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凯恩斯主义在中国的实践

浅谈凯恩斯主义在中国的实践

浅谈凯恩斯主义在中国的实践摘要:凯恩斯主义作为西方重要经济思潮之一,对世界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特别是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彰显出其巨大的价值。

研究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分析其在中国的实践状况,对我国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政策与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凯恩斯革命根据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我国实施了凯恩斯主义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以扩大内需,应对当时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

应当肯定的是,这一政策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是其预期效果也不尽理想。

如何看待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在我国的实践是一个具有高度宏观意义的议题。

一、凯恩斯主义产生的背景"凯恩斯主义"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1883-1964)提出的以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为核心,包括赤字财政政策、通货膨胀政策和扩大对外贸易政策在内的一整套稳定经济的政策主张。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是通过"凯恩斯革命"对"古典经济学"的变革而建立的。

早期的凯恩斯曾是"古典经济学"的信奉者,他崇拜市场机制的作用。

认为自由放任的政策确保"充分就业"和"经济稳定发展"。

但是一战后资本主义制度矛盾尖锐,特别是1929年开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长期的大萧条,将"古典经济学"宣扬的"自由放任"和"市场机制乐观论调"一扫而光。

凯恩斯作为一位面向现实的经济学家,比同时代的许多人都更早、更敏锐地觉察和更深刻地感受到传统经济理论与"一战"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格格不入。

于是,他逐步走向了"怀疑、批评和修正古典经济学"的道路。

在1930年至1936年间,凯恩斯首先在失业、保护关税等实际问题上同"古典经济学"决裂,同时也在理论上独辟蹊径。

1936年,他发表了《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以"反危机"为目的,系统地提出了他的经济理论以及相应的经济政策纲领。

这本书轰动了资本主义世界,西方经济学家把凯恩斯主义称之为"凯恩斯革命",把《通论》与马克思的《资本论》相提并论,甚至还有人将凯恩斯比作经济领域的达尔文和哥白尼。

二、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内容及其现实意义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当代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1936年首创,从而开创了现代意义上的宏观经济分析。

凯恩斯主义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它的理论框架,通常被认为构成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哲学基础,核心是有效需求原理,主张国家采用需求管理政策,在经济萧条时实行扩张性政策,在经济过热时实行紧缩性政策,以此来稳定宏观经济运行。

凯恩斯以这种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论为根据,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扩大政府支出、刺激消费、降低利息率、提高有效需求,以实现长期的充分就业。

这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所谓的萨伊法则相对,后者认为价格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趋向于创造完全就业。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革命意义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理论上对萨伊定律进行了革命,摒弃了"供给会创造它自身的需求"以及"普遍意义的生产过剩危机不会发生"这种传统观点;第二,在政策上对传统的自由经营论进行了革命,摒弃了通过市场自动调节可以实现充分就业均衡的传统理论;第三,在分析方法上开创了现代宏观经济分析,研究总就业量、总生产量和国民收入及其波动的原因,以区别研究单个商品、单个厂商、单个消费客户的经济行为的微观经济分析。

凯恩斯理论和革命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通论》问世10年之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便登上了西方世界"官方经济学"的宝座。

二战以后,以萨缪尔森等为代表的传统凯恩斯主义者,发展并完善了这一理论的分析框架和政策内涵,主张政府通过财政、货币等调控手段稳定经济,推动了战后两方经济的长期繁荣。

此后一直到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凯恩斯主义都盛行于西方资本主义各国,资本主义似乎进人了"凯恩斯主义时代"。

三、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在中国的实践现状从1997年10月开始,我国物价水平开始负增长,经济不景气度进一步增加。

1998年春天,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主张被政府采纳,凯恩斯主义被请到中国。

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扩张性财政政策已付诸实施。

首先,当年国家财政直接投资亿元,1999年进一步扩大了财政直接投资。

为此,政府大量举债,1998年年初计划发行国债2808.5亿元,下半年又追加了1002.5亿元。

1999年初计划发行国债3415亿元,后又增加了6000亿元。

其次,政府在扩大投资的同时,又努力提高居民收入以刺激消费。

1999年,国家财政为增加居民收入共支出540亿元,使全国8400万人受益。

但在2002年夏天,市场疲软,连续几次降息,对刺激消费毫无成效。

基于凯恩斯的理论:为了刺激经济,货币政策作用不大,得靠财政政策。

于是,一些经济学家拿来了凯恩斯的办法,即运用财政或准财政手段加大政府对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公共性投资主要靠政府发行债券筹集资金。

