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机械制造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制造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制造基础(Ⅱ)》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中文名称:机械制造基础(Ⅱ)英文名称:Fundament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Ⅱ)开课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课程编码:4604266025属性:理论学分: 2.5 总学时:40 实验学时: 4 上机学时:适用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先修课程:课程号课程名4504021040 3212211020 机械设计基础(Ⅰ) 机械制造实训(Ⅱ-1)3212212020 机械制造实训(Ⅱ-2)大纲执笔: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教研室邱亚玲大纲审批:机电院学术委员会教学院长:祝效华制定(修订)时间:2014年3月二、目的与任务及能力培养《机械制造基础(Ⅱ)》是过程装备与控制专业的一门主要技术基础课。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机械零件的切削加工的基本知识;主要的切削加工方法及工艺特点;主要的机械加工装备;机械加工艺规程设计的基本知识;零部件结构工艺性;零件几何精度的公差标准、精度设计方法;特种加工、精密加工及先进制造技术等。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机械制造最基本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

本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机械制造技术应用及创新能力,为学习其它有关专业课程及以后从事过程装备设计与制造方面的技术工作奠定必要的技术基础。

三、基本要求要求通过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金属切削加工的基本知识;能正确选择加工方法、机床、刀具、夹具及加工参数;掌握零部件机械加工及装配的结构工艺性;掌握零件尺寸公差、几何公差和表面粗糙度国家标准及零部件精度设计方法;具备制订机械加工艺规程及工艺装备设计的基本能力;掌握特种加工和精密加工技术的原理和应用;了解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概况。

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引进与课程有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本课程可采用案例(项目)教学法,以某一典型产品的设计、制造为主线通过课堂讨论或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一)理论教学(36学时)第一章金属切削加工基本知识(6学时)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学习金属切削加工的基本知识,要求掌握切削加工的概念;掌握零件表面成形方法及表面成形运动;熟练掌握机床的切削运动与切削用量;掌握刀具几何角度的定义;了解刀具几何参数的选择原则及方法;掌握常用刀具材料性能及选择;了解切削用量的选择原则及方法;掌握工件材料切削加工性的概念、衡量指标、影响因素及改善途径等。

教学方式及手段: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多媒体、动画、模型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

第一节切削加工概述(1.5学时)1.1切削加工的概念1.2零件表面的形成1.3机床的切削运动与切削用量重点:零件表面成形方法及成形运动,机床的切削运动与切削用量。

难点:机床的切削运动与切削用量。

第二节刀具几何参数(1.5学时)2.1刀具切削部分的组成2.2确定刀具角度的参考系(正交平面参考系)2.3刀具的标注角度2.4刀具的工作角度重点:刀具正交平面参考系中的标注角度。

难点:车刀几何参数的定义及刀具标注参考系及标注角度。

第三节金属切削刀具的选择(1学时)3.1刀具材料的性能及选择3.2刀具几何参数的选择重点:刀具几何参数的选择,常用刀具材料的特点及应用。

难点:刀具几何参数的选择。

第四节切削用量的选择(1学时)4.1切削用量的选择原则4.2切削用量的选择方法4.3提高切削用量的途径重点:切削用量的选择原则和方法。

难点:切削用量的选择方法。

第五节工件材料的切削加工性(1学时)5.1材料切削加工性的概念及衡量指标5.2影响材料切削加工性的主要因素5.3改善材料切削加工性的途径重点:材料切削加工性的概念及衡量指标;改善材料切削加工性的途径。

难点:影响材料切削加工性的主要因素。

第二章金属切削机床基本知识(2学时)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学习金属切削机床的基本知识。

要求掌握金属切削机床的分类与编号方法;掌握机床运动分析及机床运动调整计算的方法。

教学方式及手段: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动画、图片等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

第一节金属切削机床的分类与编号(0.5学时)1.1金属切削机床的分类1.2金属切削机床型号编制重点:金属切削机床的分类及型号编制方法。

难点:金属切削机床型号编制方法。

第二节机床运动分析及调整(1.5学时)2.1机床的传动联系及传动链2.2机床传动原理图2.3机床运动的调整重点:机床运动参数及其调整计算。

难点:传动原理图;机床传动链的特点;机床运动的调整。

第三章金属切削加工方法及机床(8学时)目的与要求:本章要求掌握车削加工、铣削加工、钻镗加工、磨削加工及齿轮加工等传统加工方法的基本原理、加工工艺特点及应用范围;掌握各种加工方法使用的刀具特点及用途;了解相关机床(车床、铣床、钻床、镗床、磨床、齿轮加工机床等)的类型、运动及结构特点;了解光整加工和超精加工方法及原理。

通过学习能初步掌握传统加工方法的工艺特点及用途。

教学方式及手段:采用启发式、课堂讨论或分组讨论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视频、动画、图片、模型等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

本章部分内容亦可安排现场教学或课外自学。

第一节车削加工(2学时)1.1车削加工的运动和用途1.2车削加工的刀具1.3车床的类型及结构特点(以CA6140为主讲解,简单介绍其它类型车床及工艺范围)重点:车削加工的用途和运动。

