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4.0第四章图形的相似word教案(1)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4.0第四章图形的相似word教案(1)

第三章图形的相似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线的知识以及图形的全等,对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并且大部分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

本章的学习,学生通过大量的现实情景,从“相似”这个角度认识了图形的另一种关系,丰富了学生对图形的直观体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章是继图形的全等之后集中研究图形形状的内容,是对图形全等内容的进一步拓广和发展,有一定的难度。

在本章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成比例线段以及相似图形的知识,本章的内容较多,本课时安排让学生对本章内容进行回顾与思考,旨在把学生头脑中零散的知识点用一条线有机地组合起来,从而形成一个知识网络,使学生对这些知识点不再是孤立地看待,而是在应用这些知识时,能顺藤摸瓜地找到对应的及相关的知识点,同时能把这些知识加以灵活运用,因此,本节课的目标是:
(一)知识与技能
1、归纳、总结本章知识,使知识成体系。

2、对成比例线段、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进行巩固提升。

(二)过程与方法
体现研究图形问题的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处理图形问题的思维发展水平,加强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综合运用。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观察、思考、交流、类比、归纳等过程,发展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增强应用数学意识,加深对数学的人文价值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重点:1、归纳、总结本章知识,使知识成体系。

2、掌握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处理图形问题的思维发展水平,加强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综合运用。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课前准备,整理知识;第二环节:回顾交流、
A
B
C
D
E
F
形成体系;第三环节:巩固提升;第四环节:课堂检测;第五环节: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课前准备,整理知识
内容:学生提前把本章的知识内容进行整理,画出本章知识的思维导图。

目的:学生通过对本章的知识进行整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章的知识体系。

通过画本章知识的思维导图,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对比分析的能力,同时在画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进行比较、补充,养成交流与合作的习惯。

效果:学生认真完成思维导图,学生在画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不仅回顾了本章知识,而且自己梳理了本章的知识体系,了解了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找出自己的困惑,培养了学生自主研究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第二环节:回顾交流、形成体系
内容:教师提前掌握学生的思维导图的完成情况,请有代表性的学生投影展示并讲解,其他同学进行点评、补充。

对知识内容进行回顾,对学生感觉有一定难度的内容,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互相补充,然后教师给以适当的帮助。

目的:通过对本章知识的思维导图的对比分析,让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发展脉络与内在联系;对各知识点的简要回顾,使学生对本章知识内容有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效果:学生来展示、讲解,他们从中感受到成就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大家互相查漏补缺,形成知识体系。

要求每个学生在进行知识整理分析时,要把每个知识点所包含的知识内容认真阅读与思考,真正理解每个知识内容的含义。

第三环节:巩固提升
(一)做一做:
1、四条线段a 、b 、c 、d 成比例,其中b=3cm ,c=2cm ,d=6cm ,求线段a 的长。

2、如果两个相似多边形面积的比为4∶9,那么这两个相似多边形对应边的比是多少?
3、如图,将矩形ABCD 沿两条较长边的中点的连线对折,得到的矩形ADFE 与矩形ABCD 相似,确定矩形ABCD 长与宽的比。

A
B
C
D E
G
4、添加一个条件,使△AOB ∽ △ DOC
5、若△ABC ∽△ADE ,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目的:针对重难点,以及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设置以上5道题,引领学生复习、应用成比例线段,相似多边形、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学生在本节课之前做过第三题,但有的同学理解的不透彻,所以本节课继续设置这道题,争取突破这个难点。

4、5题为开放性的题目,可以更好的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效果: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复习巩固了成比例线段、相似图形、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在解决第三题时,学生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教师组织学生各抒己见,加深理解,并选择最优的方法。

(二)知识源于悟
1、如图,DE ∥BC ,D 是AB 的中点,DC 、BE 相交于点G 。

求: A B
O
C
D
A
B
C
D E
BC
DE )
1(
A
B C D
E
F
C
2、如图: DE ∥BC ,EF ∥AB,AE :EC=2:3,S △ABC=25,求S 四边形BDEF
目的:这两道题是在前面4、5题的基础上进行变式的,以引导学
生深化对图形的认识,对相似知识的灵活运用
效果:教师在学生已经掌握4、5题的基础上,适时
的对图
形或条件加以变化,既节约了时间,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引领着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学生乐于去思考,去解决,在思考的过程中开阔了思路。

(三)试一试:
1、在正方形方格中, △ABC 的顶点A 、B 、C 在单位正方形的顶点上 ,请在图中画一个△A 1B 1C 1 使△ A 1B 1C 1 ∽△ABC (相似比不为1),且点都在单位正方形的顶点上 .
2、就把它们一一写出来。

GBC
GED C C ∆∆)
2(
A
B C D E F C
A B
D
3、如图,BC 与EF 在一条直线上,AC//DF 。

将图(2)中的三角形截去一块,使它变为
与图(1)相似的图形。

(1) (2)
目的:设置3道开放性的题目,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培养学
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第二题图形比较复杂,学生可以直接看图分析,也可以动手操作,根据实物观察、分析,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

效果:这3道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第一题的答案不唯一,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会学到不同的方法,做第二题时,有的学生找到1对,有的找到2对、3对,引发学生之间的争议,学生互相争论,争论中,学生主动的思考,深层次的思考,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激发了好胜心,同时也体会到成就感。

第四环节:课堂反馈:
1、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E 是BC 上一点, BE :EC=1:2,AE 与BD 相交于F ,则BF :FD=_______,S △ADF : S △EBF =______
2、如图,能保证使△A C D 与△A B C 相似的条件是( )
(1)AC: CD = AB: BC (2)CD: AD = BC: AC (3)AC 2
= AD · AB (4)CD 2 = AD · AB
A
E
B F
D
C
A B
D E
3、如图,在△ABC 中,已知DE//BC ,AD=3BD ,S △ABC=48, 求: S △ADE
选做:如图,在△ABC 中,∠BAC=90°,AB=6,BC=12,点P 从A 点出发向B 以1m/s 的速度移动,点Q 从B 点出发向C 点以2m/s 的速度移动,如果P 、Q 分别从A 、B 两地同时出发,几秒后△ PBQ 与原三角形相似?
目的: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设置选做题满足优生的需求。

效果:学生完成后上交,教师批阅后反馈。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本章的重点讲了什么内容?你通过本章的复习,在知识方面是否能够做到系统化?
(2)本章运用到哪些思维方法?你在运用这些方法分析、解决问题时有没有困难的地方?
(3)在合作学习中,你认为哪些同学数学思维较好?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 目的: 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谈自己对本节课的感受。

效果:学生把自己这一节课的学习所得进行交流,互相补充,把自己存在的问题交由
A
C
大家一起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学法指导
图形的相似相比于图形的全等来说,难度加大,因为图形的大小发生了变化,使对应线段成比例,给学生分析图形增加了困难。

学习时要多动手,增加直观感受;多动脑,观察、分析,从复杂图形中找出基本图形;多交流,从而理解图形相似的数学内涵,发展思维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