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

普心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实验法:实验法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控制条件,使被试产生某种心理活动,然后进行分析研究,以得出心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或起作用的规律。

3.反射:有机体借助于神经系统实现的对内外环境的刺激,所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

4.心理: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

5.兴奋: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变为显著活跃的状态的过程。

6.抑制: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阻止皮层的兴奋和器官机能的活动。

7.动型:即动力定型,是指一系列刺激引起的一系列反应,经训练巩固后,刺激系列的第一个刺激一出现,反应系列就一次出现。

8.反映:有机体接受和回答客观事物影响的活动过程。

(物质与物质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过程)9.意识:意识是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和认识。

10.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1.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2.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3.感受性:人的感觉系统机能的基本指标。

14.绝对阈限:指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15.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性质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

16.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17.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是感觉相互作用的另一种表现。

18.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19.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是人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20.时间知觉:时间知觉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或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21.运动知觉:运动知觉是指人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的知觉。

包括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22.错觉:错觉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

错觉不同于幻觉,它是在客观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

23.记忆: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回忆或再认)。

是通过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在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24.遗忘:遗忘是指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或是错误地再认与回忆,(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说,遗忘就是信息提取不出来或提取出现错误。

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

)25.有意识记:指具有明确的识记目的,运用一定的有助于识记的方法,需要作出意志努力的识记。

(明确识记的任务对识记的效果起关键作用)26.意义识记:指通过理解材料的意义,把握材料内容的识记,其基本条件是要求识记者能理解识记材料并进行思维加工。

27.前摄抑制:先前的学习与记忆对后继学习与记忆的干扰作用。

28.倒摄抑制:后续的学习与记忆对先前学习材料的保持与回忆的干扰作用。

29.表象:当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人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该事物的形象。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讲,表象是指当前不存在的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这种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表象是人们在头脑中以形象的形式对物体进行操作和加工,是物体不在眼前时关于物体的心理复现。

)30.想象: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通过想象过程创造的新形象就是想象表象,想象表象具有形象性和新颖性的特点。

)31.理想: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实现可能的积极幻想。

32.思维: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它是借助言语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识过程。

)33.概念:人脑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的一般特性和本质特性的反映。

34.变式: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组织感性材料,使非本质要素变异,突出事物本质特征的方法。

(变式有两种,一种是保持事物的本质属性,变化非本质属性;另一种是变化本质特征,而某些非本质特征保持不变。

)35.定势: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会妨碍问题的解决。

36.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通过这种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创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

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是人类意识发展水平的标志。

)37.言语:人们在交际中对语言的运用,它是在个体身上进行的活动,即个体借助语言这种交际工具来传递信息的过程。

38.语言:以词为基本结构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

(它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

)39.内部言语:内部言语是一种自问自答以及自己思考时的言语活动,是言语的一种特殊形式,与外部言语不同,它是一种不出声的默语。

(隐蔽性、简略性)40.情绪和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的关系的反映。

41.意志: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目的的心理活动。

42.意志行为:由意志支配各种行为。

43.个性: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

44.需要: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

45.动机: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

46.兴趣: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

47.气质: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48.性格: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49.能力: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50.一般能力:又称普通能力,是指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是人所共有的最基本的能力。

51.特殊能力:又称专门能力,是某项专门活动所必须的能力。

二、简答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的行为;心理活动2.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由德国哲学家、生理学教授冯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3.条件反射建立的条件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有机体处于觉醒状态;无关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4.条件反射抑制的类型无条件抑制(外抑制、超限抑制);条件抑制(消退抑制、分化抑制)5.高级神经活动的主要规律兴奋与抑制过程的扩散与集中;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6.经典性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异同异:经典性条件反射的无条件刺激是明确的、是被动的,强化只与刺激有关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无条件刺激是不明确的、是主动的,强化与反应有关同:都是大脑皮层上形成暂时N联系的过程7.两类信号类型第一信号系统: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8.反映的基本形式无生命物质的反映形式;生物的反映形式;心理的反映形式9.动物心理发展的阶段感觉阶段;知觉阶段;思维萌芽阶段10.*人类意识产生的社会基础劳动实践活动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

