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刊2010.5○付睿(大理学院文学院,云南大理671003)[作者简介]付睿,云南大理学院文学院教师。
浅析日本小学语文教育理念及特点【摘要】对付宜红博士的专著《日本语文教育研究》进行了评述,分别从日本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教科书与教材、教学实践与指导等方面进行了简要评析,以期给语文教育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付宜红;日本;语文教育“中国语文教育应该进行反思与选择;在中外语文教育比较研究中,以冷静、客观、健康的心态去观察别国语文教育,在观察中学习和扬弃,在反思中进步和发展。
”[1]付宜红对日本语文教育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对日本小学阶段的国语课程标准(日本称《学习指导要领·国语》,下面均用此名)、教科书和教材、教学实践与指导、中日教学阅读效应比较等几个方面对日本语文教育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其所体现出的语文教育理念能带给我国语文教育带来一些反思和借鉴。
一、日本语文课程标准理念日本小学语文教育是在二战后接受美国民主教育思想的影响后,“从原来单纯关注对读写知识的关注和军国主义教育思想的灌输转为关心儿童兴趣、关注儿童生活,强调学习内容与儿童经验、社会经验相结合。
”[2]1947年版的《学习指导要领》中阅读教育的目标表述为“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获取知识、娱乐、品位文学的能力,培养能对应不同场合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的能力。
”[2]可以看出,日本语文阅读教育既关注知识技能的培养,也关注文学本质具有娱乐消遣的功能,注重儿童阅读兴趣的培育。
该要领还指出一至三年级主要强调培养的阅读项目中关于“读”的方法有:唱读、默读、朗读,指出一至三年的学习重点为“唱读”和“默读”,四至五年级的学习重点为“朗读”。
可见,该指导要领非常关注学生阅读的实际,把“唱读”作为学生阅读的起始阶段是符合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
《学习指导要领》也注重对学生反思批判能力的培养,目标表述中经常出现“思考所写内容是否正确”,“对作品中人物的行为、想法作出正确的判断”等。
日本语文教育也对学生听说能力特别关注,如现行的1998年版《学习指导要领》的国语教育目标“在培养适切的表达与正确的理解国语的能力、提高学生沟通与交流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考力、想象力和语言感觉,增强学生对国语的关心,养成尊重国语的态度。
”这个要领中,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放在了首位,表明对语言交际功能的特别强调和重视。
该要领在“目标及内容”部分把“听话·说话”作为单独部分列出,为的是切实加强学生语言实际交流能力。
对比我国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不同。
首先,从课程标准的结构上看,日本把目标和内容分别陈述。
“目标”简要地提出国语教育各个领域的目标要点,“内容”则围绕这些目标阐述指导的内容,显示了重视技能、技巧指导的倾向。
两部分互为补充,让课程目标和教师需要具体进行的指导内容作了充分明确的规定,更利于对教学的指导。
其次,《学习指导要领》关注对儿童进行读书教育,培养阅读的习惯。
把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放在了第一条,从对浅显读物阅读兴趣培养开始,进而扩展到对各种读物广泛阅读兴趣的培养;再随着学生阅读范围的扩大,扩展到培养学生自主地选取读物及图书资料的愿望和习惯,最终达到扩展思维,加深思考的目的。
我国对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教育也进行了充分关注,但更多的注意力仍然放在对课文(教科书)的阅读上,对儿童扩展阅读的培养和要求在课程标准中体现得不是很明显。
二、日本语文教科书和教材的特点以日本发行量最大的《光村图书》和《教育图书》为例,包含教科书的编辑方针、选文依据、教材编排体例、主要单元及教材内容以及知识、技能学习等方面,在日本教科书编辑原则中,把“让学”的教科书向“我自己要学”的教科书转变。
不仅是让学生自己能够看明白,还要达到学生能够自主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言语活动。
这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体现。
《光村图书》列出了四条编辑方针:1.适应孩子在二十一世纪生存的需要;2.尊重、发挥每一个孩子的个性;3.彻底体现、保障语文学习的基础性和基本要求;4.让学生有兴趣地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提出“思考力、判断力、想象力和表现力”这四种主要能力作为教科书培养的主要目标。
教科书为了调动学生有兴趣地自觉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学习各个环节把学习目标、内容、计划用浅显的文字提供给学生,还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示例。
这样就保证了儿童的兴趣,真正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日本教科书选文关注学生道德的培养,但不是通过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选文要求进行具体化,把道德培养变成“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判断力和创造精神”、“促使学生具有作为一个日(下转第132页)128语文学刊2010.5(上接第128页)本国民的自觉意识,热爱国家,形成愿意为国家、为社会发展做贡献”,使培养学生“道德意识”的内涵更加具体、明确。
另外,日本对教材中人物形象的选择也做了深入研究,针对教科书中人物形象过于完美和理想化,说教色彩过重提出质疑,增加了更多反映现实生活尤其儿童生活,能真正打动儿童的内容。
反观我国教材的选文,目前也存在类似问题,选文人物形象完美,高大,陷入了模式化,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思维,导致学习兴趣减弱。
日本语文教科书与中国最大的不同是设置了单独的听说教材,听说教材以多样的活动形式来呈现教材内容,同时还设置了大量与读、写教材和语言知识学习相关联的听说内容。
注重创设具体的情境,注重听说内容的实用性。
