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 国防教育史

1 国防教育史


文字的演变
武,会意。从止,从戈。据甲骨文,人持戈 行进,表示要动武。本义:勇猛;猛烈) 楚庄王曰,夫文止戈为武。又曰,夫武禁暴 戢jí 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财者也。——《左氏春 秋· 宣公十二年》 即武功应该具备七种德行: 禁止强暴、消除战争、保持强大、巩固基业、 安定百姓、团结民众、增加财富。…… “武”字是“止”“戈”两字合成的,所以要 能止战,才是真正的武功。后也指不用武力 而使对方屈服,才是真正的武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 举于版筑之间,胶鬲 (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 举于士,孙叔敖(áo)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fú)乱其所为,所以动 心忍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 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 )士,出 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禽滑厘问墨子:“当今世上进攻的方法不外乎临、 钩、冲、梯、堙、水、穴、突、空洞、蚁傅、轒 輼fénwēn 、轩车,请问老师,如何防守这十二 种进攻?” 临(临山筑攻)、钩(钩梯爬城)、冲、梯(云 梯)、堙(填塞城沟)、水(水攻)、穴(挖地 道)、突(穿突暗门)、蚁傅(密集爬城)、轩 车(用高耸的轩车攻城)、轒辒车、空洞(隧道 攻城)、共十二种。唐代杜佑《通典.兵典》描 述轒輼车的形制是:“作四轮车,上以绳为脊, 生牛皮蒙之,下可藏十人。”
二、秦汉时代的军事与国防教育
1.秦始皇时代 商鞅变法,国策之一是提倡尚武,奖励军功,立军 功的人各按功劳大小,受爵赏。农民立功可以得爵, 战阵上斩敌人首一级,赐爵一级,受各种优待。无 军功的宗室(贵族领主)一概废除他们的名位。按军 功重新安排尊卑爵秩等级,各依等级占用田宅臣妾 (奴隶)。这种措施,无疑倡导了从贵族到庶民关心 国家安危并勇于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精神。据史料, “秦国行新法十年,秦民大悦。……民勇于公战, 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成为第一大强国。”
南怀瑾《论语别裁》
国防第一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一个国家无论如何 不能忘记国防,不能忘记军事。如果不教人民军事 的知识和技能,不巩固自己国防上的战备,等于自 己要把国家丢掉,是不可以的。孔子在许多地方, 表面上看起来,不大赞成用武力解决问题,但对于 国防的战备,他认为非常重要。个人的修养也是如 此,随时要准备战斗的精神,但不轻易用兵。中国 武功的道理也是一样,练拳、练刀、练剑的人,要 练到最高的武功,可不是为了轻易杀害别人,而主 要在于求得和平的自卫。
《墨子·号令》曰:“凡守城者以亟伤敌为上, 其延日持久以待救之至,不明守者也。”就是说, 所有守城的一方,都应该以迅速歼灭敌人为上策, 如果拖延持久,等待援兵到来,这是不懂得守城 的方法。 此外,墨子还对战斗中的各种技巧、防御装备的 制作方法作了说明。比如战斗中旗帜的运用,可 按五色代表不同的军令内容。向弓箭手队伍发出 的号令也分多种。他还对城内防御工程的建设、 武器装备的准备及使用细节、岗位设置规律等做 了详细讲解。
商代统治阶级设有贵族子弟学校,名曰“序”, 是专门教育从太子到“元士”之“适子”的。周 代称天子之士为元士,以别于诸候之士, “适子” 同"嫡子"。 西周,分国学和乡学。教育内容为六艺,就是礼、 乐、射、御、书、数,其中射是练习射箭,御是 驾车,用于培养学生的军事本领。 周武王在灭商之后,将刀枪入库,“纵马于华山 之阳”、“放牛于桃林之虚”,偃干戈,振兵 (兵入曰“振”)示天下不受用。国家武备日益 松弛,武王死后仅两年,便发生了内战,十七诸 侯国联合殷商残余势力起兵反周,险使社稷颠覆。 幸赖周公率兵东征3年,方消除战乱。
1、《管子》的国防教育思想
管夷吾,字仲,是春秋首霸齐桓公的宰相。 《史记》说,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 下,管仲之谋也”。孔子称道说“桓公九 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 语· 问宪》) 以伐谋伐交为手段达成国与国 之间的联合是管仲图霸战略的奥妙所在, 也是其军事思想的核心。作战方略主张 “至善不战,其次一也” 即认为最好不战 而胜,如迫不得已而战,则力求一战而胜。
3、墨家的国防教育思想
墨家主张兼爱,提出“非攻”的理论。主张防御别 国的进攻,强调有备无患,精于守御之道。《墨子》 书中,至少有九处论述到防御战争的战术和武器。 《墨子》认为“心无备虑,不可以应卒(猝)”, 国家必须做好防御准备。《墨子· 备城门》提出“城 池修,守器具,樵、粟足,上下相亲,又得四邻诸 侯之救”的备御之策。主张严明赏罚,取信于民, 使政清民悦,同心御敌;发展耕织,充实府库,富 国强兵,外结与国,交以信义,互相支援,建立巩 固的联盟。在全面准备中,尤以粮食、军备、城防 最为重要。《 墨子· 七患》有“食者,国之宝也;兵 者,国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明确提出了 抗敌保国的基本条件。
