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禁忌语之异同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禁忌语之异同

摘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从事跨文化交流或者跨文化商务谈判, 都回避不了文化差异问题。

中西方文化上的诸多差异导致了两种文化中禁忌语的差异。

了解这些差异对跨文化交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试图就中西方禁忌语的相同点和相异点进行对比,使人们更好地了解中西方禁忌语,从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

关键词:跨文化禁忌语异同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禁忌语之异同在经济和信息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国家, 不同民族和不同种族人们之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

这些属于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在相互接触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障碍。

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是阻碍交流的主要原因。

虽然语言障碍被克服了,但人们有时还是不能理解对方,这是由于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缺失引起的。

我们不难发现在众多跨文化交际书籍中,对禁忌方面的知识讲述相对其他知识要少。

然而,禁忌方面知识的匮乏却是导致误解,冲突等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而导致跨国商务谈判和贸易等失败无法预见的严重后果的。

在跨文化交流中, 了解和遵守对方的禁忌语习惯, 通常能使交流谈判得以顺利进行。

禁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而语言禁忌则是社会禁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任何一种文化社会中,都存在语言禁忌,英美社会也不例外。

在同一种文化中,由于地区或者次文化的差异,禁忌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在不同的文化中,禁忌的差异就更大了。

因此,禁忌就更为人们的交际活动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设置了障碍,使得人们不得不注意它并避开它,以便交际的顺利进行。

本文试图就中西方禁忌语的相同点和相异点进行对比,使人们更好地了解中西方禁忌语,从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一.中西禁忌语的相似之处1.1.对敏感词的禁忌无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对“死”怀有强烈的恐惧, 极不愿意提及“死”字。

汉文化里“死”是人们最忌讳的字眼,人们忌讳谈死,在语言交际中总是回避“死”,尽量用其他词语代替。

据《汉语委婉语词典》记载,汉语中表示死亡的委婉语有481 条之多,英语中类似“死”的委婉语也有400 余条。

所不同的是,英语中关于death 的委婉语与基督教有密切的联系,而汉语中表示死亡的委婉语,则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天子皇帝之死被委婉称作“驾崩”;士大夫阶层称死亡为“疾终”、“不禄”、“溘逝”等;庶民百姓对于死的别称更是五花八门,如“卒”、“没”、“下世”、“谢世”、“升天”、“老了”、“走了”、“翘辫子了”等等。

而如今,在战场上为国家、民族和人民战死的人,则被称做“捐躯”、“牺牲”、“就义”、“阵亡”,以这些满含褒义的赞词来避讳开“死”字。

英语亦然,西方人不会直截了当地说 He died。

而用以下代替 pass away,depart from the world forever ,expire,go to Heaven,be with God,go to sleep for ever,close one’s eyes etc.1.2.对排泄行为的禁忌有关排泄的表达成为交际中的主要禁忌,尤其是在讲究礼貌的场合。

在实际生活或电视电影中,人们会用一些比较文明的词代替其意义。

如果要上厕所,最普通的说法是 to urinate 名词是urination,如果是去看病,护士为了化验小便,就会给你一个杯子。

“Will you urinate in this cup?”医生也许会问:“Do you have trouble urinating?” Or “Do you have difficulty voiding? ”此外,还有其他的说法 to piss,to void or to empty. 不过,小孩多半用 to pee. 同样,在说解大便时一般用to make a bowel movement or to take a shit. 如果看病医生常问“Do you have regular bowel movement? ”而小孩多半用to make a poo poo 在汉语中人们也经常用一些隐义词语“上一号”“去洗手间”等。

除此之外,人的粪便在汉语和英语中也有排毒, 体内垃圾和Excrement,body refuse 等非常对等和相似的表达.1.3.性别禁忌语。

性别歧视语言主要是指歧视妇女的语言。

英语是男子中心语言,特别偏袒男性,贬低女性。

例如:说话或写文章性别不明时,常用“he”(他)而不用“she”(她);主持会议的人尽管是妇女,也用“chairman”;表示“人类”用“mankind”,而不用“Womankind”;等等。

这些词里都含有词根“man”(男人),而不用“woman”(女人)。

对具有女孩子气的男孩用贬义词“sissy”(女孩子气的男孩,女人气的男人),而具有男孩子举止行为的女孩则用褒称词“tomboy”(小伙子似的顽皮姑娘)。

这些词在潜意识里都含有对女性的歧视。

汉语中也有歧视妇女现象。

从前,人们认为妇女愚昧无知、地位低下,比如“妇人之见”、“男子汉不同妇人一般见识”之类的话就反映了人们瞧不起妇女的态度。

丈夫把妻子叫做“家里的”、“我们家做饭的”,或称“贱内”、“糟糠”等等,表明妻子无非是在家里干点家务活儿的人而已。

旧时妇女一般没有大名,只有娘家姓,出嫁后,再加上婆家姓,婆家姓还要加在娘家姓的前边,称作“××氏”,这就算是妇女的名号了。

可见不论是在社会上还是在家庭中,妇女都是受歧视受压迫的。

此外,妻子的命运和社会地位完全取决于丈夫。

俗话说:“夫唱妇随”,就反映了这种依附关系。

对妇女的性歧视和性压迫甚至转化成为道德问题。

封建社会里,男子可以娶三妻四妾,女人则要“从一而终”,不得有任何失节的事情发生,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现代时期,男女平等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妇女的地位有很大的提高,但歧视、压迫女性的习俗是根深蒂固的,很难一下子消除,因此在生育、教育、升学、就业等等社会问题上仍然有所反映。