[劳动、语言]11.人类意识的功能意识的觉知功能;意识的能动性功能(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的创造性、意识的前进性);意识的选择与监控功能12.注意与心理过程的关系注意是各种心理过程的共同特征,既非独立的心理过程,也不能脱离心理过程而存在。

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3.注意的生理机制定向反射与刺激(注意是有机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定向反射);优势兴奋中心与注意(注意是大脑皮层整合的结果)14. 注意分配的条件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是熟练的;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毫无联系,同时进行则困难。

15.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关系感受性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感觉阈限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感觉阈限与感受性成反比。

16. 韦伯定律的含义在一定范围内,差别感觉阈限与原刺激量的比值是一常数。

17. 感觉的种类视觉;听觉;皮肤感觉(触压觉;温度觉;痛觉);嗅觉;味觉;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觉)18. 感觉相互作用的规律弱刺激能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强刺激则会使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降低。

19. 感觉与知觉的关系感觉和知觉是紧密联系的心理过程,都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反映;感觉是对物体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物体整体属性的反映,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20. 知觉的特性知觉整体性;知觉选择性;知觉理解性;知觉恒常性21. 深度知觉的线索单眼线索(遮挡、线条透视、空气透视、阴暗和阴影、运动视差、结构极差、相对大小、相对位置);生理线索(双眼线索)(水晶体的调节、双眼视轴的辐合)22. 运动知觉的几种形式真动知觉(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做连续性位移而引起的知觉);似动知觉(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把静止的物体知觉为运动,或者把没有连续位移的物体知觉为连续的运动,包括动景运动、自主运动和诱导运动)23. 记忆过程的基本环节识记、保持、再认、回忆。

24.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及其所揭示的遗忘规律表明学习后的不同时间里的保持量是不同的,即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比较快、比较多,以后保持量渐趋稳定地下降,到达某一时间点后几乎不再遗忘,表明了遗忘变量与时间变量之间的关系。

规律:先快后慢,渐趋平稳。

25. 记忆子系统各自的特点感觉记忆系统:①编码方式为直接编码(进入感觉记忆中的信息完全依据它所具有的物理特征进行编码,并以感知的顺序被登记,具有鲜明的形象性)②图像记忆保持1秒左右,声像记忆不超过4秒(进入感觉记忆的信息保持时间很短暂。

)③感觉记忆的记忆容量由感受器的解剖生理特点决定短时记忆系统:①编码方式为听觉编码②信息的保持时间在无复述的情况下一般只有5~20秒,不超过一分钟.③短时记忆的容量(记忆广度)有限,记忆容量为7+-2个组块。

长时记忆系统:①编码方式为语义编码②保持一分钟以上,时间长久③容量无限26. 表象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是从感知到思维的过渡阶段,是认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27. 想象与客观现实的关系想象材料来自客观现实、想象的原因来自客观现实。

28. 想象的种类不随意想象(无意想象)随意想象(有意想象)29. 思维的基本特征间接性、概括性30. 影响概念形成的因素①学生过去的经验②学生的认知能力③有关特征与无关特征④变式⑤下定义⑥概念体系31. 发散思维及其特征发散思维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

特征:独创性、灵活性、流畅性。

32. 言语的功能①交际功能②思维功能③调节功能④创造功能33. 言语的种类及其特点种类:①对话言语②独白言语③书面言语④对话言语特点:①目的性②开放性③规则性④离散性⑤社会性和个体性34. 言语的中枢机制①布洛卡区②威尔尼克区③角回④言语信息处理的神经模型⑤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与言语活动35.表情的种类: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36.情绪情感的分类①基本情绪:快乐、愤怒、恐惧、悲哀②与接近实物有关的情绪情感:惊奇和兴趣、厌恶③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情绪和情感:害羞、骄傲与自罪④与他人有关的情感体验:爱、恨37.情绪的状态:心境激情应激38.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①意志行动是有目的的行动②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③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39.动机冲突的形式①接近—接近型冲突(双趋冲突)②回避—回避型冲突(双避冲突)③接近—回避型冲突(趋—避冲突)④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多重趋—避冲突)40.试述个性的基本特性①个性的整体性②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塑性③个性的独特性④个性的社会性和生物性41.马斯洛需要层次性:基本需要、心理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42.需要与动机的关系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需要,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