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课件 晚清时期的中国(1840——1912年)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课件 晚清时期的中国(1840——1912年)
201关6 联洋货)入侵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与1卷完全一样
甲午战后“诗界革命” (甲午战争后的民族
觉醒)
2015 自然经济对洋货的抵制作用 洋务运动与传统观念冲突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洋务运动)
二、晚清时代特征(1840—1912)
国内
政治: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阶层 纷纷救亡图存;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对 外开放,外交近代化起步
5.(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8)19世纪70年代,针对 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 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 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阶级关系变动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维新派、革命派政治团体成立
学习西方内容 向西方学习从技术层面转向制度层面 革命力量壮大 中华民族群体性觉醒,更多阶级、阶层投入救亡图存行列
1.(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 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 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 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 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经济: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经济结构 发生变化(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民族资本主义 在夹缝中生存);工业化起步
思想:西学东渐;“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 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思想不断解放;中华民 族意识逐步觉醒
国际
1.两次工业革命,刺激欧 美进一步殖民扩张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 形成
时间轴:晚清(1840—1912)
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 )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三、重点点拨
2.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贡献(P38)
(2)经济上:创办一批近代新式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的机器生 产方式和科技人才,开启了近代工业文明的先河
)
三、重点知识点拨
2.晚清政局变动
(2)统治阶级内部满汉力量对比变化——汉族官僚势力扩大P40-41
原因: ①汉族地主武装成为对抗太平军的主力,并得到外国列强的支持。 ②满族官僚、贵族、八旗军堕落,慈禧太后为巩固统治倚重汉族官僚。
表现: ①掌握武装,形成独立军事体系。其中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左宗
(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8)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
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
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2)主要史实: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清 末新政、辛亥革命。(背景、内容、影响)
抗争探索:中国人民展开了反对侵略,挽救民族危亡的抗争与探索,不 断深入地向西方学习。
三、重点知识点拨
(1)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分水岭
角度
表现
列强侵华方式 民族危机程度 经济结构变动
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随着西方侵略,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时间轴:晚清(1840—1912)
中外 关联
三、重点知识点拨
1.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1)主要史实: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 侵华战争。(背景、条约、影响)
列强侵略:为了适应两次工业革命的需要,西方列强发动了对中国的殖 民战争;中国主权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8)19世纪70年代,针对 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 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 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专题二 中国近现代史
第5讲 晚清时期的中国 ——(1840—1912年)
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中国 ——(1840—1949年))
(1)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侵略史) (2)中国人民的反侵略反封建斗争(抗争史) (3)中国人民对救国道路的探索(探索史) (4)中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近代化史)
(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8)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
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用由用船一
三、重点点拨
(2)太平天国运动
三、重点知识点拨
2.晚清政局变动
(1)晚清中央机构的变动——总理衙门的设立P40
背景: ①鸦片战争后,随着通商口岸的增多和外国公使进京,清朝统治
者的华夷观念受到冲击。 ②随着侵略的不断加深,西方列强也不甘心以“外夷”的身份与
清政府打交道,强烈要求清朝设立专门的外交机构。 演变过程:
什么是近代化?)
政治上:民主化、法治化 经济上:工业化、市场化
思想上:科学化、理性化
......
近代化是如何产生的?)
1.原发型:欧美国家,主要是内部因素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自发转变
思想——制度——器物
2.传导型:多数国家,主要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
“中国不是自己走出中世纪,而是被轰出中世纪的” ——陈旭麓
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中国 ——(1840—1949年))
3.(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
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
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
国( )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7.(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8)甲午战后,梁启超 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 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 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国关系;政治和礼仪大于经济利益;以周边国家安全为主; 朝贡贸易,厚往薄来;中华帝国政治制度和文化利益的输出和延 续 ②朝贡外交体系的崩溃:《南京条约》的签订为标志,开始瓦解; 甲午战争失败,朝鲜沦为日本保护国,彻底崩溃
三、重点知识点拨
2.晚清政局变动
(3)晚清政府由朝贡外交体系向近代外交体系的转变
第5讲 晚清时期的中国(1840—1912) 第6讲 中华民国前期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国(1912—1928) 第7讲 中华民国后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国(1927-1949)
专题二 中国近现代史
第5讲 晚清时期的中国 ——(1840—1912年)
一、考情分析及建议
年份
全国1卷
全国2卷
全国3卷
2019 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西方报刊对戊戌变法态度 通商口岸国人办企业
礼部、理藩院——“五口通商大臣”——总理衙门(外务部)
三、重点知识点拨
2.晚清政局变动
(1)晚清中央机构的变动——总理衙门的设立P40
职能: 主管外交、通商、海关及其他洋务事宜。
影响: ①加强了中外联系,有利于列强控制清朝的内政外交,是清朝
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②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③便利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任命赫德为总税务司
三、重点点拨
2.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贡献(P38)
(1)思想上:洋务派“中体西用”,承认“中学”的不足, 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冲击了传统思想。
(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8)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 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 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6.(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 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 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 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 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棠的楚军,在汉族地主武装中势力最大。 ②同光年间,汉族督抚数量增加,他们掌握地方实权,在清政府中的作用越
来越重要。 ③汉族官僚开始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汉族官僚势力成为清王朝统治的
主要支柱。
三、重点知识点拨
2.晚清政局变动
(3)晚清政府由朝贡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
① 朝贡外交体现的特点: 以中华帝国为中心的安全合作体系,中华帝国保护、协调各
三、重点点拨
2.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贡献(P38)
(2)经济上:创办一批近代新式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的机器生 产方式和科技人才,开启了近代工业文明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