《管子· 兵法》:“动慎十号,明慎九章,饰习十器,善 习五教,谨修三官” 。十号即作战的十种号令,九章即 九种军队的标示,十器是指各种兵器,五教是指五个方 面的训练,它们是“教其目以形色之旗”,“教其耳以 号令之数”,“教其足以进退之度”,“教其手以长短 之利”,“教其心以赏罚之诚”。三官指鼓、金、旗三 种指挥信号工具。 管子提出国防的先备原则。《管子· 霸言》:“事无备则 废”,指的是积粮要充足,兵刃要锋利,甲胄要坚实, 弓弩要强劲,箭簇要尖利。《管子· 兵法》:“有蓄积, 则久而不匮;器械巧,则伐而不费。”只有兵强马壮, 装备精良,准备充分,才能保证战争的最终胜利。战备 必须注意武器装备的制造和储存。《管子· 制分》“器备 不行,以半击倍。”
秦始皇在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后, 贯彻“围守而安”的军事思想,成 为贯穿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主 流军事思想,也奠定了中国军事文 化传统的基调:对内维护统一,对 外注重防御。
一、先秦时期的国防教育
夏、商、周时期,国防教育以战争动员为主要内 容。《左传· 隐公五年 》“故春蒐,夏苗,秋狝, 冬狩。”就是利用农闲时狩猎,进行以军旅为内 容的教育训练。《周礼》等书记载,西周时期由 司徒掌管土地、人民教化之事,部属保民(这就 是国防教育的雏形);司马掌管军队,“四时教 民军旅”。春秋战国时期,实行寓兵于民,耕战 合一的战时动员体制,人们随时都很关注国防问 题。到了战国时期,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以后, 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争霸天下,在国内奖耕 战,赏首功,修赋税,明法度,开展了广泛的国 防教育活动。其主要内容包括:宣传居安思危、 不忘武备和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的道理;开办学 馆,兼习兵法。
荣辱观
《吴子》里面还专门讲到“励士”,就是培 养士卒的荣辱观,以进为荣,以退为辱,必 死则生,幸生则死。 《吴子》强调将帅以身作则,与士卒共暑寒、 同甘苦。并且要善于管理,以治为胜,强调 爱民如子,如婴儿,提倡“父子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周易》: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 不忘乱。 《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则 有备,有备无患”。 《司马法》:“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吴子》:“夫安国家之道,先戒为宝”。 在这些思想影响下,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提倡 居安思危、有备无患,注重防微杜渐、防患 于未然的安全理念。
请同学们讲解自己了解的国防教育
中国古代“国防” 的三个共同特征
一、注重内防 二、注重防御 三、注重文治 中国地理环境决定了注重内防。 农业立国决 定了注重防御。“礼义之防”,止戈为武决 定了注重文治。
文字的演变
从文字演变看,中国的古代先民早就具有一 定的国防观念。文字,作为信息的一种载体, 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自身的纪录。中国的汉字, 更具备这种特征。 甲骨文中未发现有“国”字,只见到“或” 字,写作 ,字义是用武力保卫人口。 铜器铭文的“国”字大都写作“或”,字义 是除了用武力保卫人口以外,又增加了用武 力保卫土地的意思。
第一讲:中国历代国防教育
国防教育是一门科学,它是军事学和教育学 相结合的产物,它与国家、战争相伴,随国 防产生而产生。一部中国国防史,就是一部 中国国防教育史。因此探索当代中国国防教 育规律务必认真研究中国传统国防教育的历 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中国历代国防教育
本讲主要对中国历代国防教育开展情况进行 梳理,简要说明当时开展国防教育的历史背 景及意义,明确历代对国防教育都相当重视, 教育当前年轻一辈要居安思危、忘战必亡。
一、先秦时期的国防教育
早在夏代,随着奴隶制国家的形成,作为国家机器 的军队应运而生,随之便有了军队的军事训练和军 事教育。商周时代,军事教育有了新的发展。 如周 代的学校,“教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 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教六仪, 一曰祭祀之容,二曰宾客之容,三曰朝廷之容,四 曰丧纪之容,五曰军旅之容,六曰车马之容” 。其 中的 “射” 、“驭” 、“军旅之容” 、“车马之 容” 等显然都是军事教育或与军事有关的内容。这 说明早在约两千年前,我国已经有了比较正规的军 事教育。
2、孔子的国防教育思想
孔子不仅在思想教育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而且十分重视军事训练的战略地位。他有一 句哲理性的治国纲领是:“修文事者必有武 备”,而武备中就包括了重视国防及军事教 育训练的内涵。他提出“执干戈以卫社稷” 和“禁暴除害”的军事思想,主张以“卫社 稷”为目的的军事教育和军事建设,反对侵 略战争。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 颜 渊》)。 “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论语· 子 路》)。
练锐的方法
一是简募良材。根据户口选优异者、有才能者当 武士。 二是根据特点编组。有勇力的、能够逾高超远的、 能够轻走碧跑的、有技艺的都分别编组。 三是训练教战。战国兵书里论述单个教练、小部 队分练、一直到大部队合练,都有一套程式。从 “一人学战”到“教成万人”,一级一级地再合 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