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国崛起解说词俄国

大国崛起解说词俄国

大国崛起解说词俄国【篇一:大国崛起解说词】简评《大国崛起》的解说词《大国崛起》作为2006年中国中央电视台重拳出击的一部12集电视纪录片,记录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美国九个世界级大国相继崛起的过程并总结大国崛起的规律。

此片一出,誉之者有之,毁之者亦有之,孰是孰非,我们暂且搁置一边,专门在解说词方面进行简要评析。

央视为本片的制作可谓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不光请近百位中外著名学者领袖参与节目的录制,用3d还原了好多遗址,更夺人眼球的是撰稿的高超功力。

本片的解说词通篇在向观众传达一种思想,那就是以人为本。

以第四集的《工业先声》为例,解说词透着一股人情味,这与我国传统的纪录片的那种政治教育风格不同。

以往单方面的强调政治意义,一味地说教,不厌其烦地高唱社会主义,让那个时代的人们实在有点审美疲劳。

显然,编导在策划这部片子时就为全片定下了基调,而撰稿在编写时很好地贯彻了“以人为本”这一指导思想,这样做出来的片子才不至于千篇一律,苍白无力。

通览全集可以看出,这一集讲的是英国通过工业革命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强大,从而达到了其“日不落”的盛况。

本来这是一个很大很宽泛的主题,但是解说词把重点落实到了人身上,三位为英国崛起作出突出贡献的或者说是十分典型的伟人身上——牛顿、瓦特、亚当.斯密。

每个人代表着不同的时代,每个人有代表着不同的领域,如此典型,可谓精挑细选。

除了转场的亮点外,解说词很好地补充了画面的不足,弥补了电视画面的一些天生缺点,比如对背景的介绍,内容的概括等方面。

例如第6分钟评价1763赢得英法七年战争的影响:从战争结束起,英国较其周围国家重要还是不重要,已无关紧要。

因为英国已不再仅仅是一个欧洲强国,不再仅仅是德国、俄国或法国的对手。

言简意赅,一语中的。

在细节方面,有8分43秒:纺织厂无一例外的选址在河边,揭示当时工厂的局限性,从而引出下问题;第23分50秒:出殡的那天??抬棺椁的,是两位公爵、三位伯爵和一位大法官很简明得凸显出牛顿在当时的英国受尊崇的程度。

在写到英国市场经济是用的是第33分50秒的一个小细节:拿破仑更不愿承认,即便是自己的军队与英国人面对面作战时,法国人身上穿的军服,也都是来自英帝国的棉纺织品。

选取上大胆舍弃,比如战争。

全文在战争上着墨甚少,英法百年战争压根没讲,英法七年战争,一笔带过,而涉及英荷战争只有寥寥几个字“经过三年”,终于涉及到拿破仑了,也不过就这样一行字“英国威灵顿公爵在滑铁卢击败了拿破仑”。

那些不重要的当然要舍弃,但这些决定命运的战争也等闲视之,着实令人不解。

但是却在科学上不吝笔墨,连苹果也要讲一讲。

关于民主,关于制度,给人的感觉是在刻意回避,到底为什么回避,恐怕大家都心里明白,这不能不说是一处硬伤。

解说词里无处不在的口头语,让观者听着舒服,简直是在听评书,眼红、伸直了脖子、一个拳头等,那些平时挂在嘴边上的话语出现在这样的片子里竟然不显任何粗俗,反倒更有人情味。

在叙述西方的同时,不忘同当时的中国做比较,横向的对比让观者对当时的情况更加清楚,同时也满足了观者在这一方面的需求。

【篇二:《大国崛起》解说词(第四集)英国】《大国崛起》解说词(第四集)作者:cctv 出处:cctv 发布时间:2006-11-21 5:01:08文字〖大中小〗自动滚屏(右键暂停)工业的先声为什么会出现在英国?第四集解说词:工业先声(英国下)三百年前,当18世纪来临的时候,中国的康熙皇帝正在用他的文治武功,开辟一个新王朝的辉煌,并开始对遥远的西方产生了兴趣。