二.中西禁忌语的不同之处2.1.对敏感话题的禁忌在中国,两个老朋友久别重逢也许就这样开始他们的话题“老张,多年不见,你胖多了”“啊呀,你怎么瘦成这样 ,怎么搞的”这里“胖”是健康、幸福的代名词。

相比之下 ,“瘦”则暗含生活坎坷、事业不顺之意。

在中国古代 ,胖是一种美 ,称为富态。

当然,我们的看法也正在改变 ,现在没人把胖看作是美了,很多人怕胖。

不过 ,很多中国人并不忌讳别人说自己胖,但忌用“肥”字,因为“肥”字容易使人联想到猪, “你是肥猪”就成了骂人之语。

更多的中国人用“壮实”“丰满”等代替胖的概念。

但是在美国,你若当面说一个人胖就是失礼 ,他会非常尴尬 ,并生气地沉下脸来。

即使诸如“你并没怎么胖”之类的话 ,虽在中国人看来不乏褒容之意 ,但美国人同样感到很不愉快。

于是 ,他们有些人用而mighty一词委婉地代替fat.工资在中国绝非禁忌 ,同事或朋友谁挣多少钱几乎是公开的,即使问一下你的工资是多少,也无人见怪.在很多情况下,他们会无问自答地向别人谈起自己的收人.但对美国人问这类问题 ,会使人十分反感。

他们会毫不客气地回答说:“I would rather not say.”在一起工作多年的同事 ,不知道相互的工资多少的情况是普遍的。

他们也从不去问,因为他们认为,挣钱多少是他们的私事,对他人的私事是不应该打听的。

即使是对财物价格,尤其是贵重物品的价格 ,他们也不愿被问及。

在美国一般的交际场合,问年龄是不允许的,尤其不能询问妇女的年龄。

在他们看来 ,问这种问题是没有教养和不懂规矩的。

这与我们的习惯又是不同。

在中国,谈论年龄比较随便 ,年纪稍大的女同志问年轻的姑娘们多大岁数是常事 ,中年妇女被问及年龄也绝不会生气 ,他们会客客气气地说:“晦 ,四十多了,老了。

”由于我们的一些同志不知道美国人的这些习惯常常因为问年龄使不少来中国学习、工作的女士十分恼火。

美国人当着他人打喷嚏或咳嗽,即使出于无心,也被认为是不礼貌和讨人嫌的事 ,据传说欧洲14世纪时“黑死病”流行,死人无数。

得病的明显症状之一就是打喷嚏 ,因此 ,对打喷嚏者总要说“God bless you.”在当今西方社会,当人打喷嚏或咳嗽己经成为一种忌讳,人们早已不说“God bless you.” ,取而代之的是由当事人说“Excuse me”以表歉意。

在中国 ,人们似乎并不在意这一点 ,人们只是把它作为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而接受 ,只不过过脸来并遮住嘴巴,尤其在饭桌上更是如此。

有很多地区的人们认为,打喷嚏意味着有人在背后议论自己 ,因此 ,紧接而来的就是“谁在说我了?”的问话。

2.2.称谓禁忌在科学尚不发达时, 人类把自己的名字看作是某种超凡的东西, 认为一个人的名字和其肉体与灵魂不可分。

出于恐惧心理和保护意识,对名字的禁忌比较普遍,但中西方对称谓的禁忌有所不同。

华夏民族的称谓禁忌有其独特的发展道路。

早在商代,中国就实行了“生名死讳”的制度。

秦汉以后这种禁忌扩大到活人身上,这样以来就形成了其独特的称谓避讳制度,即不直称君王或尊长的名字, 凡是遇到和君主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 用改字或缺笔的方式来避讳。

唐太宗名世民,当时“世”改为“代”或“系”, “民”改为“人”。

中国是一个尊法社会,尊宗敬祖是中国人的一贯传统,至今一般家庭的子女仍然禁止直呼自己父母及其他长辈的名字,更不可用长辈的名字给晚辈取名。

而西方国家则没有诸如此类的避讳。

在美国,直呼父母名字是天经地义的事,有时为了纪念已故的先辈还特意用其名为晚辈命名。

这与美国人重视“个人存在”与“自我价值”是分不开的。

但西方国家对宗教名称有一定的避讳。

西方国家受基督教影响较深, 即使不信仰上帝或鬼神的人,也不愿使用不恭敬的语言来触犯上帝, 而是尽量避免提及它们的名字。

中国的一些教科书上教学生用“My God! ”或者“Jesus! ”表示惊讶,这引起许多英美人的不满。

这些名字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大多在正式庄严的情况下由牧师等使用, 其他人不得随便使用,否则就被看作是对基督上帝的不敬或亵渎。

由此看来, 在称谓禁忌上中西方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了解了这些差异, 西方人就不会对中国人到处都有“叔叔”和“阿姨”感到迷惑不解,中国学生也不必为直呼外教姓名而感到窘迫。

2.3.宗教禁忌语在西方文化中,凡是与神灵和上帝崇拜有关的词语以及带有宗教含义的词语都被看作是神圣的、庄严的,不能随便提及,否则就是亵渎神灵。

<圣经》就规定:不可妄称耶和华上帝的名字;妄称上帝者,耶和华必以他为有罪。

因此英语中关于上帝(Cod)的委婉称谓特别多,有的采用语音手段:将God读为Gad,Gosh,Golly,虔诚的犹太教徒诵读“Yahweh”(耶和华)时总是读作Adonai;有的采用拼写手段,将God拼写为G一、G—d;更多的是通过语义手段构成的委婉语:“万王之王”、“造物主”、“我们的父亲”等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