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教学的四个要点

文言文教学的四个要点

文言文教学的四个要点灵台一中于贵红由于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所限,在学习文言文时,往往有这样两种对文言文学习不利的情况:一是没兴趣,认为学了没用;二是没信心,认为太难不好学。

因此,教师要抓住高中生的学习习惯,发挥指导作用,引导学生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学好文言文。

第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对文学史的介绍,概述各朝代的名家名篇和最有特色的文言文范文。

如先秦诸子、“唐宋八大家”、“桐城派”、司马相如的大赋、王勃的骈体文、归有光的小品文,让学生初步懂得祖国丰厚和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教材中蕴涵的思想文化内涵。

如孔孟的“仁爱”思想,战国策士的游说智谋,司马迁“成一家之言”的气魄等,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中所包含的古人智慧和精神财富。

另外,教师要挖掘课文中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把与课文相关的故事、传说、成语等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鸿门宴》中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齐桓晋文之事章》中的“缘木求鱼”,《秋水》中的“贻笑大方”等,再结合课文恰当地引申一点古代文化知识,如结合《归去来兮词》,体会隐士文化;读《庄暴见孟子》了解古代音乐文化等,让学生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可以根据文章特点,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再现文中意境,如《愚溪诗序》中的“愚溪八景”图,《阿房宫赋》中的阿房宫外观图,从而吸引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第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以教师串讲为主,其实文言文教学应该多样化,让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出来,所以培养学生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关键。

对浅显一点的文章,可以让学生利用文下注解自己研习,讲解和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就好;对难把握一点的文章,可以布置在预习的基础上,将学生拿不准的一些生僻词和问题提出来,或让其他同学讲解,相互学习,或是教师进行全面讲解。

第三,帮助学生找到学习规律。

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这是有规律可循的。

如文言实词有一词多义的现象,但掌握了一个词的本义,就能结合具体语境推测其引申义。

再如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等,都有一些特定的标志词,掌握了这些标志词,就能看出一个句子的句式特点。

在教学一篇课文时,要引导学生对这些文言知识进行归类,还可以将不同篇目的同类问题集中起来,从中归纳规律。

第四,加强诵读指导,培养文言语感。

学习文言文,除掌握一般的文言知识外,应多读多背,通过诵读,去品,去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诵读的重要性。

关键是教师指导学生诵读要得法,而且要经常坚持。

要引导学生注意诵读的重音、节奏、停顿,做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要把范读、听读、自读相结合,把示范背、师生同背、学生盯背、检查背相结合,让文言文教学的课堂充满琅琅书声。

文言文词汇学习四法吴银花文言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文言文词义生僻抽象,给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比较多。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依据文言文词汇的特点,采取了多样性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的实施对学生古汉语词汇的学习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一是抓住表意文字的特征学习文言文词汇。

汉字始终保持着表意文字形象性的特征,好些词的本义都与初始形体有关联。

在教学中要尽量避免抽象、空洞的概念说教,教师要结合古汉字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特点来教学。

如讲《论语十则》中的“行”字时,就要讲明该字古为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像十字路口,本义是“道路”,因人要在道路上走,故词义逐渐转移,后来把在路上行走的动作也叫做“行”,便有了现在“走”的意思了;在讲《曹刿论战》中的“伐”字时,要联系该字的构成及偏旁部首推断其本义,进而弄清引申义。

像这样讲解,学生才能感觉到头绪清、印象深、记得牢。

二是分步讲授、整体掌握文言文词义。

文言词的义项多,让学生一时学会显然有困难。

教师不但要防止“满堂灌”的教法,而且要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对其多种义项不求学生一次学会,经常结合课文先学本义、常见义,再随教程推进逐步讲授其他义项。

如讲“驱”字时,先结合《狼》、《卖炭翁》等课讲其“驱赶、前行”的义项,而“奔走(效劳)、差遣”等义项,在《出师表》等课中再讲,最后又整体归纳、复习强化,收到了由简入繁、化难为易的学习效果。

三是要把“同中有异”的多义词作为词语讲习的重点。

文言词语中,古今词义基本未变或意义完全不同的词语较容易掌握,而意义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不同之处、又有相同之点的词语,很容易被学生忽略,学生往往以为读懂了,结果是用今义理解了古义,这类词语是教师要给学生重点讲解的方面。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等一些“同中有异”的多义词,先提示学生悉心体味这些词古今表意的细微区别,然后准确掌握其意义,从而使学生多义词辨析的能力得到提高。

