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_课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_课件
导 论
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的思考: ●社会主义本质(从根本上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 ●社会的根本任务(从基础上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 义) ●中国的社会主义处在什么历史发展阶段(特色根 据) ●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路 径) ●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建设总体目标框架(四位一体) ●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终极目标
导 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一、它与中国的现代化命运结合在一起,是实 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社会 实践) 第二,它与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结合在一起,是创 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马克思主义理 论逻辑)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 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 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他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 社会的太暴力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 ——马克思 “工人阶级不是要实现什么理想,而只是要 解放那些在旧的、正在崩溃的资产阶级社会里孕 育着的新社会的因素。” ——马克思
导 论
二、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旗帜。
改革开放30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 引领下,中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长期、快速、 稳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 国力增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 显著成就,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并正在 向更高水平的小康迈进
导 论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主要在两个方面: 一是党自身的建设问题 二是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
导 论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发展理念:物本主义 人本主义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增长(片面) 怎样发展:一是赶超型战略 二是非均衡战略
导 论
科学发展观对发展问题的重新认识 发展终极目标: 满足人的多个层面的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怎样发展: 整体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发展) 协调性(五个统筹) 可持续性
《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大纲》
导论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第六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导 论
教学基本要求: 一、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的主题 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三、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成就和基本要求 四、本课程学习目的和方法
导 论
政治不独立
领 土 不 完 整 司 法 不 独 立
一批不平等条约
奴 化 教 育
导 论
经济不独立
赫德把持中国海 关近半个世纪
在中国开办工厂
汇丰银行 外国人在中 国发行纸币
导 论
外患不断
两 次 鸦 片 战 争 甲午中日海战 南京大屠杀
八国联军 侵略北京
导 论
在整个日本侵华期间,按1937年的比值 计算,日本侵略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 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 学者们认为,这种破坏使中国工业化进程 至少推迟半个世纪。
—— 经过资本主义达到社会主义
“不断革命论”
——不经过资本主义直达社会主义
“革命分两步走”
——经过新民主主义达到社会主义
导 论
“我们不是乌托邦的社会主 义,决不幻想不经过资本主义而
可以由半封建社会一跳便到社会
主义的社会。”
——陈独秀
导 论
“二次革命论”(陈独秀): 社会主义革命(第二次: ) ——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发展生产力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第一次) ——拯救和解放生产力
发展战略 苏 联 社 会 主 义 模 式
以高速发展国民经济为首 要任务 以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为固 定发展重点
经济体制
所有制高度国有化经 济管理高度集中化排 斥市场 党政不分 政企不分 权力高度集中
政治体制
导 论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究其根源是没有 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也就不懂得怎样建设社 会主义。
导 论
广 义 马 克 思 主 义
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恩原典:(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结论 (资本论、科学社会主义) 论断、行动纲领
后人解读:列宁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欧洲民主社会主义
导 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内容: 1、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 崇高的社会理想; 3、鲜明的政治立场; 4、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
封建的自然经济占主导 地位,资本主义经济不 发展。
导 论
半封建的政治层面
封建帝制
北洋军阀专政
国民党新军 阀独裁
导 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点说明 暨两大历史任务的提出: 一、近代中国 生产力落后, 发展不平衡。
国家富强 人民共富
二、贫穷落后根源于 帝国主义的侵略、掠 夺和封建主义的压迫。
民族独立 人民解放
导 论
二、主要内容(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 ——道路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领导力量),立足 基本国情(现实依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 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基本路线), 解放和发展社会中生产力(主要任务),巩固完 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 主义民主法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总体布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斗目标)。
导 论
——以俄为师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从城市中心论
农村中心论
传统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导 论
三件大事: ——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 解决; ——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进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 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导 论
两个不可逆转: ——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内忧外患积贫 积弱悲惨历史, ——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 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导 论
被欧洲工人阶级从资本主义社会胎胞里解 放出来的社会主义: ——生产力极大发展 ——社会占有生产资料 ——社会用计划调节生产(无商品经济) ——国家逐渐消亡 …… ——人自由而全面发展
导 论
大饥荒以及由此引发的“新经济政策,列宁 开始意识到:俄国的现实条件,不可能建成马克 思所描述的社会主义。 “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的时代已经过去,今 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义”——列宁
“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 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这些基本原 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 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恩格斯
导 论
坚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需要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
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
的的运用,着眼于对理论问题的实际思考,着
眼于的实际和新的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导 论
●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问题 )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 解决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社会改造方案,社会 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逻辑。
导 论
导 论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 克思主义 2、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 设社会主义 3、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4、实现社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一、基本问题
二、主要内容: 道路、理论体系、制度
导 论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前提) 狭义: 马恩创立的一种思想体系,或者叫马恩学说; 广义: 由马恩创立经后人发展的关于关于人类社会发展 及其规律的学说,其中包括人类解放学说。
导 论 圆明园的毁灭 海晏堂建于乾隆二十五(1760)年 ,楼前喷水 池上有十二生肖铜像,1860年铜像头部被英法联军掠 走,石身被毁。 已 毁 的 琉 璃 塔
流 失 在 外
的 金 佛 塔
海晏堂
导 论
半封建的经济层面: 近代中国工业在工农 业总产值中的比重 1920 4.6%
1936 1949
10.8% 17%
“我们还不能阐述社会主义的特征,社会主义 将来是什么样子,什么时候达到完备形式,我们 都不知道。”——列宁
导 论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 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 经济基础层面——窒息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活力,束 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物”的解放。 上层建筑层面——窒息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人的 自由度大大缩小,妨碍了“人”的解放。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根本上远离了马克思主义。
导 论 四个选择
道路 道路选择:
领导
理论
制度
——由中体西用到全盘西化 (器物 制度 心理)
导 论
全盘西化的现代化道路,理论上是有问题
的,实践中也未能成行,很快部分精英们的目
光转向了邻近的俄国。但是不能否认这个时期
的思想革命,乃近代中国惟一一次真正的民主 启蒙,在更广的领域开启了民智,为道路的重 新选择做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导 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引领中国发展,关键在于: ——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 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产生发展,具有鲜明 的实践特色; ——立足于中国基本国情,汲取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 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顺应时代潮流、体现时代要求,学习借鉴现代文 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始终与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 进步联系在一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根源在于离开 唯物史观来认识社会主义,形成“左”倾空想社 会主义。
导 论
中国共产党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 生产力问题是中国先进分子选择社会主义后 必须首先在理论上加以解决的问题: 一是要不要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前提? 二是如何解决生产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