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人为本哲学问题思考

以人为本哲学问题思考

以人为本哲学问题思考【摘要】要充分认识以人为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看到目前贯彻实践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还面临着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了如何才能够做到以人为本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以人为本;重要性和必要性;尚未解决的问题;几点思考以人为本是指以人的需要、人的利益为本,包括人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诸方面的需要与利益的满足。

以人为本,其基本含义简要说就是: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

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一、要充分认识以人为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这一新论断,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新发展观的本质特征,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

新发展观明确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就是要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2.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

科学发展观并不否认经济发展、gdp增长,它所强调的是,经济发展、gdp增长,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的全面发展。

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目的是以人的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相一致。

胡锦涛总书记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3.科学发展观将以人为本摆在首位,既点明了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地位,又说明了人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归宿。

要树立和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就必须牢牢把握住“以人为本”这一本质和核心。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作为社会的主体,是现实的人,即在特定的物质生产条件下从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发现并运用客观规律,不断推进自然、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实践中的人。

马克思说过,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以人为本要求在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与先进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4.以人为本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

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

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二、贯彻实践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尚未解决的一些问题1.由于长期受封建社会的影响,封建思想的残余尚未全部消除,在一些干部中,权力本位的思想还根深蒂固。

少数干部热衷权力地位,淡忘职责义务,对上殷勤备至、负责到底,对百姓的呼声却充耳不闻,对群众的冷暖漠然视之。

一些干部跑官要官、买官卖官,一些地方干群关系紧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由于部分干部“权力本位”思想作祟,“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公仆意识严重缺失。

2.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不同地区和部门、不同群体和个人在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多少方面是不同的,部分群众因为各种原因生活还有一些困难,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住房、医疗、子女上学等方面的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有些领导干部还没有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没有下大气力去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3.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重大环节上,标准不严、监管不严,即使有制度规定,也存在落实不严、执法不严的现象。

少数干部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置若罔闻、推诿扯皮、不负责任。

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群众利益无小事,但在某些干部的眼里,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和自己的升迁,没把群众的利益当回事,没有真正把心思放在解决群众困难的问题上,比如:上学难、买房难和看病难等等问题上,对群众没有敬畏感,群众的利益再大也是小事,本末倒置,做表面文章轰轰烈烈,搞花架子煞有介事,但真正为老百姓办点实事,却漫不经心、冷漠虚伪。

这样会严重影响干群关系的和谐。

4.改革开放30多年来,各项工作的重心都是围绕着经济建设,经济建设的目的就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

也就是说,经济建设是手段,人民幸福是目的。

但经过30多年的发展之后,突出“物”、强调“物”,在很多干部的思维中成了惯性,经济建设这个“物”被扩大化,手段超越了目的,甚至手段就成为了目的。

一些干部在施政过程当中,把追求经济总量当作目的,而人们的生活是不是因此而改善、是不是更幸福则不予过多考虑,在这样的状况下,民生让位于gdp,环境也让位于gdp,最后经济总量上去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却下来了,甚至在一些地方,社会矛盾还因此更加激化。

5.有些地方还出现见物不见人的现象。

“为了生产而生产”,而不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生产”。

某些人对生产目的的认识只是停留在“物”的层面,而没有进一步深入到“人”的层面。

在一定意义上他们只是为了“交换价值”,而不是为了“使用价值”。

这种观点就是认为,发展就是经济的快速运行,就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高速增长,它忽视甚至损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

这种观点是一种见物不见人观点,其实质是一种“以物为本”的思想,而不是“以人为本”。

三、如何才能够做到以人为本的几点思考1.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

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本源,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要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坚持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要坚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要坚持在全体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走共同富裕道路;就要切实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各项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需求,关心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们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这样才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要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和代表人民的利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要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

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各项工作中都体现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

经济建设,要着眼于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政治建设,要着眼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合法权益,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文化建设,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精神生活质量,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社会建设,要着眼于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不断建设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办群众之所需,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3.要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和保障;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又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力量,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

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要将以人为本作为出发点来谋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一要制定任何经济指标、上任何经济项目,都必须以人民群众的实际承受力为前提。

二要任何方面的发展都应充分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以此作为领导者决策的重要依据。

三要任何方面的发展都应统筹兼顾人民群众各方面的利益,不仅要使人民群众得到眼前的实惠,而且要有利于长远发展;不仅要使人民群众获得经济利益,而且要保障他们的政治和文化权益。

5.实现以人为本,一切发展都必须以人为目的。

一切发展都必须依靠人民,一切发展都必须为了人民。

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衡量发展决策正确与否的根本尺度。

以对人民群众深厚的感情和高度负责的精神,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是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环节。

要以人为目的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把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与政治权益结合起来,既注重人民群众经济利益的满足,又切实保障人权,使人民群众依法积极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充分发挥主人翁作用;要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与解决人民群众的困难结合起来,既注重发展,又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6.在发展中不能只见物不见人,只追求物质生产力的发展速度而不顾及或较少顾及人的生存条件、生活质量和人的素质改善和提高的程度。

而是要一切以改善人的生存条件、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质量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为转移,也就是说所有的发展归根结底都要着眼于人,着眼于对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的,以及自身发展需要的满足。

重视人也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思想。

古人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就是说人是世间最可宝贵的。

要把人的生命和生活始终是第一位的,关爱人的生命,改善人的生存条件和生活质量。

7.“以人为本”就是要“以民为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