四是强化学生对文言文词汇认知、适应的意识。

古汉语中人称代词、疑问代词以及比较特殊的无定代词“或”和“莫”、以及辅助性代词“者”和“所”词类繁多,这些词虽易理解,但不易记熟。

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创造学习、认知的氛围,在教人称代词时,有意地安排一些对话和提问,让学生权且把自己当作“余”或“朕”,指代他人为“汝”、“尔”、“乃”;与学生对话、提问时故意用“孰”、“胡”、“安”等,虽诙谐幽默、甚至闹出笑料来,但也形象地加深了学生对这些词汇的印象,也不失为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农村初中古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江山市上余镇初中祝土洪摘要:古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语文水平和素质的重要尺度,在新课改如火如荼的今天,农村初中由于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原因,古文教学水平比城镇中学偏低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教师怕教古文,学生怕读古文,古文教学低效,无疑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和教育的改革,这一现象一直困挠着广大农村语文教师。

如何改变这一现象以提高农村初中古文教学的质量,本文首先阐述了农村中学生古文总体水平欠佳现状,联系自身实际教学经验,之后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古文学习理解或翻译的几中有效方法,以提高中学生的古文学习水平。

关键词:古文、理解或翻译一、实践:古文的解读(即理解或翻译),是文言文教学的难点之一。

几年来的中考经过同行分析认为“文言文阅读”,失分的主要原因是对常用实词意义的理解与现代汉语混淆,还有就是对文意的把握欠全面。

农村初中学生失分尤为严重。

又如我在教学《口技》一课翻译“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一句时,一位学生说:“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斜眼旁视,微露笑容……”(原原本本地援引的《参考书》上的说法),话还没说完就有学生问:“这些宾客在做广播体操啊?”这一问,反把我和许多同学给问住了。

是啊,宾客们惊讶的动作根本不可能如此一致,怎样理解呢?稍思片刻后,我反问道:“宾客们有一致的地方吗?”同学们马上回答道:“以为妙绝。

”“对啊,宾客们有一致的地方,也有不一致的地方,我们怎样理解这句呢?”同学们纷纷发言,认为这句应理解为:“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认为好极了,有的伸长脖子,有的斜眼旁视,有的微露笑容,有的暗暗赞叹。

”这件事,使我和学生们都深深地懂得:解读古诗文的词句,除了借助于有关工具书、参考书(参考书仅能提供参考)外,还必须联系作品内容,联系社会实际,联系自身经验,仔细推敲,才能真正走进文本,真正理解其内容。

下面就谈谈古文学习的几种方法:(一)、读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要求是: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学习文言文,强调多读、熟读,要求学生做到:1、准读。

也就是要读准字音。

读准字音是理解词语的基础。

首先,在教学新课之前,一定要让学生先认真地预习,查字典解决课文中生僻的字。

其次,不能使之读破句。

所谓读破句,就是该停顿的地方不停顿,不该停顿的地方却停了。

停顿不当,就不能正确地理解文章。

如“其一犬坐于前”,若误读为“其一犬/坐于前”,那么坐在前面的就不是一只狼,而是一只狗了。

2、变读。

文言文中有通假现象。

通假字应读通假字的音,如“入则无当家拂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拂”通“弼”,读音应为“bì”而不是“fú”。

此外,文言文中有词类活用现象,如名词语用为动词,读音要发生变化,如“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中的“食”,是“喂养”的意思,所以读音应为“sì”而不是“shì”。

这种现象在教学时应特别注意。

3、原读。

让学生知道由于历史、习惯等原因,文言文中有些地名、人名、官名等在读音上要保留它原始的读音。

如“吴广者,阳夏人也”(《陈涉世家》)中的“夏”读“jiǎ”而不读“xià”;《童区寄传》中“区”应读“ōu”而不读“qū”;“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木兰诗》)中的“可汗”应读“kè h á”而不是“ké hà”。

(二)、译学习文言文,翻译至关重要。

传统的文言文翻译主要是直泽,要求翻译文言文时要正确,就是要如实表达本意,不曲解,不缺漏,不滥增,依据原文的词语、句子,逐一翻译,还要求保持原句的名式和语气等。

如“又安.(哪里)敢毒.(怨恨)耶?”(《捕蛇都说》)(用现代汉语的意义替换),文言文中的地名、人名、官名、年号、朝代以及文言文中现在仍然常用的词语,都可照原文抄录。

如庆历四年...。

(《岳阳楼记》)(加点的词语保留不译)。

....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在翻译时,某些词句直译以后语意仍不明朗,甚至十分拗口,那就要用意译,如“居庙堂之高……”(《岳阳楼记》)直译为“处在宗庙,殿堂的高处”,含义仍嫌不明确,可采用“在朝廷做官”这种意译,就使人容易理解了;有些是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木兰诗》)如果翻译为“推开我东边房子的门,坐在我西边房里的床上”,那就使人费解了;有些要结合语境来理解,如“起坐而喧哗者。

”(《醉翁亭记》)“起坐”不是“有的起来,有的坐下”而是“从座位上起来”。

意译灵活性大,翻译时可在理解原文实际含义后,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使较深的词句译得通俗明了。

翻译具体方法可归纳为六个字: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

“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