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新闻采访与口述历史之间的异同口述历史是近年来中国大陆学界的一个热点与亮点,口述历史有助于普通民众书写历史,展示历史叙事的多元性,有助于深入认识人类思维及叙说方式的特质,中国当代口述历史抢救和创造了鲜活史料,弥补了文献历史的缺漏与局限,为还原历史真相提供了可能。
【摘要】口述历史近年来成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新方法,也成为媒体和图书市场上出现的新标签。
但是,以问答形式出现的文章或影像都是口述历史吗?口述历史访谈与新闻采访有何异同?本文对口述历史研究与新闻传播的互动关系进行梳理,从人物关系、工作方法、职业伦理道德以及具体的提问方式、价值判断标准等方面,对新闻采访与口述历史访谈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进行比较。
一、口述历史与新闻传播的关系国外学者认为最早的历史记录都是口述历史,但现代口述历史始于上世纪40年代,并直接受益于传播学的兴起。
从物质条件上看,它依赖于现代传播技术。
录音是现代口述历史研究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录音技术特别是便携式录音机的出现,现代口述历史便不存在。
近年来飞速发展的数字化影音技术更让口述历史研究如虎添翼。
口述历史研究与新闻业关系密切,美国最早的口述历史学者艾伦·内文斯就曾是一名新闻工作者。
1948年,艾伦·内文斯于哥伦比亚大学创立第一座口述历史档案馆,开始进行“有系统地从还活着的美国风云人物口中和文件上,套取他们最近60年来参与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全部记录”。
这被认为是现代口述历史研究形成的标志性事件。
正是由于这种渊源,口述历史在访谈方法、人物对象选择等诸多方面与新闻报道有相似之处。
口述历史研究者在访谈中直接借用新闻采访的现成经验。
曾任美国口述历史协会会长的历史学家唐纳德·里奇写了一本《大家都来做口述历史:实务指南》,其中关于“如何提出尴尬问题”等访谈技巧主要借鉴名记者的采访方法。
口述历史访谈强调与受访者建立良好关系,要求访谈者尽可能倾听被访者的谈话,这些有助于提高访谈质量的基本方法和观念大都来自于新闻采访。
二、新闻采访与口述历史定义(一)关于新闻采访新闻采访,是为搜集新闻素材、撰写新闻稿件而进行的调查研究活动。
采访是新闻的前提和基础,记者每写一篇稿件.都要首先进行采访活动。
根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麦尔文•曼切尔的定义,新闻采访是一个通过观察、推理和核实而进行的采集事实的过程。
这些事实组织在一个新闻报道中,就可以给读者和听众一个关于某事件的完整的说明。
记者的工作就是寻找隐藏在表层之下的真相。
(二)关于口述历史20世纪40年代,具有现代意义的口述史学在美国产生,六七十年代在欧洲和其他许多国家得到广泛利用。
近年来,口述史越来越被中国大陆史学界所重视。
口述史首先是一种研究方法,口述史学能否作为历史学一个分支学科尚待实践和研究。
如果仅仅作为一种方法,口述史方法应当具备两方面的含义:其一,史学家搜集史料的方法;其二,史学家利用口述史料撰写历史的方法。
①如司马迁的《史记》,就是依据大量实地考察得到的口述访谈资料与丰富的文献记载相互引证而撰写的。
在古希腊时期,“历史”一词的含义就是“根据事件目击者所做的证词去推究事实真相”②美国历史学家唐纳德•里奇在《大家都来做口述历史》一书中说:“那些能够被提取和保存的记忆是口述历史的核心。
简言之,口述历史是以录音访谈的方式搜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个人观点。
口述历史访谈指的是一位准备完善的访谈者向受访者提出问题,并且以录音或录影记录下彼此的问与答。
”口述史最大的特点是“拿来主义”,基本上是原汁原味地把口述内容用文字反映出来,并冠名以“口述史”。
③三、新闻采访与口述历史的异同(一)相同点二者都为探求“真相”,都以调查方式工作,口述历史访谈与新闻记者采访相似,也是向对象进行采访,然后把采访所得的材料进行整理。
有以下的相似点1、事件、人物与访谈对象口述的叙述对象是人物和事件。
口述历史访谈也相应地分为以人为主和以事件为主两大类。
以人为主者,或是个人叙述一生或一段经历者,对于访谈中这一对人物,口述历史界称之为“访谈者”和“受访者”,新闻界称之为“采访者”和“被①梁景和,王胜《关于口述史的思考》,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②里特尔.历史学概念辞典(W.Ritter,Dictionary of Concepts inHistory)[Z].纽约,1986.③梁景和,王胜《关于口述史的思考》,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采访对象”。
名词不同,角色却极为相似:一个设计问题、提出问题,一个回答问题;一个主动,一个被动。
口述历史访谈与新闻采访都严重依赖采访对象的话语,但口述历史的依赖程度显然更大,因为新闻记者在对方不开口的情况下还可以观察采访。
2、目的相同——寻求真相真实是口述历史的价值所在。
口述历史要求的真实,不仅仅是口述访谈录音整理的“真实”,更重要的是受访者所口述的“历史内容”的真实。
