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方法及经验交流
读课分享——郭初阳《愚公移山》
(开讲前思考)——四个“怎么样”整 体感知文本。 第一,山是怎么样的?第二,愚公是怎 么样的?第三,“移山”,“移”的过程 是怎么样的?第四,最后的结局又是怎么 样的?
读课分享——郭初阳《愚公移山》
(课中讨论分析)——探讨愚公行为 这里他有着双重的要求:第一,血缘的 不断。第二,思想的不变。 只有符合这两个前提,这个工作才可能 继续下去,愚公的观点才得以成立。
文本解读之“还原法” 1. 感觉的还原。 2. 情感逻辑还原为理性逻辑。 3. 道德价值、科学价值还原到审美价值。 4. 历史的还原,把作品放到产生的年代加 以考察,并给以历史的评价。
——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
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我们通过还原, 可以天衣无缝的经典作品面前——找出其 中的矛盾,进入分析的层次。获得对作品 分析理解的操作性,并沿着文字鉴赏的正 确轨道去体悟作品的真实情感和艺术价值。
林》 (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语 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 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 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东坡志林》
1.炼字炼句之处
(1)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轼《水龙吟》原版) (2)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轼《水龙吟》叶嘉莹版)
哪里有一个停顿,哪里增加一个姿态,这都与词的 美感有很密切的关系。 ——叶嘉莹
(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东坡志
课堂讲座: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
(2)文言文翻译原则二:达——通顺、合理
特殊文言句式——判断句,在翻译时,上下句间能加上 判断动词“是”,外观含有“者”或“也”的句子。 (《醉翁亭记》)
课堂讲座: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
(3)文言文翻译原则三:雅——美好、典雅 示例: 野芳发而幽香:(琅琊山间)野花开放散发出浓郁的芳香。
《列子》编注者的期望 期望通过愚公的故事赞美“忘怀 事功,不期得失,不求一朝之美的无 心境界”。
(二)关注文章的“细处”
“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 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 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 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北 宋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末清初张 岱的《湖心亭看雪》。 ——(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
(引入文化视角)
中国人都这么聪明,为什么会对这样一 个疯狂的,一个愚老人,这样津津乐道呢? 会千年传诵呢?
读课分享——郭初阳《愚公移山》
(小结)
愚公有自己的勇气,胆敢去挑战这座山。 好人有好报。 “孝字当先”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要团结。 中国是“老人崇拜”的。
郭老师的教学思路: 1.整体感知文本:写了什么故事 2.教学核心点:评价愚公(在课文里、 在名家言论中、在外国人眼中、在中 国文化观念里。)
文言文教学方法与经验交流
河南师大附中 李霞
是不是很多时候,我们仅仅为了完成明天的两堂课而搜 罗许多参考资料,为丰富课堂而丰富自己? 是不是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为了应对讲课比赛才考虑把 古文教得生动一些? 是不是很多时候,我们就是把古文“串译”完就算教完?
巧思文本,让古文课堂生动起来
《列子》人物评价 ——愚公名为“愚”,实则是“俗谓之愚者未必 非智也”,用他那种违背常理貌似愚蠢的方式获 得了至道,他那种超乎寻常的恒心与专注,正符 合了忘智凝神、寂然玄照的体道方式的要求; ——智叟名为“智”,却是“俗谓之智者,未必 非愚也”,他的“聪明”恰恰是求道的大碍,即 以已有的理性经验看待世界,没有认识到历史发 展的无限性或世界的无限性,他的日常之知与至 道之知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
3.理解讽谏,感受“士骨” (1)邹忌为什么要“讽”? (2)邹忌怎样“讽”?
战国时代的“士”,大都能“以天下为己任”, 忧于时、忧于世、忧于君、忧于民。他们考虑着如何 使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 ——尹明耀先生《士与中国传统文化》
4.品读纳谏,感受君范
精彩一问:“刺”“谏”“谤讥”中,最让 不容易让人接受的是哪个字? 再次追问:齐王却对“面刺”之人封“上 赏”,可见他是一个怎样的君王?
