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4年版学前教育史第一章解析
2014年版学前教育史第一章解析
农作物栽培的经验,以及原始手工业如捻麻线以制衣,造土、调土以 制陶器等技术传授给后代,使他们从小就爱劳动、会劳动 。 (二)生活习俗教育。 (三)原始的宗教教育。 (四)原始的艺术教育。 (五)是体格和军事训练。
•
• 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的主要特征
第一,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的形式实行儿童公育。 第二,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内容虽然简单, 但却多样。 第三,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第四,儿童教育的手段是言传身教 .
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中国名臣 魏征
• 三、学习方法
• 教学为主,自学为辅。
• 1、同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联系起来评价 • 2、史论并重、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 3、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的联系 • 4、比较研究法的运用
主要内容
• 上编
中国学前教育史
• 下编
外国学前教育史
•
• 横向:中国学前教育史和外国学前教育史。
纵向:(按历史发展阶段分为三大部分)
古代学前教育史(原始氏族公社-清朝中叶) 近代学前教育史(1840年-1919年五四运动) 现代学前教育史(1919年-新中国成立)
主要内容
• 上编
中国学前教育史
• 下编
外国学前教育史
•
• (按研究对象分为两部分) 教育制度史
教育思想史
上编 中国学前教育史
第一章 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 第二章 古代学前教育思想 第三章 清末的学前教育 第四章 明国时期的学前教育 第五章 著名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与实践 第六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学前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中国的幼 儿教育进行发展和改革,使中国的幼 儿教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
•中国古代教育四个主题思想
• •
慈幼即爱护幼儿。
先秦的民本思想、儒家的仁德忠孝思想以及
墨家的兼爱思想是中国古代慈幼制度发展演
变的思想基础。慈幼观念与礼仪是中国古代 幼儿教育的一个特定的组成部分。
“民本”即以民众为根本,早在先秦前我国奴隶制社会就有了这种思想。 当时的统治者在总结前人执政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意识到广大民众对政 权的巩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积极关心民 众的疾苦,赈济贫困阶层,爱护老年人和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人。先秦 的民本思想一直影响着秦以后的各朝统治者。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德”,它贯穿于儒家思想的各个层面。孔子毕生 致力于仁义学说的宣讲,他大力提倡仁者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相 爱,相互尊重,大人爱护小孩,年轻人尊重老年人。 墨子提出“兼爱无差”,他要求人人相爱,不分贵贱、贫富、等级,不 加区别地去爱身边的人,尽自己所能去帮助身边的人,关心身边的事。 兼爱虽然没有等级之分,但首先要从自己的亲人开始,这样也不会违背 孝道。
•管仲的“九惠之教”可能是有关救助和保护幼儿的最 早记载。所谓九惠之教,“一日老老;二日慈幼;三日 恤孤;四日养疾;五日合独;六日问病;七日通穷;八 日振困;九日接绝”。所谓慈幼者,凡国、都皆有掌幼, 士民有子,子有幼弱不胜养为累者,有三幼者元妇征, 四幼者尽家无征,五幼又予之葆,受二人之食,能事而 后止。
四、慈幼机构与法令措施
慈
幼 机
慈幼机构
构 的建立
的
建
立 清 育婴堂
东汉邓太后创办的邸舍
宋开始慈幼制 度化与普及
慈幼局、 举子仓
收养、认领弃儿条例;雍正8年, 顺天府察核款项;允许私人设办 (有养无教)
唐鉴创办的及幼堂,历史上第一个 保育教育结合在一起的慈幼机构
邸舍,中国最早专门的慈幼机构,东汉邓太 后创办的邸舍,“邸”原是指堆放货物的 货栈 ,被太后用作教学经书,教导宫女及 子孙的校舍。
清末教育改革政策:1903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又叫癸 卯学制,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把幼儿教育纳入教育体制, 提出家教、蒙养合一的问题,并产生了幼儿教育机构。
近代在幼儿教育史上出现了探索幼儿 教育中国化、科学化的代表人物,如 陶行知、张雪门、陈鹤琴等一批著名 的幼儿教育专家,他们的幼儿教育思 想和实践活动指引了当时中国幼儿教 育的发展。
•由此可知,为了“慈幼”,国家在国、都设置了专门 负责“掌幼”的机构,对“士民”幼子多而无力抚养的 家庭,给予救济,包括:如果有3个小孩,母亲免除赋 役;如果有4个小孩,全家免除赋役;如果有5个小孩, 国家为其配备一个保姆,并提供两个人的口粮,直到小 孩能够生活自理为止。
• 3、秦汉时期:慈幼恤孤制度的发展期
②接子。古时,婴儿出生三天后可抱出来,俗称 “接子”。俗规,接子要选择三天内的吉日,天 子的太子要太牢行礼,大夫的长子用少牢,庶人 长子用一猪。
③“洗三” 婴儿出生后第三日,要举行沐浴仪式,会集亲友为婴儿祝 吉,谓 “洗三”,又称“三朝洗儿”。“洗三”的用意, 一是洗涤污秽,消灾免祸;二是祈祥求福,图个吉利。