以《教育图书》2002年版四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的听说单元“街上来了一只大河马”和《光村图书》的听说教材“指路”为例,对日本听说教材的说明、要点提示、练习等进行全面展示,这些部分都是围绕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意图安排的,学生通过学习,可以获得真切的体验,掌握切实的方法和技能。
对比我国的语文听说,我国听说虽然已经列入课程标准中,教材上也有所体现,但是听说读写混编,没有独立的体系,方法技能策略,案例都需要完善。
三、日本语文教学实践与指导的特点日本的听说教学、写作教学、阅读教学注重实践性与指导性并行。
听说教学中的导入单元目的在于调动兴趣、培养积极、主动的与人沟通交流的意识与愿望。
大单元实际是听说教学中带有相对综合性质的单元教学方式,教师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对方意识。
小单元教学着眼于训练、提高学生听说及交流技能的学习。
关联单元就是把听说读写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相结合重组。
教师在教学中,特别注重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依托学校或社区中的各种活动进行学生的听说体验与学习。
我国目前听说多数还停留在课堂层面,与社区学校活动发生关联等还处于起步阶段。
日本的写作教学特别注重对图书馆的利用。
不仅引导学生到图书馆去积极、主动地获取素材资料,更巧妙地把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使学生真正的学会学习的能力。
其次是重视对个别学生的指导,重视对学生评价能力的培养。
体现出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培养学生评价能力也是树立学生自信,培养学生批判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
日本国语教育还特别注意对学生的对象意识指导。
对象意识的培养不但有助于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写作具有针对性,也培养对方意识,能站在对方立场来思考的品质。
再有,日本作文指导具有很强的计划性,整个小学阶段具体到每个单元都有学习内容的设定,我国写作相比较计划性就有所欠缺。
日本阅读教学的实践指导一个特点也是关注对象意识的培养,如学生在朗读课文时,要求“确定一个对象,让对方很好地感受到作品中人物的心情和场面。
”这是为了培养学生揣摩作品人物心情,提高朗读的能力,而我国朗读教学没有关注朗读对象。
【参考文献】[1]张承明.语文教学在反思中前行[N].中国教育报,2006-12-14.[2]付宜红.日本语文教育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认为在课堂上,教师不妨参与演出,不应只做“观众”而逊色于学生。
在笔者观摩的一节公开课上,授课的教师像演员般激情洋溢的开场白,使在座的不少阅历丰富的教师听了也热血沸腾,更何况学生?因此,在这节课,学生很积极配合,反映良好。
动之以情,才能更好地晓之以理。
学生本来就是好动的,如果教师在授课时富有表演力,完全地把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了过来,让他们不知不觉之中接受知识,想象力同时又得到锻炼,思维的质量提高了,何愁学生不愿上语文课?学习能力何愁不提高?笔者也曾在两个教学班中做过有关的实验,一个班多方调动他们的情绪,让他们处于一种投入表演的状态;一个班按部就班,少给想象的空间,结果,两个班的情况各异:前者学习的效率很高,很多学生的作文想象力丰富,语言充满了个性;后者学习很勤奋,但整体上思维比较呆板,作文也少有让人击节的作品。
看来,教师的表演不仅可以对人际关系起沟通作用,对学生的学习也很有帮助。
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先生就是精于此道,让学生历经情感的熏陶,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不来点“煽情”,相信学生还会专心地听,但他们想象力可能就没有飞跃,而灵活性和创造性也相对滞后。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有时是被动的。
教师就要找准切入口,让学生尽快地进入状态。
可以带动学生在配乐中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排演课文的故事;可以把课文和社会热点巧妙地联系起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有时是主动的,那么,教师就要把握好度,否则,学生就会处于一种好动的状态,反而不美。
其三,教师自己还应具有“观众”的意识。
通常,教师在授课时,都是在所准备,希望能够将课文的知识尽最大的可能传授给学生,以此作为一个平台收到最大的教学效益。
只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不少老师在报怨:只有自己一个在演戏,许多学生是无动于衷。
对于这种情况,我认为,教师们在认真备课的时候,总是在想,这样可以把知识讲清楚。
但是,总免不了有一些教学设计是考虑欠周,而我们又由于时间仓促没把学生考虑进去,又或者是把学生估计过高,以致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出现了冷场,或者没有把某些学生考虑进去,久而久之,有些学生就觉得没兴趣了,上课的参与热情就减少了。
和热闹的场面相比,当然是让不少教师不满意。
我们不妨多一个角度思考问题,那就是从观众的角度去看这一节课的设计是否合理。
我们上课是如此的进行,教学环节中的起承转合是否让学生觉得是有意义、有兴趣参与。
连自己作为观众都觉得不满意的时候应该如何改进,如果是学生的问题,应该如何引导就可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果是教师设计出现了问题,应该如何处理就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经过这样的思考,教师的视角就从主观转到旁观,“旁观者清”,这句老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这样处理胜在无形让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比等到学生报怨,自己也在报怨的时候才找不足的做法好多了。
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不仅知识上与时俱进,思想上更应有超前的意识,唯有这样做,学生才会愿学、乐学,教师也才称得上合格。
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