后者显然远比前者更重要。
因此,整理访谈录音无论再“真实”、再“原汁原味”,也无法保证口述“历史内容”的真实;口述历史的真实与否,主要取决于受访者口述“历史内容”的真实与否,而不完全决定于整理者是否忠实于访谈录音。
要求受访者所讲的一切都符合“客观事实”,几乎是不可能的。
即使口述者无意作伪造假,而是抱着实话实说的真诚,但因为其当时的见闻条件、历时记忆在一定程度上的必然失真、以及不可能不加进的主观因素等,对历史事件的忆述也不可能符合已逝的客观真实。
有人说:“口述中包含各种不真实成分,几乎是难以避免的。
二者都以忠实记录为最高标准,都认为正在书写历史或记录历史,都试图颠覆人们已经形成的固有认识,向读者揭示一个原本不被知晓的真相。
因此,它们在获取信息的手段上有很大相似性,都采取了面对面访谈、资料搜索等方式。
口述历史的访谈者也是“发问专家”,也要事先精心准备,罗列问题提纲。
他们也要取得受访者的信任,让受访者以坦诚的态度讲真话。
二者都要与采访对象进行沟通,打破彼此间的陌生感。
新闻采访要对信息核实,口述历史访谈也要去伪存真。
唐德刚为李宗仁做口述传记《李宗仁回忆录》时曾查阅了大量资料,证明李宗仁所说的某个细节是错误的,李宗仁看到佐证后不得不承认记忆有误。
口述历史的作品并非有言必录,按照唐德刚的看法,口述访谈所获得的信息只能在最后的作品占一半或三分之一的比重。
3.职业伦理道德相似在职业伦理道德方面,二者都要求尊重受访者、保护受访者个人隐私或其他利益不受侵害。
口述历史工作者在与受访者签订的协议中明确标出哪些内容是目前不能发表的以及发表的时限,并承诺在一定情况下隐匿受访者姓名。
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口述历史协会都有详细的工作手册,其中重要内容是访谈者对受访者应尽的义务。
新闻采访也遵循类似规则,如果被采访对象不愿意公布某事(对犯罪新闻的揭露性报道除外)要尊重对方的选择,在法制报道中要保护未成年人……为了保护被采访对象可以采用匿名消息来源的形式,美国《华盛顿邮报》在“水门事件”报道中将重要线人化名“深喉”,其真实身份和名字一直被保密。
(四)、新闻采访与口述历史的差异点尽管口述历史访谈与新闻采访有诸多相似之处,但记者与口述历史工作者之间却不能划等号。
口述历史有一整套规则与标准,只有符合规则的访谈才是严格意义上的口述历史。
所以,大量的电视访谈类节目并非口述历史。
1、时效性方面新闻采访关注刚刚发生的事情或者早已发生但未被了解的事情,时效性是新闻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
而口述历史则相反——更关注过去的事情,访谈者要有足够耐心倾听被访者讲述几十年前的故事。
关于被访者,新闻采访更关注名人,强调受访者的“异常性”。
在新闻的“数学公式”中,名人+平常事=新闻,普通人+不寻常事=新闻,但普通人+普通事=0。
而口述历史不仅仅关注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更关注普通人在某一历史时期的生活命运,冯骥才的《一百个人的十年》中被访对象多是文革中的普通人。
关注普通人是口述历史的重要特征,也是口述历史研究与以往文献研究之间的重要区别,它让没有话语权的弱者说话。
笔者对伪满洲国时期作家进行访谈,他们大多因为受审查等原因长期失去发表文字的权利,是不能“发声”的弱者。
2、时间安排也不同口述历史访谈的目的是抢救活态信息,探究历史真相,是从学术研究角度拟定问题提纲。
新闻报道讲究速战速决,记者对于信息挖掘的深入程度与预先确定的报道篇幅、报道形式有直接关系。
除调查性报道外,新闻采访都有很强的时间限制,提问针对性强,直接目的是为完成报道任务。
而口述历史的访谈则可以从容进行,针对一个人物的访问一般是几天、几周甚至更久,访谈者的态度是多多益善。
3、采访过程的不同记录方式不同。
录音,对于口述历史访谈来说是一个必要条件,而对于新闻采访来说则是可选择性的。
在日常的新闻采访中,记者一般都不录音,或者录了音也没有时间整理文本。
而口述历史的标志就是以录音或录像记录谈话,如果没有留下影音资料而仅仅是笔录,一般不能称为口述历史。
对于访谈的原始记录,记者以个人方式保管(是否长期保存全凭自愿),而口述历史学者以档案管理的方式长期保存。
在新闻采访中,记者一般不让采访对象漫谈,而口述历史访谈则让对方尽情述说。
新闻采访是一问一答,记者要进行大量的追问。
而口述历史以受访者讲述为主,访谈者以眼神与对方沟通、很少插话。
4、采访提纲设计不同二者在问题设计方面也大不相同。
口述历史是“过去时”的,要求受访者回忆多年以前的事情;而新闻报道是“现在时”的,要求采访对象讲述刚刚发生的事情。
口述历史访谈多以人物为中心——研究受访者的“生命史”(即北京大学社会学研究者王铭铭提出的“人生史”研究),而新闻采访多以事件为中心。
新闻采访的提纲针对性很强,而口述历史的采访提纲比较宽泛。
对于受访者所掌握的大量情况,新闻记者只要其中一部分,而口述历史访谈者则想要全部。
5.对信息的处理方式不同新闻记者对获得的信息以去粗存菁的方式过滤,只选取少量精华写入报道。
而口述历史研究者则尽可能完整地将信息全部记录,为后来者充分利用这份资源预留空间。
关于口述历史对于信息的处理方式,唐纳德·里奇说:“访谈的录音(影)带经过制作抄本、摘要、列出索引这些程序后,储存在图书馆或档案馆。
这些访谈记录可用于研究、摘节出版、广播或录影纪录片、博物馆展览、戏剧表演以及其他公开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