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疗法
/s/blog_4d90972a01008yc5.html
(2008-04-21 16:26:39)
转载
分类:正念
标签:
心理学
健康
Bernard(Lyman,Bernard. 1984)提出,情绪是一种由意象的动力结构、相应感受、特别主题三者刻划的意识经验。
因此,情绪与意象的联系是直接的、必然的。
例如,恐惧的情绪是由“某个可怕的生物接近,自己无能为力”的意象,“被伤害”的主题和我们称之为“恐惧”的一种感受构成的。
这里应说明,“某个可怕的生物接近,自己无能为力”这句话只是对意象的粗略的描述,实际上,意象中不包含这句话,它只是象一幅心理图画但又不完全是心理图画的心理内容。
“可怕的”等词是对意象内容的命名,命名就意味着分析和归类,这已经不是直接的情绪经验了。
严格地说,只有绘画等方式才能准确的传达意象。
但是,由于绘画的操作困难,我们也可以用描述一幅画一样的形象的语言表达意象。
另外,一种情绪也并不是只是由一个意象和其他内容构成的,实际上,它是有一种意象的基本模式,是可以表现为一类意象。
故Bernard称之为“意象的动力结构”。
Bernard的这一研究揭示了意象在情绪经验中的重要地位。
在情绪的各要素中,感受这一要素是一种主观的事物,感受本身是不可能被传达给另一个人的;主题是最容易表达的,用语言就可以表达,但是它没有丰富性,不能传达情绪经验中细致的成分。
只有意象,可以把情绪经验最好的传达给另一个人。
意象是情绪经验丰富性的载体,如果能传达了意象,就把情绪的全部内容,全部微妙的细致的成分传达出来了。
意象中包含着主题。
意象又可以最有效的唤起另一个人相应的感受。
Manfred Clynes(1973)指出:情绪有它特定的投射完形,“感受爱时,常常感到伴有一种流动的感觉。
…方向一般是从身体中心到四肢。
这并不意味者真的有一个流动,而是感觉投射。
…这种特定的实际的空间感觉意象是爱的特点。
”“下对下”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人的心理有不同的层面,行为是最外的层面;人的逻辑思维在表层,人的原始认知在深层。
人的心理的各个层面是相互联系的,改变任何一个层面都可以改变整个人。
行为主义心理咨询和治疗是通过改变人的行为,继而改变人。
认知治疗是通过改变人的认知,既而改变人。
精神分析是把原发的过程变成继发过程,把深层的情结提到表层来解决。
精神分析会把意象——特别是梦——翻译为日常思维的言语,然后解决。
简单说,精神分析是一种“上对下”的心理治疗。
治疗者是理性的,是在人格的表层进行思考的,但是他要求来访者说梦,梦是在深层的心理活动;他还让来访者放松地做自由的联想,在放松的状态下,来访者的联想也会暴露出深层的潜意识的心理;他也通过观察来访者的症状性的行为来探察来访者潜意识中的秘密。
在这个过程中,治疗者是位于上层的,而来访者则“退行”到了潜意识中,在心理的深层中,在下面。
治疗者和来访者仿佛一起去盗墓的2个人。
来访者是工人,要下到潜意识的墓道中,而治疗者则仿佛老手,他不下去,只是在洞口做指挥。
来访者把墓中找到的东西——杂乱的、沾满泥土的东西——放到一个桶中,治疗者用分析的方法做绳子把这些东西带到意识中,带到人格的表层,然后把这些清理好的东西给来访者看,让他知道在自己的潜意识中,都有些什么东西。
意象对话技术和这些都不一样。
我记得一次我和同行讲意象对话技术时,一个同行刘军说“这是‘地下’工作”。
的确是这样,我自己也把意象对话技术说成是一种“下对下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因为在意象对话中,来访者和治疗者都同样使用原始认知、使用意象,来访者的深层人格可以直接和咨询师的深层人格交流。
治疗者和来访者仿佛潜水教练和潜水者,两个人要一起潜入心灵的深处,同样使用意象的语言。
治疗者往往不解释这些意象的意义,也就是说,治疗者可以不用总把来访者心理深层的内容带到表层,而可以直接在深层处理这些内容。
人类认知的基本模式
前面在心理能量分析的角度,我们说心理障碍的由于心理能量的压抑或沉溺,由于有情结。
换一个角度,在心理的深层,心理障碍或者说心理能量的固结体现为意象。
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心理障碍就是意象的异常。
意象的异常是认知异常的一种。
在叙述意象异常之前,我们先对人类认知过程做一个轮廓性的总结。
一、符号是认知的工具
认知的过程是通过符号而完成的,而行为受经过符号加工的刺激的影响,这是目前心理学公认的基本原理之一。
这里所说的符号是广义的,包括所有的在认知中代表对外界事物的直接经验的代表物。
