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活与哲学学案2.1哲学的基本问题

生活与哲学学案2.1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导学案
【基础知识梳理】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又可以表述为什么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那两方面的内容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是怎样划分的?
2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知识拓展】
1.(1)①存在(物质):存在,指物质、存在物等客观的东西。

(2)②思维(意识):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比如:指人的意识、思想、观念、感觉、经验、心灵、意志、路线方针政策、指示计划等主观的东西等。

(3)“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不同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是哲学基本问题中从属的方面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哲学问题
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类,出现了文明以后,呈现在人类面前的各种现象,归根到底有两大类,一类叫做物质现象,一类叫做精神现象。

宇宙间各种现象,无论怎么花样繁多。

都可以归到精神和物质两类中的一类去,二者必居其一。

从蒙昧的、野蛮的远古时代起,人类在自己的全部活动中,就不断地碰到并思考着精神现象和物质现象的关系问题,而且作出不同的解释。

人的存在与活动,时刻都发生着精神与肉体的矛盾。

同时,人们在处理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时,一方面所面对的是一个外在的、客观的物质世界,另一方面,又按照自己的某种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必然发生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在追问世界本原、探讨人与世界关系时,就必须对这个问题作出明确的回答。

【课内探究案】
【合作探究】
活动一:判断下列哪些属于存在?哪些属于思维?
A.商品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C.计划方案
D.小王在球场打篮球
E.澳门回归祖国
F.科学发展观
活动二:读材料,回答问题
康德是近代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哲学家,他承认物自体的存在,但是又认为刺激人们的感官而引起感觉的物自体的本来面貌是不可认识的;作为一切精神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灵魂、作为一切物理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世界和作为最高统一体的上帝,都不是认识的对象,而属于信仰的领域。

请利用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有关知识来认识康德的哲学思想。

【当堂达标】
要求:限时5分钟内独立完成。

1.(2010·哈尔滨高三第一次模拟)哲学基本问题在人们的现实活动中表现为( )
A.人与人的关系
B.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C.人与世界的关系
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2.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都会面对处理工作计划与工作实际的关系,这在哲学上就是处理(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C.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D.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A.是否承认意识能否正确反映物质
B.是否承认存在决定思维
C.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D.是否承认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4.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是
A.思维决定存在的问题
B.存在决定思维的问题
C.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5.“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这种观点属于
A.怀疑论B.可知论C.不可知论D.唯心主义
6.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是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②思维能否产生理论
③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④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课后练习】
要求:限定时间5分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互批,找出问题,并商量解决。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出发,尊重当地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习惯的基础上选择富有地方特色的发展之路,这说明()
A.存在决定着思维
B.思维影响着存在
C.思维与存在不能分离
D.思维与存在同为本原
2.(2011·银川高三第一次模拟)在人类追求智慧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哲学派别,提出了各种不同的问题,但是从本质上看,他们的回答都是围绕__________问题展开。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B.偶然和必然的关系
C.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D.肉体和灵魂的关系
3.(2011·广东佛山高三第一次模拟)2011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后,人们对此众说纷纭。

新浪网友发表言论说:“地壳运动常常是变化莫测的,想预测地震的发生,那是徒劳的。

”对这一观点分析正确的是()
①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
②属于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
④是科学的观点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4.(2011·安庆模拟)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因为:()
①它涵盖了哲学的全部内容
②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问题
③它是一切哲学都无法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④不同的人对二者关系有不同理解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5. (2011·内蒙古区赤峰二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在中国传统哲学两千多年的发展进程中,宋元明清时期的理气之辨蕴含着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和讨论。

“理”就是人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气”,可以理解为物质材料。

朱熹说“理在气先”,王夫之则提出:“气者理之依也”。

从两人观点可以看出()
①两者的观点反映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②朱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王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
③朱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王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
④两者的分歧在于物质与意识谁决定谁的问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2011·四川省南山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王夫之认为“天下唯器物而已矣”,“据器而道出”,“无器而道毁”,“无其器则无其道”。

他所说的器
A.客观存在的事物 B.人们的感知器官
C.科学试验的仪器 D.万物发展的规律
二.非选择题
※7.简答:有人认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在于为人们提供一个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

你同意上述观点吗?请陈述你的理由。

【体验高考】
1.(2010·山东卷25)有一首英语儿歌这样唱道:“告诉我为什么星辰闪耀,告诉我为什么常春藤缠绕……因为上帝创造星辰闪耀,因为上帝创造常春藤缠绕……”美国一位著名科普作家这样改动了歌词:“核聚变让星辰闪耀,向性运动让常春藤缠绕……”这一改动反映了
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
②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的区别
③科学精神与宗教精神的区别
④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2.(2010·江苏卷2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的两个基本派别,唯心主义者都主张
A.事物是感觉的集合
B.事物是理念的影子
C.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D.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3. (2010·四川卷)从哲学角度看,与下列材料寓意相符的是
范氏之亡者,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吕氏春秋·自知》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心外无物,天下无一物非吾度内者
C.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D.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易错点整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