特定的内容。
人类宗教的发展与人类文化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包容、相互渗透。
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宗教与文化的关系及其相互间的作用会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一、宗教与文化的关系宗教和文化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也是历史发展的标志。
据考古学发现, 最初人类的宗教是与人类的文化同时形成的。
在原始社会和古代神权制社会中, 整个社会的政治机构和文化形式是与宗教融为一体的。
那时, 宗教和文化构成了有机的统一, 人们几乎可以把宗教与文化等同看待。
在原始社会, 人类对社会的认识被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所主宰, 因此, 当时的文化实际上是一种“宗教文化”。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种“宗教文化”逐渐演化出多种文化形式, 从而导致了宗教与文化的表面分离, 形成“宗教”与“世俗”两大领域。
但宗教与文化最原始的联系至今仍然直接或间接地保留下来。
宗教与文化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 是人类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从表面看, 宗教观念往往是通过文化形式来表达的, 如宗教本身有其独特的哲学观点、道德规范、律例守则文艺形式等, 与社会的其他文化领域形成某种区别。
但从整体看, 宗教从本质上讲却是一定人类文化的表现。
不同的宗教只是不同文化的表现形式, 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 体现了迥异的文化传统。
宗教在本质上讲是不同民族精神文化象征性、神话性和寓意性的表达, 它不可能脱离文化的内容。
可见, 文化是本质性的, 宗教只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宗教依赖于文化, 有其具体的文化前提。
由于人类文化的丰富性才决定了世界宗教的多样性, 同样也是由于文化间的相互交流才形成了各种宗教的接触和融合。
因此, 我们应该通过宗教现象看其文化本质, 而不是相反。
第二, 人类宗教的发展是与人类文化的发展交织、连接在一起的。
宗教不可能离开人类的文化和历史, 因为宗教本来就是人类思想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保留着丰富的人类思想文化内容。
宗教又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其他形态的文化, 与哲学、道德、法律、科学、文学、艺术、民俗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互相包容, 互相渗透。
宗教之所以会对其他文化形态产生影响和作用, 是由于: 1.宗教和文化的产生存在着相互联系的内在机制。
人与其他动物不同, 人的需要不单纯是生理需要, 而且包括心理需要。
现实生活中, 人在追求满足生存需要、心理需要的过程中,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 难免会产生种种不如意, 由此导致恐怖情绪、依赖情绪、崇拜情绪、祈求情绪, 从而形成宗教情绪、宗教心理、宗教意识。
这就是宗教与文化的必然联系。
2.宗教结构的包容性决定了宗教对文化渗透、影响的广泛性。
宗教包括教主、教义、教徒及教会组织、教规、教法等复杂内容。
由宗教各种要素的内在规定性和外向辐射性, 必将情况不同地涉及到哲学、道德、艺术、文学、语言、法律、教育、科技、民俗等, 进而影响到政治和经济。
3.宗教的内容决定了对文化影响的双重性。
宗教不但可以与世俗文化形成互补关系, 而且对文化史的发展同样具有一定影响。
二、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宗教作为历史较为久远、分布较为普遍、影响较为深广的人类精神文化现象之一与人类世界是紧密相联的。
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 从哲学思想到文学艺术, 从政治经济到文化教育, 从伦理道德到律例习俗,从科学理论到音乐美术, 无论是社会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 还是个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 都同宗教有着起初是浑然一体, 尔后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
为了便于探讨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 我们先剖析一下宗教的文化结构。
首先, 从作为宗教世界观的有神论来分析。
人类处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交合点中。
社会会给人类带来幸福, 大自然会为人类提供丰富的生活物资, 与此同时, 大自然也会给人类造成意想不到的灾难。
如生老病死、天灾人祸, 社会还会使人受压抑, 人际关系出现摩擦、冲突。
如何调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 探索完美的人生,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始阶段, 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生产关系的狭隘, 人类只能借助于想像力或一种超自然、超现实的思维解释人生、解释世界。
这种有神论的观念构成了宗教的世界观。
有神论的观念将自然力加以神话, 从而形成古代宗教的“神学”。
虽然原始宗教的许多想像今天看来是非常幼稚荒唐的, 但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 它却代表着人类文化的始点和起步, 是人类科学、哲学和艺术的萌芽。
其次, 从作为宗教传统之凝固的礼仪和经典来分析。
原始社会人类的不同群体、不同种族具有不同的宗教神话和宗教礼仪, 这些构成了人类远古文化的不同特色。
宗教传统在理论上、教义上凝固为宗教经典, 在行为上、实践上凝固为宗教礼仪。
在原始宗教看来, 社会的生产、文化的形成、社会政治活动均为宗教的行为, 人类的整个生活都是宗教性的, 宗教成为文化的原始雏形。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人们渐渐感到这种宗教礼仪和教义对人类生产活动和文化发展的束缚, 于是, 研习经典和从事礼拜逐渐成为社会部分成员的一种独特生活方式,并有着固定的时间和地点, 从而使人类的其他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活动游离出来, 能够得到自由独立的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 通过礼仪和经典的作用,对宗教权威的敬仰渐渐渗入世俗社会之中, 对神灵的信仰也渐渐转为对人间世俗生活中种种现实力量的敬重。
最后, 从作为宗教社会结构的教职制度来分析。
原始社会, 社会的行政功能和祭司的宗教功能是完全吻合的。