此时的英国,正在孕育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后世称之为“工业革命”。

持续的海外扩张和殖民贸易,带动了对商品的需求;科学意识和市场意识,提高了英国人普遍的认识水准。

在各种合力下,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开创了影响深远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并建立起一个地跨全球的“日不落帝国”,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引领着世界的发展。

那么,工业的先声为什么会出现在英国?对于这个岛国来说,高速的工业化发展进程又意味着什么呢?第四集工业先声不过,大约三百年前,这里完全是另外一幅景象。

由于靠近欧洲烟草中心的格拉斯哥市,格里诺克的出海口位置显得非常重要。

港口中大型帆船你来我往,城市里载货马车喧嚣奔腾,酒馆里商人们吞云吐雾、高谈阔论。

瓦特的祖父和父亲就是这些商人中比较成功的两位,他们从事的是格里诺克最红火的烟草贸易。

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有很多像瓦特家族这样的家庭,在新教思想影响下,开始努力创造财富,追求利润,他们想以现实的成就与上帝沟通,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

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弄钱是人生的主要之事。

”如果进一步扩大眼界看,就会发现瓦特的父辈们在格里诺克与美国的弗吉尼亚之间进行的贸易,仅仅是英国全球贸易中一个小小的部分。

1686年时的一个统计表明,当时有近一半的英国船只都在从事美洲或印度贸易。

这是当时让所有国家都会眼红的生意。

英国伦敦大学王家学院教授安德鲁波特我认为“光荣革命”带来了政治稳定的局面,其最重要的结果就是普通国民感觉有一个他们可以信赖的政府。

由于对政府持有好感,国民愿意纳税来支持政府。

他们更愿意承担必要的赋税支持国家对外作战,特别是在18世纪初期与法国和西班牙作战。

1763年,通过英法七年战争,英国才将挡在自己面前的法国和紧跟法国的西班牙暂时搬开。

一位英国历史学家评论说:“从战争结束起,英国较其周围国家重要还是不重要,已无关紧要。

因为英国已不再仅仅是一个欧洲强国,不再仅仅是德国、俄国或法国的对手。

”有史以来第一次,英国把自己看作是世界性的大国了。

英法七年战争对英国的地位有着巨大的影响。

这是海战第一次,对欧洲的外交格局产生了决定性作用。

西班牙和法国再不能忽视英国的力量,如果对英宣战,他们就会失去重要的领地。

殖民扩张和海外市场的成熟,使各种商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以手工工场为支撑的生产能力变得捉襟见肘。

为了能经受住这种考验,几乎整个英国都被动员了起来。

一位英国棉纺主,从他在伦敦的经理人那里得到这样的信息:“无论你能生产多少平纹布,好的次的我们都要。

” “你必须想办法发明,在工业中你们大有可为,……”市场上如黑洞般的迫切需求,首先出现在纺织业,因为这个行业的产品与普通人的生活最密切相关。

为了以更快的速度生产,工匠们的聪明才智被充分调动了起来,新的发明一个接着一个,英国开始一步步接近“工业革命”的起跑线。

旧式的纺织生产单位非常小,一般以户为单位,妻子、孩子甚至连丈夫一家人在一起织布。

但随着飞梭和珍妮纺纱机等发明的出现,生产规模就大大扩展了,更多的人能在一起工作。

这样就出现了工厂模式,为以后的工厂模式打下了基础。

在生产中大规模使用机器,极大地提高了手工工场的效率,并最终促成了现代工厂的诞生。

但是这些工厂却有着共同的局限,它们几乎无一例外地都选择了靠近河流的地方作为厂址,这是因为到18世纪初,能够使机器运转的动力源,还是人类已经使用了将近两千年的风车和水排。

这种依靠自然界提供的动力源,严重制约了生产。

因此,哪个国家能最先造出适应工业化需求的动力机器,那它就将在竞赛中处于领先地位。

那台能够启动新时代的机器,将会在怎样的机缘汇聚下诞生呢?率先跨入工业时代大门的英国人,究竟为此做了哪些准备?1773年3月,瓦特先生的合伙人破产了,这不仅使他失去了稳定的收入,而且不得不变卖家产来还债。

