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货币政策的探讨

关于货币政策的探讨

关于货币政策的探讨
发表时间:2008-12-17T16:43:06.467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供稿作者:樊维清[导读] 0 引言货币政策是通过政府对国家的货币、信贷及银行体制的管理来实施的,它涉及经济全局的宏观政策,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分配政策和外资政策等关系十分密切,必须实施综合配套措施才能保持币值稳定。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采取何种货币政策,主要取决于宏观经济发展的需要,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采用紧缩性的货
币政策较合适。

我们要采用适当的货币政策必须掌握货币政策的含义、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货币政策的工具、运用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才能充分发挥作币政策的作用。

0 引言
货币政策是通过政府对国家的货币、信贷及银行体制的管理来实施的,它涉及经济全局的宏观政策,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分配政策和外资政策等关系十分密切,必须实施综合配套措施才能保持币值稳定。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采取何种货币政策,主要取决于宏观经济发展的需要,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较合适。

我们要采用适当的货币政策必须掌握货币政策的含义、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货币政策的工具、运用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才能充分发挥作币政策的作用。

1 货币政策的含义
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广义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

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后者的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他们往往影响金融体制中的外生变量,改变游戏规则,如硬性限制信贷规模、信贷方向、开放和开发金融市场。

前者则是中央银行在稳定的体制中利用贴现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达到改变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目标。

2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指通过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所期望达到的最终目的,它是中央银行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出发点和归宿,反映了社会经济对货币政策的客观要求。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有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

2.1 稳定物价稳定物价目标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而物价稳定的实质是币值的稳定。

它通常以一揽子商品的物价指数,或综合物价指数来表示。

目前通常采用综合物价指数来衡量币值是否稳定。

物价指数上升,表示货币贬值;物价指数下降,则表示货币升值。

稳定物价就是要控制通货膨胀,使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不发生急剧的波动。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通货膨胀以外,还有一些属于正常范围内的因素,如季节性因素、消费者嗜好的改变、经济与工业结构的改变等等,也会引起物价的变化。

2.2 充分就业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凡是有能力并自愿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

充分就业,是针对所有可利用资源的利用程度而言的。

但要测定各种经济资源的利用程度是非常困难的,一般以劳动力的就业程度为基准,即以失业率指标来衡量劳动力的就业程度。

所谓失业率,指社会的失业人数与愿意就业的劳动力之比,失业率的大小,也就代表了社会的充分就业程度。

失业,理论上讲,表示了生产资源的一种浪费,失业率越高,对社会经济增长越是不利,因此,各国都力图把失业率降到最低的水平,以实现其经济增长的目标。

2.3 经济增长所谓经济增长就是指国民主产总值的增长必须保持合理的、较高的速度。

经济的合理增长需要多种因素的配合,最重要的是要增加各种经济资源,如人力、财力、物力,并且要求各种经济资源实现最佳配置。

中央银行作为国民经济中的货币主管部门,直接影响到其中的财力部分,对资本的供给与配置产生巨大作用。

因此,中央银行以经济增长为目标,通过其所能操纵的工具对资源的运用加以组合和协调。

2.4 平衡国际收支所谓平衡国际收支目标,简言之,就是采取各种措施纠正国际收支差额,使其趋于平衡。

因为一国国际收支出现失衡,无论是顺差或逆差,都会对本国经济造成不利影响,长时期的巨额逆差会使本国外汇储备急剧下降,并承受沉重的债务和利息负担;而长时期的巨额顺差,又会造成本国资源使用上的浪费,使一部分外汇闲置,特别是如果因大量购进外汇而增发本国货币,则可能引起或加剧国内通货膨胀。

当然,相比之下,逆差的危害尤甚,因此各国调节国际收支失衡一般着力于减少以致消除逆差。

3 通胀条件下应采取的货币政策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压力较大,物价上涨较快,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其形成的主要原因:①需求拉上,货币供给增长过快是由于财政赤字,财政赤字又是因为投资过大引起的;②调整工资和原材料成本价格;③在供求总量平衡时,某些关键产品供求失衡;④由于产权关系不明晰,资金运用不承担风险,投资效益很低,而且国有企业缺乏约束机制,即使没有效益也能维持,在这种扭曲的关系下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增加不成比例,需求的过渡积累最终带来物价上涨。

在上述情况下,我国中央银行即人民银行应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直接作用于操作目标,操作目标的变动引起中间目标的变化,通过中间目标的变化实现中央银行的最终政策,在这个过程中,中央银行需要及时进行检测和预警,以便观察政策操作是否使操作目标和中间目标进入目标区,并及时调整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

具体应采取如下货币政策:
3.1 提高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货币政策作用最猛烈的工具之一,它通过货币乘数影响货币供应量,见效快,威力大,准备金率很小的调整,也会造成货币供给的巨大波动。

在从紧货币政策条件下,提高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将对商业银行带来很大的影响,使商业银行内部货币资金流动性逐渐减少。

我国已多次提高准备金率,一些商业银行包括四大国有银行内部流动性已经有紧缺迹象,继续提高准备金率必将使得商业银行流动性更加紧张,商业银行首要任务是保证流动性,保证支付,这必将对经营造成严重影响。

我认为:现在存款准备金率已达到较高水平,不宜再提高比率,应采取其他货币工具综合调整,提高商业银行的获利能力。

3.2 灵活运用短期利率短期利率通常指市场利率,即能够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变动灵活的利率。

它是影响社会的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银行信贷总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中央银行用以控制货币供应量、调节市场货币供求、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个重要的政策性指标,如西方国家中央银行的贴现率、伦敦同业拆放利率等。

作为操作目标,中央银行通常只能选用其中一种利率。

过去美国联储主要采用国库券利率,近年来转为采用联邦基金利率。

日本采用的是银行同业拆借利率。

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利用短期利率的变化来控制货币供应量、调节市场货币供求、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3.3 适当调整基础货币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经常使用的一个操作指标,也常被称为“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

从基础货币的计量范围来看,它是商业银行准备金和流通中通货的总和。

通货与准备金之间的转换不改变基础货币总量,基础货币的变化来自那些提高或降低基础货币的因素。

中央银行可以调整基础货币,它是针对法定准备的变化调整后的基础货币。

因为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的负债,中央银行对已发行的现金和它持有的存款准备金都掌握着相当及时的信息,因此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是能够直接控制的。

基础货币比银行准备金更为有利,因为它考虑到社会公众的通货持有量,而准备金却忽略了这一重要因素。

3.4 适度调整利率政策通过调整利率水平与结构,改革利率管理体制,使利率逐渐成为一个重要杠杆。

央行针对当时经济过热、市场物价上涨幅度持续攀高,提高存、贷款利率,可以有效控制通货膨胀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在宏观经济调控已取得显著成效,市场物价明显回落的情况,央行又可下调存、贷款利率,在保护存款人利益的基础上,对减轻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利息负担,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3.5 采取灵活的外汇政策为保持出口竞争力,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与经济增长,稳定物价,防止汇率的过度波动,从而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必须采取灵活有利的外汇政策。

中央银行通过金融法令的颁布、政策的规定或措施的推行,把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比价确定或控制在适度的水平,并发挥国家外汇储备的作用。

当前,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导致国际热钱大量流入,不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也使我国大量的外汇储备缩水,所以,我认为人民币不应持续升值,应有升有降,以国家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保证我国外汇储备不缩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