这也就是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再次使用。

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凯恩斯理论对治理中国的通货紧缩起了一定的作用,阻止了经济的继续下滑。

但是,国家经济还没有走出不景气的阴影:失业率居高不下,物价连续26个月负增长,企业经济困难。

凯恩斯的根本目标是扩大投资刺激消费,但恰恰在这个点上效果不佳。

其表现在于:首先,政府投资没有带动民间投资,投资还很不景气。

这就进入了一个循环往复的怪圈:投资不景气——需求不足,二者互为因果。

其次,以上措施并没有达到刺激消费的效果。

凯恩斯认为,提高居民收入可以扩大消费需求。

中国政府虽然投入大量的资金提高居民收入,消费需求还是扩大不多。

这有中国的具体情况:收入差别不大,少数高收入的人该买的都买了,没有什么需求;多数低收入的人有需求而没有支付能力。

这是凯恩斯主义无法解决的问题。

四、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在中国失效的原因分析1998年7月份的长江洪灾和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成为预期急转的导火索。

市场上弥漫着悲观情绪,此时中央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并于11月份实施适当的货币政策。

然而凯恩斯主义政策实施的效果被反向预期紧紧拖住,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较大,1999年传媒对"买方市场"、"通货紧缩"的大量披露又加剧了人们本以脆弱的悲观预期,投资者信心指数伴随着消费者信心指数快速下滑。

投资者和消费者预期恶化极大地抵消了凯恩斯政策的效果。

正是由于预期的不断恶化,使得扩大内需的凯恩斯政策一步步落空。

1、从需求方面看,凯恩斯认为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的心理规律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和"流动偏好"规律。

这些规律适应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的消费者心理和行为。

而目前我国受传统二元经济影响,农村工业化速度缓慢,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广大农民收入水平低,收入增长速度慢。

企业改革过程中造成失业现象增加,大多数人属于低收入阶层。

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也出现收入差距扩大问题,高收入阶层的消费支出会出现低于收入增长的现象,但绝对人数少对消费总量的影响也小,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收入水平是相对下降,同时由于医疗、住房、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人们预期的收入下降而支出上升,在心理上引起消费需求紧缩,目前国内可供选择的金融投资工具相对缺乏,使人们对交易、投资需求量减少,使我国近年来货币政策实践出现失灵。

2、在投资需求上,由于我国企业的投融资体制不健全,制约投资需求增长,体制性因素对民营企业投资的制约作用更为突出,现有的金融体系难以为多种类型的企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

3、在供给方面,是结构问题而不是总量问题。

多年来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呈现数量扩张模式以及多年来条块分割体制的影响,各地重复投资,使企业组织、产品结构不合理,造成大量无效供给。

总之,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在我国实施的效果不尽理想的原因除了其内在的缺陷之外,还与我国的现实国情特点有着直接联系。

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是在西方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有其暗含的适用条件;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远不成熟,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机制和运行有其独特之处。

综上所述,凯恩斯扩张性财政政策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不尽理想。

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果较小,这与凯恩斯关于货币政策在对付衰退和萧条时作用有限的判断是一致的。

2002年起我国经济明显好转,增势强劲,中央针对部分行业的过热采取了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并已取得较好的效果,局部过热的局面已于2004年上半年得以有效控制。

这些说明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对我国基本适用,尽管显得有些"不服水土"。

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和国家宏观调控的日趋成熟,随着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适当运用将产生良好的效果,如果凯恩斯主义没有被更好的理论取代的话。

参考文献:[1]梁小民.西方经济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3]胡希宁.当代西方经济学概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0.[4]刘涤源.凯恩斯经济学说评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5]刘志阳."凯恩斯陷阱"与中国宏观经济现实[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0,(6).[6]林晨萍.从日本的财政危机看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J].北方经贸,2002,(5).[7]王初根,丁鹏.论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经济伦理思想[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