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经典原文1 《论语》十则

[高中语文]经典原文1 《论语》十则

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今人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而老子同样是一位智者,被誉为“中国哲学之父”,其辩证法体现出的清醒、冷静、理智的处世态度,更是一种中国式智慧。

以孔子和老子为代表的儒家和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千百年来儒道互补,相克相融,不仅涵养了世代中国人的灵魂,而且在世界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行文富于变化,娓娓动人,而且教给了后人为人处世的道理。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他诸子所共仰,是道家思想的主要来源,被奉为道教的根本经典。

《论语》与《易经》《黄帝四经》《老子》《庄子》,共为中华民族的几部源头性经籍,它们不仅是道德和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古代圣哲修身明德、体道悟道、天人合一后的智慧结晶。

1.了解儒、道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理解所选课文的主要思想,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经典原文1《论语》十则◎走近先贤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1.生平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向老子请教。

由于身处乱世,他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政治上不得意,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

2.主要成就(1)教育: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河,弟子多达三千人,贤弟子七十二人。

(2)著作:相传他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春秋》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3.地位影响自汉代以后,封建统治者一直把孔子尊为圣人。

孔子大半生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现在,他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背景呈现孔子所处的社会,是动荡的社会;所处的时代,是变革的时代。

春秋时期,周王室日益衰微,各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连年不断,给劳动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但在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融合,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此时为了变革社会现实,挽救统治者灭亡的命运,孔子建立了宽宏博大的思想体系,其核心就是“仁”(爱人),而“仁”的核心就是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

孔子从“仁”的主张出发,政治上要求实行德政,重视教化;经济上惠民,使民“足食”。

为了把德政变为现实,孔子信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自我实现的四部曲,突出道德修养和政治的有机结合。

在孔子看来,言行中的道德是最尖锐、最重要的问题。

因此,在整部《论语》中,几乎每一篇都有关于修养身心、提高自身道德水平的论述。

◎国学链接[文学常识]语录体经典——《论语》《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的儒家学派经典著作。

《论语》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论语”的“论”是编撰之意,“语”是言论、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就是“编撰(先师孔子的)语言”。

《论语》中颇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

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等,流传后世,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格言。

[文化常识]古代君子标准《礼记》曰:“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君子不尽人之欢,不竭人之忠,以全交也。

”用白话文说是:见闻广博,记忆强健,并且很谦让;敦厚善良,身体力行并且不懈怠,称得上是君子。

作为君子,不去要求别人无尽的喜欢,不去要求别人竭力的爱戴,从而保持永久的交情。

一、通假字1.可谓好学也已.通“矣”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同“智”,聪明、明智 二、一词多义1.从⎩⎪⎨⎪⎧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动词,顺从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动词,从事(秦穆公)公从.之 动词,听从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名词,通“纵”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动词,跟随客从.外来,与坐谈 介词,自2.敝⎩⎪⎨⎪⎧敝.之而无憾 动词,破,坏侯生摄敝.衣冠 形容词,旧的因人之力而敝.之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损害 3.安⎩⎪⎨⎪⎧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形容词,舒适,安逸风雨不动安.如山 形容词,安稳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形容词,安定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动词,养,养生见王夫人来了,方安.设桌椅 动词,安置,安放沛公安.在 疑问代词,哪里4.就⎩⎪⎨⎪⎧就.有道而正焉 动词,靠近然嬴欲就.公子之名 动词,成就连辟公府不就. 动词,就职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副词,趋近,趋向5.志⎩⎪⎨⎪⎧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动词,立志,有志于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名词,记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名词,志向寻向所志.,遂迷 名词,所做的标志6.伐⎩⎪⎨⎪⎧愿无伐.善,无施劳 动词,夸耀、炫耀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动词,砍伐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动词,讨伐,攻打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名词,功业,功劳7.归⎩⎪⎨⎪⎧天下归.仁焉 动词,称许、赞许后五年,吾妻来归.动词,女子出嫁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动词,使……返回,回去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动词,带回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 动词,归附,归属 8.焉⎩⎪⎨⎪⎧就有道而正焉.助词,表陈述语气谨食之,时而献焉.代词,相当于“之”且焉.置土石 兼词,于何,在哪里则牛羊何择焉. 助词,表疑问语气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助词,用于句中表语气舒缓、停顿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助词,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青麻头伏焉.兼词,“于此、于之”,意思是“在这里、在那里” 三、词类活用1.饭.疏食、饮水 名词作动词,吃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安逸,使……信任,使……怀念3.就有道而正.焉 形容词作动词,修正(自己的道德行为) 4.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5.不义而富.且贵.形容词作动词,得到富贵 6.戒之在得. 动词作名词,泛指对财货、名誉、地位、美色等的贪欲 7.请事.斯语矣 名词作动词,施行 四、古今异义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古义:一旦,表示假设。