——孙绍振
3.虚词表情达意的作用
——给《小石潭记》加上“也”字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也。日光
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也;俶尔远逝,往
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也。
(三)关注文章的“深处”
读课分享·著名课例比较
《邹忌讽齐王纳谏》(余映潮版) 1. 开课 (1)说说标题的意思 (2)“策”字的意思。
——去掉《醉翁亭记》的“者”“也”二字
环滁皆山。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 然而深秀,琅琊。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 泻出于两峰之间,酿泉。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 于泉上,醉翁亭。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名之 者谁?太守自谓。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 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
教法分享 四种倒装句式——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主语后 置句、定语后置句
第一,先教句子成分及其成分间关系: 主干成分——主谓宾;修饰成分——定状补。 (定)主(状)谓(定)宾(补) 第二,再以文言原句为例,讲四种倒装句式。 示例:特殊的宾语前置句 何陋之有—— 什么简陋(不译)有 (这里)有什么简陋的呢? 唯命是从—— 只命令(不译)听从 (我)只听从(您的)命令。 归纳:“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助词,提宾的作用,不译。
我们语文老师其中一个使命应该是,不要让孩子们 因为背记难,而不愿意走进文言文的世界。缺乏了经典 的文言文的浸润,他的人生应该是贫乏的。那么多“言 志载道”的好文,本身就是最好的思想教育,如果他愿 意进入文本去思去想去比照自己,我们的学校德育教育 将会多么省力! ——我的教学心语
课堂讲座: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
1.文言文翻译原则一:信——准确、恰当
示例: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邹忌的身高八尺还有富余,( )形体容貌光彩美丽。
文言实词—— 原词保留法:人名地名专有名词直接保留。 组词翻译法:将单音节字组成恰当的双音节词。 巧借注释法:选择符合原句句意的解释。如文中指的内容。
课堂讲座: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
(2)文言文翻译原则二:达——通顺、合理
读课分享——郭初阳《愚公移山》
(插入名家言论)——张远山的言论。 “愚公虽然说出了可圈可点的豪言壮语, 但最后还是没有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壮举。”
假如这个结尾变一变。“后三年,愚公死, 子孙承其志,世代挖山。时至今日,尚未休 矣……”
读课分享——郭初阳《愚公移山》
(重新评价愚公) 假如结尾是刚才同学念的这样,那么你 又如何来重新评价愚公?
读课分享——郭初阳《愚公移山》
(外国人评价愚公) ——两个年轻的外教,英国人和加拿大人。 在西方,至少如果是我的父亲开始了这 项工作,他不会指望我去完成,他会自己完 成它。 如果这个故事发生在英国,故事里会出 现更多的女性,可能会有一个女主角,而不 像这里,主角都是男性。
读课分享——郭初阳《愚公移山》
特殊实词——常用词类活用归纳法:名词作状语、名词动 词之间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课堂讲座: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
(2)文言文翻译原则二:达——通顺、合理 示例3: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您美丽非常,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状语后置句,“甚”副词做状语,修饰形容词 “美”。
5.悟读讽谏,畅谈收获
——《语文教学通讯》2012.7—8B
巧用文本,让古文课堂生动起来
(一)关注“出处”——尊重原意(作者) (二)关注“细处”——细思亮点(文学) (三)关注“深处”——深挖意图(文化)
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
生时代对之就十分厌恶。从那时起我就立志,有朝一日,
示例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邹忌的身高八尺还有富余,(并且)形体容貌光彩美丽。
文言虚词——上下句结合法:也”等。
课堂讲座: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
(2)文言文翻译原则二:达——通顺、合理
示例2: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在早上穿上衣服,带上帽子,看镜子,问他的妻子说:“我与 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
(一)关注文章的“出处”
文章寓意(教参版)——它借愚公形象 的塑造,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 移山填海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毅力,说 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 困难,坚持斗争,定能获得事业上的 成功。反映了生产力不发达时代,老 百姓幻想有超人力量帮助人们移山填 海征服大自然的愿望。
现在学术界一般认为,《愚公移山》选自 《列子》,这本书是假托列子之名阐释有 关道家的哲学思想,主要继承《道德经》 中关于“恒道”的思想,从物质本体、宇 宙生成和物种转化的角度阐明了“道”的 属性,构成独特的自然天道观。“愚公移 山”的主题思想即“恒道”。
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
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望不知的东西来。
——孙绍振《名作细读》
二、我的古文教学实践
(一)教“文言”——科学地教词性和句式 (二)教“文学”——生动地教语言和章法 (二)教“文化”——深刻地教思想和情怀
(一)教“文言” ——科学地教词性和句式
以“对译法”为抓手,变串讲为巧讲
《邹忌讽齐王纳谏》(景书芳版) 1. 设问导入,引出人物。 齐国为什么强盛:贤臣明君 2.解读“讽”义,感知内容 解释“讽”——解释一组相近词 (刺、谏、谤、讥)——试用四字替换 题目中的“讽”字
2.四个课堂活动
学习活动一:简说故事。 以讲“一鸣惊人”为例,示例学生把课文讲成故 事。 学习活动二:巧编练习。 以“比较辨析”的方法,编拟一组“词义辨析” 题。 学习活动三:深思话题。 你认为文中有哪几个关键字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 展和表现着人物的特点? 学习活动四:课堂讲座。 文章笔法之繁、简、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