因此, 宗教的教职制度是人类最初宗教社会结构的缩影。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阶级的出现, 宗教的教职制度和社会的统治制度开始分离, 形成两种不同的权威, 但其相互间的影响和共同的作用时有表现, 并没完全消灭, 原来的宗教社会结构在宗教教职制度中得以保留。
因此, 宗教教职制度是当今社会结构中的特别组成部分。
宗教教职制度在原始社会和古代宗教社会中, 成为人类社会结构的核心, 即使在世俗社会中, 它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社会组织共同的宗教象征和文化传统,对于维系社会稳定, 保持、捍卫传统道德和公共秩序起到了有效的作用。
但也正是由于这一点, 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制约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 宗教教职制度在宗教影响较大的国家和地区仍然起着独特的作用。
一方面, 宗教机构在社会上具有救济贫困、安抚弱者、教育信徒行善积德、稳定社会安定的作用; 另一方面, 宗教教职人员作为其宗教传统的化身和其道德标准的典范, 受到社会普通信教群众的崇拜和敬仰, 一些宗教团体的领袖人物还可以参政议政, 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 因此, 在这些国家和地区, 宗教教职制度仍然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宗教文化导致了世俗文化的产生, 从而形成宗教与文化分离、交错的复杂局面。
因为在宗教看来, 文化本身并非为神圣的东西, 它要存在、发展以至合法化, 必须披上神圣的__外衣, 从超自然的教会中得到自己的规律和内容。
欧洲中世纪的文化便是以这样的形式流传的。
中世纪欧洲文化通过基督教会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那里, 文化不是独立的、自治的, 而是处于宗教的“神治”之下。
当然, 宗教与文化也不是彼此对立的, 它只是企图按自己的标准来创造文化, 制约文化的发展。
在中国封建社会, 宗教与文化的关系与欧洲中世纪相比则有着不同的特点。
在民间, 中国宗教的变迁是以图腾崇拜和氏族祭祀活动而发展为中国的民间习俗和传统的。
民间宗教、宗法制度、宗族观念和祭祖敬天等体现出中国民间宗教观念的自然发展, 形成了丰富的民间文化。
中国民间宗教与文化的这种广泛结合, 为民族学、民俗学和宗教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在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看来, 封建君主、帝王是神授权的, 即“君权神授”。
在这种传统的宗教观念指导下, 形成一套独特的封建帝王祭天祭神的宗教礼仪和与之相应的宫廷文化。
因此, 与欧洲中世纪不同, 中国封建社会宗教与文化的关系表现为宗教必须听任皇帝的控制, 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共存。
儒、佛、道三教与文化的关系就是如此。
综上所述, 在宗教与文化的关系问题上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1. 在原始社会和大多数宗教神权制的古代社会中, 宗教与文化是统一的。
原始社会, 人类的意识形态其刚刚形成且尚未分化甚至独立, 科学、哲学、艺术等处于胚胎或萌芽期, 它们包含在原始意识形态中, 而原始的意识形态其核心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 因此, 宗教如同哲学、科学、艺术等等一样, 均处于原始的或初级的阶段。
2. 欧洲中世纪和近代, 教会是用宗教的“神治”来取代文化的“自治”, 在神学权威的统治下,文化隶属于宗教, 哲学、科学、艺术各个学科服务于教会。
教会为文化立规, 宗教神学为文化的发展设置障碍, 从而阻滞了文化的发展。
3. 为了反对历史上那种宗教神权的专制, 在近代人类社会发展中便形成了一种反宗教的世俗文化。
这时, 文化离开了教会的监护, 成为完全独立的领域。
这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 也是人类文化的一大进步。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作为人类思想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宗教不能脱离其文化之源, 宗教的本质依赖于人类文化的本质; 只有当宗教与人类文化相结合、相协调时, 才能确保宗教的存在, 使宗教获得发展。
参考文献1.卓新平. 《宗教与文化》. 人民出版社1988 年版.2.西藏民族学院. 《宗教概论》.3.次旺俊美. 《西藏宗教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 西藏人民出版社.4.《世界三大宗教在中国》曹琦编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9月第1版5.《世界宗教》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所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8月第1版。
6.《中国宗教名胜》任宝根、杨光文编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10月第1版7.《宗教词典》任继愈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12月第1版。
8.《宗教漫淡》孙信华等编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3月第1版9.《宗教古今谈》张绥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第1版10.《儒、佛、道与中华文化》赵朴初、任继愈等主编,中华书局1987年10月第1版11.《中国佛教旅游》范能船,上海书店1991年10月第1版12.《泉州古建筑》杜仙洲编,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2月第1版13.《道家与旅游》黄德源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14.《基督教知识百问》王志远主编,中国建设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15.《话说泉州》黄梅雨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9月第1版16.《伊斯兰教文化百问》王志远主编,今日中国出版社1989年11月年1版17.《超凡世界--中国寺庙200神》马书田著,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18.《佛教文化辞典》任道斌主编,古籍出版社1991年2月第、1版19.《古建筑导游丛话》徐伦虎编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第1版20.《世界四大宗教三百题》范桥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21.《世界名胜词典》新华社国际资料编辑组编,新华出版社l986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