今义:一天。

2.及其..壮也,血气方刚 古义:等到他。

今义:连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后者和前者有从属关系。

五、文言句式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判断句)译文: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2.敏于事而慎于言。

(状语后置句)译文: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小心谨慎。

六、名句默写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6.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节选的《论语十则》,通过孔子与弟子的谈话,对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思想品德修养、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礼”)等问题做了形象而生动的说明。

在学习方面强调知识的继承创新和复习的必要性,在学习态度方面讲到要虚心、要惜时,在个人修养方面突出坚毅精神和换位思考的必要性。

节选篇目主要内容“学而”篇阐述好学的态度、表现与要求“为政”篇阐述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人生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境界“公冶长”篇以言“志”为题,讨论怎样做人和如何处理人际关系“雍也”篇强调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同时用山水类比来阐发“知”与“仁”“述而”篇阐述孔子对人生的追求以及君子、小人胸襟品格的不同“颜渊”篇解释什么是“仁”“季氏”篇从人生的三个阶段,强调要规范自己的言行,加强个人的修养一、阅读文中语段,完成1~2题。

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原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从颜渊的志向中,可以看出颜渊具有哪些美德?[明确]颜渊乐意发挥自己的才干,为大众服务,却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张扬自己的功劳,从中可以看出他具有肯奉献而又谦虚的美德。

2.本章叙述孔子及其弟子各述其志,志向各有不同,境界也有高下。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孔子之志的理解。

[明确]孔子的志向是让老者得以安养,让朋友以诚相待,让少者得到关爱。

较于子路、颜渊之志,子路重朋友之义,颜渊重自我修养,孔子则流露出造福他人、各得其所的仁者之怀,境界最高。

其高尚的人格与宽宏怀抱,足以作为我们的楷模,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要注意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可以信任的朋友,可以让人放心的子弟。

二、阅读文中语段,完成3~4题。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3.结合材料,简要说明“克己复礼”的含义。

[明确]克制自己,使言行都回复到周礼上。

4.结合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孔子提出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理解。

[明确]孔子在这句话中强调了一个人的行为要符合礼。

不同的时代对礼有不同的要求,孔子所强调的礼有一些已经不适合现代生活了。

但是对于那些符合现代道德秩序的礼,却是我们应该遵守的。

1.本文的前几则,是孔子关于学习的看法。

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关于学习有哪些主张?[明确](1)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要苛求生活条件的好坏,即“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2)学习要谨慎,要深入思考后再提出自己的见解,即“敏于事而慎于言”。

(3)要善于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从而改正自己的缺点,修正自己的道德行为,即“就有道而正焉”。

(4)在学习的问题上要有谦虚求实的品格,“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有恒定的志向,要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体味其中的快乐。

2.请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他为什么主张“慎于言”?[明确]孔子主张“慎于言”,即少说话,说的时候要慎重。

其原因是:(1)孔子很重视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即“言忠信”“言思忠”,这样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而如果爱说话,就难免言过其实,言行不一致,于道德就有愧了。

(2)孔子认为说话要择取恰当的时机,这样才不会引起人们的反感,才能发挥作用。

(3)孔子认为德是内,言是外,内在充实自然能发之于外,外在却不一定对内在有所裨益,更反对花言巧语,他认为“巧言令色,鲜矣仁”。

3.试分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的三种境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