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教案

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教案

中考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复习目标】1.了解说明文的概念、分类及特点。

2.理解说明的对象及特征,辨析说明方法。

3.把握说明顺序和结构,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复习重点】说明的对象及特征,说明方法的辨析【复习难点】说明方法的辨析,说明顺序和结构,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复习过程】`一、导入。

你能区别下列三个句子吗①镜子里一下子映出了一张稚气活泼的脸。

②镜子里能映出图象完全是由光的反射所致。

③我认为,镜子就是镜子,只能映出虚幻,不会给人带来真实。

第①句是描写句,第②句是说明句,第③句是议论句。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什么是说明文:说明文是客观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的性质、状态、功能、特征,或阐述事理,目的在给人以知识。

二、中考说明文的考点。

《1.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信息的筛选概括以及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

2.说明顺序及结构的理解和把握。

3.说明方法辨别、分析及其作用。

4.说明语言的把握,关键词句的辨析。

5.结合实际,拓展科学思维。

三、说明文知识点梳理。

(一)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信息的筛选概括以及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

把握说明对象以及概括说明中心及其特征(技巧:可以找中心句法。

把各段的意思用中心句概括出来,再分析说明内容。

)¥首先要弄清这篇文章是向读者介绍某一事物还是阐明某一事理的。

然后再看介绍了这一事物的哪些特征,或阐明了哪种事理。

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文段的主要内容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⑴看标题。

⑵抓中心句(总括句、总结句、过渡句),筛选关键词。

⑶划分层次、内容要准确、语言要简洁。

如《苏州园林》就是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游览者在苏州园林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这就是苏州园林的特征。

是总括句。

又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理解说明的内容就要抓各段中心句。

向读者阐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物候和农业生产的关系。

(二)说明顺序及结构的理解和把握。

)1.说明的顺序。

⑴时间顺序:年代:古→今; 季节:春→冬一天:早→晚……⑵空间顺序:近→远、前→后、左→右、南→北、低→高……(表方位、立足点、行踪变化等词语)⑶逻辑顺序: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由抽象到具体/由原因到结果……2.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A.总(概说)——分(具体)B.总——分——总C.分——总D.并列式E.递进式(三)说明方法辨别、分析及其作用。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引用)等10种。

要注意和论证方法在术语表达上的区别。

}①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文章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好的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使读者容易理解。

例如:一般人总以为,年龄稍大,记忆能力就一定要差,其实不然,请看实验结果:国际语言学会曾对9至18岁的青年与35岁以上的成年人学习世界语作过一个比较,发现前者就不如后者的记忆力好。

这是因为成年人的知识、经验比较丰富,容易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建立广泛的联系。

这种联系,心理学上称为“联想”。

人的记忆就是以联想为基础的,知识经验越丰富,越容易建立联想,记忆力就会相应提高。

答题格式:列举了……有代表性的事例,具体清晰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②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

作用——将复杂的事物说明得更清楚。

有的事物的特征、本质需要分成几点或几个方面来说,也属于分类别。

答题格式:将……事物的特征进行分门别类说明,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③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答题格式:把……比作……,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深奥的东西浅显化,使文章的语言形象、生动。

-例如——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

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和天安门遥遥相对。

(这里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作者把人民英雄纪念碑比做顶天立地的巨人,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的特征,给读者留下生动、形象的印象。

)④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

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作用——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的本质)例如:①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

②肥料是能供给养分使植物生长的物质。

无论从什么角度考虑,无论采用什么方式,只要是下定义,就必须揭示事物的本质,只有这样的定义才是科学的。

⑤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诠释法。

诠释不要完整,只是揭示一部分内涵。

(作用——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定义法和诠释法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

形式相同,如何区分呢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诠释。

!例如:“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这句话,改成“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是人”,意思不变。

“人是两足直立的动物。

”这句话,改成“两足直立的动物是人”,意思改变。

由此可以辨别,前一句是定义说明,后一句是诠释说明。

⑥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答题格式:把……与……两个事物放在一起对比,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

例如——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

他们是十分警觉的。

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这里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作者用松鼠和山鼠的生活习性作比较,形象具体地说明了松鼠是十分警觉的小动物,进而突出了它驯良、乖巧的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⑦列数据: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便于读者理解。

答题格式:列举了……的具体数字,精确、科学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更有说服力。

…例:万人大礼堂里面宽七十六米,深六十米,中部高三十三米,体积达八万六千立方米。

(这里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作者用具体数字准确说明万人大礼堂的宽度、深度、中部高度及体积,突出其“雄伟”的特征,使读者一目了然。

)⑧摹状貌:通过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说得更具体、生动。

(作用——生动形象地说明)⑨列图表:辅助文字说明,直观性强,易于让读者迅速地把握文章说明事物的特点。

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形象。

⑩作引用:引用一些有关的资料,包括古代诗文、文献资料、谚语等说明。

(作用——充实具体地说明事物的特点或事理,更具有说服力,也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分,可读性强)(四)说明语言的把握,关键词句的辨析。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说明文的表述,要符合客观实际,无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等方面都要准确无误。

限制性词语如:更、大约、常常、估计、也许、比较、几乎、相当、当时、可能、左右、可算……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科学的特点。

常见题型:、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答题格式: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答题格式:(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答题格式:—(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

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例如:“绿色住宅的特点是充分利用一切空间栽种各种植物。

”一句中的“一切”能否删去,为什么(不能删去。

因为句子中的“一切”是“所有”的意思,表明栽种各种植物利用的空间之广,去掉了,就不能强调植物利用的空间之广。

用上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的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因此不能去掉)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四、布置作业。

考标。

\、#]中考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一、题型与答题技巧。

(一)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信息的筛选概括以及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

把握说明对象以及概括说明中心及其特征(技巧:可以找中心句法。

把各段的意思用中心句概括出来,再分析说明内容。

)首先要弄清这篇文章是向读者介绍某一事物还是阐明某一事理的。

然后再看介绍了这一事物的哪些特征,或阐明了哪种事理。

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文段的主要内容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⑴看标题。

$⑵抓中心句(总括句、总结句、过渡句),筛选关键词。

⑶划分层次、内容要准确、语言要简洁。

如《苏州园林》就是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游览者在苏州园林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这就是苏州园林的特征。

是总括句。

又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理解说明的内容就要抓各段中心句。

向读者阐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物候和农业生产的关系。

(二)说明顺序及结构的理解和把握。

1.说明的顺序。

⑴时间顺序:年代:古→今; 季节:春→冬一天:早→晚……⑵空间顺序:近→远、前→后、左→右、南→北、低→高……(表方位、立足点、行踪变化等词语)|⑶逻辑顺序: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由抽象到具体/由原因到结果……2.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A.总(概说)——分(具体)B.总——分——总C.分——总D.并列式E.递进式(三)说明方法辨别、分析及其作用。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引用)等10种。

要注意和论证方法在术语表达上的区别。

①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文章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好的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使读者容易理解。

例如:一般人总以为,年龄稍大,记忆能力就一定要差,其实不然,请看实验结果:国际语言学会曾对9至18岁的青年与35岁以上的成年人学习世界语作过一个比较,发现前者就不如后者的记忆力好。

这是因为成年人的知识、经验比较丰富,容易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建立广泛的联系。

这种联系,心理学上称为“联想”。

人的记忆就是以联想为基础的,知识经验越丰富,越容易建立联想,记忆力就会相应提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