难点:车床的类型及结构特点。

第二节铣削加工(1.5学时)2.1 铣削加工原理、铣削方式及铣床的运动2.2 铣床的类型、用途及工艺特点2.3 铣削加工刀具重点:铣削加工的工艺特点及应用。

难点:铣削参数及铣削方式。

第三节钻、镗加工(1.5学时)3.1钻削加工用途、运动及刀具3.2钻床的类型及工艺特点3.3镗削加工用途、运动及刀具3.4镗床的类型及工艺特点重点:钻、镗加工的工艺特点及应用。

难点:钻、镗加工的机床及刀具。

第四节磨削加工及光整加工(1.5学时)4.1磨削加工(主要包括砂轮特性及选择、磨削加工机床的特点及工艺范围)4.2光整加工4.3超精加工重点:磨削加工的特点及用途、光整加工及超精加工原理及作用。

难点:光整加工及超精加工原理。

第五节齿轮齿形加工(1.5学时)5.1齿轮齿形加工概述(齿形加工原理、方法、齿轮加工刀具的特点)5.2滚齿加工的特点及用途(以Y3150E滚齿机为例讲解)5.3插齿加工的特点及用途5.4齿面精加工(剃齿、珩齿、磨齿加工原理及特点)重点:齿形加工原理及方法;滚齿、插齿加工的特点及用途。

难点:齿形加工原理。

第四章机械零件精度设计(10学时)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学习《极限与配合》系列国家标准、《几何公差》国家标准、《表面结构(表面粗糙度)》国家标准、常用典型零件(滚动轴承、普通螺纹、圆柱齿轮)公差与配合国家标准的主要内容及应用。

重点掌握公差与配合标准的基本术语;掌握相关国家标准的组成规律、特点及基本内容;基本掌握公差与配合的选用原则及方法。

通过学习,学生应具备零件精度设计(尺寸精度、几何精度、表面粗糙度选择、典型零件的公差与配合选择)的基本能力。

教学方式及手段:本章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结合课程设计如减速器设计中的齿轮、轴承的设计过程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

第一节尺寸精度设计(4学时)1.1极限与配合的基本术语1.2标准公差系列与基本偏差系列1.3公差带与配合的选择(尺寸精度设计)重点:极限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国家标准的主要内容;尺寸精度设计方法。

难点:公差带与配合的选择原则和方法。

第二节几何公差概述(3学时)2.1几何公差概述(几何公差研究的对象、内容、公差项目及其标注)2.2几何公差带(几何公差带的概念及特点)2.3几何精度设计(几何公差的选用)重点:几何公差项目及其标注;几何精度设计。

难点:几何公差带的概念及特点;几何公差项目的标注;公差项目与基准的选择。

第三节表面结构(表面粗糙度)(1学时)3.1表面粗糙度的基本术语及评定参数3.2表面粗糙度参数的选用及标注重点:表面粗糙度幅度参数的含义.难点:表面粗糙度幅度参数的选用及标注。

第四节典型零件的公差与配合(2学时)4.1 滚动轴承的公差与配合(滚动轴承配合的特点、滚动轴承的配合及其选用)4.2 普通螺纹的公差与配合4.3 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设计(圆柱齿轮传动的使用要求、圆柱齿轮精度标准的主要内容及评定参数、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设计方法)重点:滚动轴承与轴颈及外壳的配合选用、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评定参数及精度设计方法。

难点:滚动轴承配合的选择,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设计方法。

第五章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6学时)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学习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内容及编制方法;学习工件安装与机床夹具的基本知识。

要求掌握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基本概念、内容及设计步骤;掌握零部件加工、装配的结构工艺性;掌握定位基准及选择原则;了解拟定工艺路线、确定工序内容的方法。

掌握工件安装的概念及安装方式;了解典型机床夹具的结构特点。

教学方式及手段:本章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以某一典型零件(轴类零件、箱体类零件、盘类零件等)的工艺规程设计过程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基本掌握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及工件安装、定位与夹紧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基本概念(1学时)1.1生产过程与工艺过程1.2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组成1.3生产类型与机械加工工艺规程1.4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设计原则、步骤和内容重点: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组成;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设计原则、步骤和内容。

难点: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组成。

第二节零部件的结构工艺性(1学时)2.1零部件结构工艺性的概念2.2零部件加工、装配的结构工艺性第三节定位基准及选择(1学时)3.1基准及其分类3.2定位基准的选择重点:基准的分类;定位基准的概念及选择。

难点:定位基准的选择原则。

第四节工艺路线及工序内容的确定(1学时)4.1加工方法的选择4.2加工阶段的划分4.3工序顺序的安排4.4工序内容的初步确定重点:工艺路线的拟定;工序顺序的安排。

难点:工序内容的确定。

第五节工件的安装(1学时)5.1工件安装、定位与夹紧的概念(定位原则、方式及定位元件)5.2工件的定位原则5.3工件定位方式及定位元件重点:六点定位原则,定位方式及定位元件。

难点:工件的定位。

第六节典型机床夹具介绍(1学时)6.1 夹具的基本组成6.2 几种典型夹具的主要特点重点:夹具的基本组成;几种典型夹具的主要特点。

难点:几种典型夹具的结构特点。

第六章特种加工技术(2学时)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学习特种加工技术原理、工艺特点及应用范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