• 4、魏晋南北朝时期:慈幼恤孤制度的继承 期
• 南北朝期间,对儿童犯罪从轻处罚,对孕 妇犯罪采取缓刑。萧梁始在建康设立赡老 恤孤的孤独园。“
• 孤独园的设立,在中国弱势儿童救助事业 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直接 下启了唐宋的悲田养病坊、福田院。
• 5、隋唐时期:慈幼恤孤制度的兴盛时期
• 在隋唐时期,由寺院主持的福田院和悲田 养病坊是当时最重要的社会救助机构。
三、慈幼与学校的起源
“庠”读作xiáng ,是兼施养老与教育的机构,被认 为是中国最古老的学校。
庠的出现具备三个条件 1、农业、畜牧业较发达,有了一定剩余产品 2、氏族成员共同劳动,财产共有,儿童公育 3、实行比较严格的族外婚制
中国古代学校的名称
•
1、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 2、庠(xiang):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 3、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 4、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
• 唐代的悲田养病坊是古代第一个比较完备 的专门矜孤恤贫、敬老养病的慈善机构, 从武周时期开始,在长安、洛阳及地方各 道、州的佛寺中广为设置。
• 6、两宋时期:慈幼恤孤制度的鼎盛期
• 宋政府亦设立了专门的收养机构——举子 仓、慈幼局和婴儿局等
• 慈幼局、慈幼庄 ,“为贫而弃子者设”, 是各地所设的幼童救助保护机构,雇请乳 媪鞠育
下编 外国学前教育史
第七章 古代东方国家及古希腊、古罗马学前教育 第八章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学前教育 第九章 近现代西方各国学前教育实践 第十章 近现代欧美学前教育思想
• 第一章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
第一节 古代慈幼礼俗与社会公育
第二节 古代胎教 第三节 古代的家庭教育 第四节 古代的蒙养教育
第一节古代慈幼礼俗与社会公育
二、慈幼观念的演变
1、原始社会--------罐葬(厚葬儿童的礼仪) 2、先秦时期:慈幼恤孤制度的萌芽期
私有制社会:实施政治保护 《周礼》中“慈幼”的论述,既是夏、 商、周三个朝代致力于保护弱势幼儿的反映, 也是中国古代社会保护弱势幼儿的最早理论。 大司徒保息六政的首务就是慈幼 保息六政: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赈)穷,四曰恤
学前教育史
2014年版
主讲:黄芬
• 一、学前教育史的研究对象 主要研究中国和外国不同历史时期、
不同国家的学前教育的实施、幼儿教育家的 教育实践、教育理论、教育思潮及一些中外 学前教育名著的介绍等。
• 二、学习学前教育史的意义
• 1、了解学前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历 史规律.“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孩子出生后,大人为其取名,称为“名子”。命名后,将男孩的名字生 辰写在红纸上贴到祖祠壁上,向祖公报丁,生女不必。
④报喜 一般由孩子父亲赴亲友家,主要是岳父母家报喜。所持喜物有红鸡蛋等。
婴儿出生后设三母
3.三朝礼:
孩子出生三日后举行的礼仪,主要风俗有:
①射天地四方。“故男子生,桑弧蓬矢,以射天地 四方。天地四方者,男子之所有事也。故必先有 志于其所有事,然后敢用谷也,饭食之谓也。” (《礼记·射义》)女孩子不行此礼。
五、慈幼礼俗
(一)出生礼 1.催生礼
“分痛”、“催生礼”、“催生符”、“催生歌”和孕妇生产时的必备 用品 。
2.诞生礼: ⑴仪式流程: ①男弄璋、女弄瓦: 《诗经·小雅·斯干》曰:“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
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②男悬弓、女悬帨
《礼记·内则》:“子生。男子设弧于门左,女子设帨于门右。” ③名子
• 到秦代,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对幼儿进行保护。 《睡虎地秦墓竹简》中记载:“善杀养子者法当 弃市”,且明确规定若子女发育不全或子女太多, 父母不愿抚养而弃之,将受到法律的惩治。秦代 法律还规定,老师若过度役使学生或鞭打学生, 将受到一甲或二甲的处罚。
• 两汉时期,慈幼观念深入人心。文帝、景帝都有 “赏赐长老,收恤孤独”之举,通过赐粟、给帛 等措施让“老耆以寿终,幼孤得遂长”。
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 5、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 6、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
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 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 7、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 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 太学生、国子生。 • 8、国子监(jian):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 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 9、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 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 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 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