其意义相当于认知心理学里的“表征”一词(做名词时)。
目前,在心理学各分支,术语并不统一。
在认知心理学,“符号”一词特指表征的一种形式,即“符号性表征”,指用代表概念的语词和符号表征事物。
认知心理学不把其他形式的表征,如意象的表征,称为“符号”。
(安德森 1989)
罗杰斯是用符号一词表示所有的代表事物的代表物的,他指出通过符号,人把外部世界转化为符号化的主观世界。
罗杰斯把这一主观世界称为“现象场”。
他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对内部的主观世界的反应(陈仲庚张雨新 1986)。
人的行为受到认知的影响,因此人使用的符号的形式必然对人的行为有影响。
二、意象是认知的符号之一
人认知所用的符号或称表征,不仅是语言,还有意象。
在儿童,意象的作用尤其大。
认知心理学中提出,表征可以分为“类似物的表征”和“符号复现”。
类似物指“一种过程仿照或模拟另一种过程”,意象的表征就是类似物的表征,因为它是模拟知觉的事物。
它被称为符号,是因为它不是知觉的照相和拓本,而是认知加工后,用来表示经验的事物(安德森 1989)。
生命早期占主导的认知方式不是逻辑符号表征,主要是形象的表征,意象是早期认知的主要符号。
意象也是成年人认知的符号。
三、认知过程——同化和顺应
1. 同化和顺应
理解事物的过程即是人利用符号组织经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会为了符合现有符号体系而改造经验,经验可以校正不能正确反应世界的符号。
这是对人类认知过程的一个简要概述。
皮亚杰称之为“同化”和“顺应”。
皮亚杰的同化概念是指“将所遇到的外界信息直接纳入自己现有的认知结构中的过程,…在主体对信息进行调节的过程中,有时会为符合当前的认知结构而歪曲经验”。
(陈英和 1996)当我们称一个物体为汽车时,我们是用头脑中原有的汽车的意象和当前的物体做比较。
这样。
我们看到的汽车就会受到头脑中的汽车的意象影响。
卡密克尔在实验中让被试看一个模棱两可的图形,然后对一组称之为眼镜,对另一组称之为哑铃,结果前组回忆出的图形向眼镜的形状上偏移,后组回忆出的图形向哑铃的形状上偏移。
(车文博 1997)如果经验和我们的认知差距不大,我们可以容许,但是当经验和认知差距较大时,当我们的认知不能反应真实时,我们就必须改变认知以符合现实。
这就是皮亚杰所说的顺应“通过调节
自己的认知结构,以便真正和外界信息相适应。
”(陈英和 1996)
2.意象的认知
凯利用一句著名的话概括他的人格建构理论“人是科学家”,他发现科学家在生命中总是不停地发展学说、预测事件、力求弄懂世界。
所有的人也一样。
他认为认知的工具是构念。
我们也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我们的论点:“人更是艺术家”,象艺术家一样,人在自己头脑中不停地描画世界。
我们这样说的根据是人也用意象认知。
人不是仅象科学家一样想弄懂世界,人不会满足于有一个对世界的客观的冷静的了解,他还想把握世界给我们的感受。
画家画画不是为了制造一幅照片,而是为了同时把一些还含糊不清的感受把握住。
生活中我们使用象征意象,象艺术家一样,把经验转化为头脑中的意象,同时也固定了一种感受,一种情绪的色调。
人不是天生就是科学家的,为了冷静、客观地观察,我们必须经过长期的训练,没有人能自发的成为科学家。
但是人成为艺术家却自然的多,儿童未经任何训练也可以画出令画家惊叹不已的画。
在科学家的训练中,我们要教育人本来不会的东西;而在艺术家的训练中,我们(除了教一些具体技巧外)主要是帮助人清除后天的东西,让他恢复“天真的眼睛”,因为人本来就是艺术家。
由此可见人更多的使用象征意象。
我们不能否认,有时人象科学家。
但是,对待情绪的经验,我们象艺术家,带着感受、情绪认识世界,使用可以把握情绪的认知符号——象征意象。
用象征意象的认识是一种情绪化的认识。
3.意象原型
正如在逻辑思维中使用语言和概念作符号,在原始认知中的符号是意象。
作为认识符号的意象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具有概括性。
概括性的意象可称之为意象原型。
意象原型可以表征外在事物,也可以表征内心的内容。
格式塔派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指出:意象“决不是对可见物的忠实完整和逼真的复制,”(鲁道夫·阿恩海姆 1986)而是反映事物内在的性质的。
对初级意象进行多次加工的结果是形成“意象原型”,一个意象原型类似逻辑思维中的概念,人们用它理解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