37岁的瓦特抱怨说:“我还有妻子儿女,眼看自己变得雪染双鬓,却没有任何固定的职业来供养他们。

”中国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杨豫1773年的秋天,瓦特又遭遇了一次家庭的变故,和他共同生活了九年的妻子去世了,而且给他留下了六个儿女,与他共同合作的工厂又破产了,这个时候,他的生活落到了最低谷。

有一位朋友推荐他到俄国去工作,他说:“我眼下有这么多的事情要做,而我又这么贫困。

我感觉到非常苦闷。

”但是英国,这片让瓦特先生沮丧的故土,此时也许会让一个不成功的商人离开,却不会让一个将会带来无限商机的发明家走出自己的视野,因为,它早已准备好了将聪明才智纳入实用轨道的各种机制。

这些机制,如同一张巨大而细密的网,将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和技术都搜罗到了英国。

其中,专利保护就是重要的一种措施。

专利最早产生于16世纪,但在16和17世纪申请专利并不常见。

自18世纪以来专利申请才普遍起来,变得重要了。

申请专利的目的很简单,即保护一项发明,使它保持新颖。

专利给予发明者约15年左右的保护期,在此期间,他的发明受到保护,其他任何人不得仿冒。

晚年的瓦特,生活非常富庶。

但是瓦特财富的主要来源,不是制造蒸汽机的工厂,而是被广泛转让的高效能蒸汽机的发明专利。

对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对英国发展影响深远,直到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这个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专利法的国家,依然将科技创新战略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并在全球高新产品生产国中位列第四。

而250年前,英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奖励,使几乎所有的人,都陷入了一种对新技术、新发明的狂热崇拜之中。

一本英国刊物称,“工程技术的贡献大于战争和外交;它的贡献大于教堂和大学;它的贡献大于抽象的哲学和文学;在改变社会方面,它的贡献大于我们法律所作的贡献……”博尔顿的索霍工厂在伯明翰,伯明翰是当时英国的小五金生产的中心,博尔顿的工厂有1000多个员工,他主要是生产小五金器械,甚至包括望远镜之类的产品,但是,博尔顿非常有眼光,他看到英国工业正在兴起,许多新的工厂需要新的动力,于是,他就决定转产蒸汽机和加工机械。

后来,当博尔顿和瓦特联手制造第一台蒸汽机时,英国的国王前来参观他们的工厂,当国王问博尔顿正在忙什么时,他说:“陛下,我正忙于制造一种君主们梦寐以求的商品。

”国王不解地问到底是什么,博尔顿回答道:“是力量,陛下。

”正是具备了这种远见,博尔顿极力挽留住了穷困苦闷的瓦特,他在写给瓦特的信中说:“我将为发动机的竣工创造一切必要的条件,我们将向全世界提供各种规格的发动机。

您需要一位“助产士”来减轻负担,并且把您的产儿介绍给全世界。

”博尔顿与瓦特的天作之合,让瓦特彻底消除了后顾之忧。

但是,如果瓦特只有一双技艺出众的手,那么,万能蒸汽机还是不会诞生。

因为在瓦特之前,工匠们已经发明了蒸汽机,但这种蒸汽机笨重粗大并且耗煤,只有煤矿才勉强用得上。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研究员袁正光在近代科学诞生的几千年当中,人类的活动基本上遵循这样一个模式:生产、技术、科学,也就是说凭经验进行生产,在漫长的生产过程当中,提炼出技术,然后在改进技术的过程当中产生科学。

这是一个凭经验办事的过程,所以走了不少的弯路和错路。

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如果从近代科学的角度看,正是牛顿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

这里是牛顿的故乡,传说牛顿就是看到这颗树上的苹果落地而受到了启发。

虽然,直到今天,这颗树上最大的苹果也不会超过成人的一只拳头,但是,它丝毫也没有妨碍剑桥大学的这位旷世奇才,在17世纪带来一场科学的革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