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法讲座之合同法知识讲座

普法讲座之合同法知识讲座

普法讲座之合同法知识讲座

合同法是我们企业生产经营中重要的法律法规。从企业最基本的价值来看,生产产品是为了销售。企业前期的采购物料以及生产行为,都是为了履行最终的销售合同来进行的。从这个角度看,企业的的全部生产经营行为,都可以视为在运用合同法的行为。所以,合同法应当是每位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必备的法律工具。今天,我们关于合同的讲座分为五个部分。

一、合同的概念。

在工作中,我们经常会见到多种合同类法律文件,如合同书、协议书、备忘录、意向书等等。面对形式繁多的法律文件,很多同志产生了一种认识,即只有合同书是具备法律效力的文件,而所谓协议书、备忘录等就没有法律效力,其记载的条款就可以不予重视,甚至可以违反这些条款。鉴于实务中产生的这种现象,我们有必要对什么是具备法律效力的合同进行再次的认识和强调。

首先,衡量一份合同类文件是否具备法律效力,并不是看这份合同采用了何种形式,而是看这份合同是否满足法律规定的生效要件。所以,名为合同书的,不一定有法律效力;而名为备忘录的,也未必不具有法律效力。

其次,要使一份合同类文件具备法律效力,需要具备五个条件:一是要有权利义务明确的条款,二是要有具体的交易标的,三是要有违约的处理方式,四是签字盖章形式上合法,五是不能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以我们在商业谈判经常见到的备忘录为例,一份备忘录,如果只是记录各方会谈

中的意见和分歧,那么该备忘录只能证明各方开展了会谈的事实,而不能作为合同来履行,也就没有约束各方的法律效力;反之,如果该备忘录将会谈各方已经达成共识的具体条款记录下来并加以确认,实质上是一种补充性质的合同附件,具备相应的法律效力。

所以,我们在合同管理工作中,要对合同形式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能误认为协议、备忘录这些法律文件不具备法律效力,就可以随意签字;另外,还要根据商务谈判的内容,选择使用何种合同形式。

二、合同目的。

在合同管理工作中,各单位重视的条款基本是价款、履约期限、产品或服务质量以及违约责任等几个条款,往往会忽视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即合同的目的。在法律部审查的合同中,50%以上的合同对签订合同的目的没有提及或语焉不详。其实,这个被大家忽视的细节往往会引发较大的法律风险。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个因签订合同目的不明确而导致经济损失的真实案例。

一家食品加工厂,接受了某家食品贸易公司的订货,要赶在中秋节前生产一批月饼。这家食品加工企业便立即向一家面粉厂采购加工月饼所需的面粉。在双方采购面粉的合同中,对合同目的没有做明确的约定,仅仅写了一句“甲方因经营需要向乙方采购面粉”。在这份面粉采购合同履行过程中,面粉厂由于其自身原因发生了违约,逾期30天向食品加工厂供应面粉,也就造成了食品加工厂无法按时向订货的贸易公司按期交货。贸易公司在追究食品加工厂违约责任后,终止了订货合同。食品加工厂承担了较高的经济损

失,遂向面粉厂追偿。但是由于在面粉采购合同中对合同目的约定不明,没有对采购面粉是为了满足客户短期内的月饼需求这一事实进行确认,最终法院认定面粉厂对于食品加工厂采购面粉的目的是不知情的,只能承担因逾期交货而产生的违约责任,对于食品加工厂因无法供货而承担的高额违约金,没有支持。

具体到我们的项目管理中,如果在技改、维修合同中对合同目的语焉不详、一笔略过。一旦合同乙方发生了窝工现象,影响了正产的生产运行,往往只能按照合同约定的逾期违约金追偿,而无法追究其给我们延误生产造成的损失,发生损失与补偿不匹配的风险。希望各单位能够对合同目的条款予以重视,重新审视应当签订的合同文本。

三、合同生效

合同的生效条款是合同正式条款中最简单的一条,但是在实务中,这最简单的一条中却蕴含着致命的风险。一般来讲,合同的生效条款有三种约定方式,一种是“合同经签字盖章后生效”;一种是“合同经签字并且盖章后生效”;还有一种是“合同经签字、盖章后生效”。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一个标点符号之差,但是其涵义是有区别的。第一种约定可以理解为签字或盖章后生效,也就是说,作为法人单位,只要盖了章或者法定代表人签了字就可以认定合同生效。第二种、第三种约定中,合同生效必须经公司加盖公章,并且法定代表人(授权代理人)签字两个条件同时具备才能生效。

在合同管理实际中,也发生过因为签字、盖章出现问题而导致合同失效的现象。一旦合同失效,履行期间出现了问题,那么就无法以合同条款来约

束双方的行为,出现无章可循的法律风险。因此,希望各单位在起草合同时,重新审视合同的生效条款,防范由细节引发的法律风险。

四、合同与内部管理衔接问题。

在公司的很多合同中,都约定了合同履行过程要遵守集团公司某某制度规定。如果就此条款进行粗略的设计和约定,是没有法律效力的,因为民、商事合同是在平等的主体之间订立的,一方当事人制定的内部管理规范并不当然的对交易对方产生约束力;而且,集团公司的内控制度也会随着市场情况和法律环境的变化在不断更新。因此,仅仅约定让合同对方遵守我方制度,是不可取的行为。但是,从利于集团公司的角度出发,如果交易对方能够遵守集团的内部管理规范,将有利于公司统一管理,能够更加有效的实现集团的商业目标。所以,必须要解决合同约定和制度规定的之间的矛盾,解决矛盾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方式,在约定合同对方遵守我方制度的同时,把该制度作为合同附件,并阐明合同附件与合同条款具备同等法律效力。在制度发生变化时,要及时书面通知合同对方。第二种方式,将公司内控制度的相关要求直接作为合同条款,要求对方履行,直接约束对方。通过这两种方式,大体可以实现合同和内部管理制度的有效衔接。

五、合同送达问题

在合同管理实务中,有一个普遍的问题就送达难。经常会发生合同对方违约,我方向其发函要求索赔,但是对方早已人去楼空或者拒签函件的现象。由此引发的法律风险是,即不能有效的解除合同,又不能重新招投标,最终

导致项目建设进度的滞后。其实,发生这种现象,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我们的合同条款中关于送达的约定不明确,或没有约定。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可以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以法院专递方式邮寄送达民事诉讼文书的若干规定》中的送达方式,以实现有效送达。

在合同条款中,首先要明确对方的送达地址;其次要约定,若该送达地址变更的,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通知我方。再次,可以约定如下条款“各方确认本合同中的指定送达地址作为履行本合同或因履行本合同而发生的诉讼、仲裁等司法程序中涉及的所有通知、答复、法律文书等的送达地址。以邮寄方式送达的,以签收日为送达日;如收件方拒签或被退件的,亦视为送达,送达日为上述拒签日或退回之日”。通过这样的约定,无论是商业文书还是诉讼文书,都可以实现有效送达;而且,即使对方拒签,也可以视为送达,可以有效的解决送达难的问题。

今天的讲座是针对合同管理实务中的五个实际问题开展的,也为大家普及了合同法有关知识。合同法的问题看似只是一些文字游戏,但是,如果忽视这些细节,往往会产生较大的法律风险。一份合同,不仅仅是我们工作流程的必要依据,也是长期以来管理智慧的结晶,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条款背后,却有着丰富的现实意义。大道至简,知易行难,希望各单位在今后的合同管理工作中,见微知著,总结经验,以法律为助力,切实加强基础管理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