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保护行动实施方案(新)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保护行动实施方案(新)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保护行动实施方案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紧缺,确保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

经过11年建设,中线工程于X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

收益范围惠及X、X、X、X4省市近亿人。

确保水质水量安全已成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地方政府的一项重大政治责任。

X县占X省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流域面积的4.3%和入库水量的0.5%,占全部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流域面积的1.8%和入库水量的0.002%,在国家南水北调水源地具有一定影响力,水源保护任务十分必要。

为落实水源区治污防污、水源涵养、生态保护、风险管控、绿色发展各项任务,切实保护饮用水源地有效改善水环境质量,保障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根据《X省X生态环境保护条例》、《X省X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X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X 省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保护行动计划》,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总体思路以总书记视察X时提出的“南水北调已经进京,一旦污染,就会造成严重后果。

一定要从源头上加强治理,深化水质保护”为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以系统化思维统筹区域与流域、经济与生态、供水与护水关系,凝聚共识,提升能力,强化治理,完善监测,绿色发展,推动协作,实现水源保护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确保中线安全稳定供水,促进X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保护目标到X年末,X县境内X、X河水质总体优良,出境断面稳定达到地表水环境Ⅱ类标准;防污治污体系进一步完善,县级以上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实现优化升级,重点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全面建成运行;水源涵养能力显著提升,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天然林保护等继续深入开展;风险管控体系基本形成,尾矿库、垃圾填埋场等固定风险源以及交通运输流动风险源得到有效监管,建成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工作体系;绿色发展取得明显成果,区域协作重点项目和资金有效落实,绿色循环产业不断壮大,水源地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三)水源地保护范围与行动期限X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保护范围总面积99.05平方公里,涉及X街道办、X镇等2个镇办,有2条河流汇入X流域,年均径流量0.09亿立方米,占X流域1.89%。

水源地保护范围(表1)水源地保护行动期限:X年,基准年为X年。

二、主要任务(一)凝聚保水护水共识行动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全面深化宣传工作,做好省、市保水护水政策措施的解读和培训,宣传“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政治和生态意义。

邀请省市县电视台、广播电台、《X日报》、《X日报》等主流媒体开展专题报道,加大保水护水先进人物、突出成就和典型事件的宣传力度,通过组织宣讲团、发放宣传手册、制作多媒体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增强宣传效果。

要积极动员干部群众广泛参与,共同营造全社会保水护水舆论氛围。

增强全民保水护水意识。

加强水源保护教育,把水资源保护知识纳入全县“普法”教育、“三下乡”活动,以及各中小学的课外知识教育范围,并定期在全县各学校开展保水护水主题活动。

依托中小学环境教育、节水教育、水土保持教育等社会实践基地,开展环保社会实践。

支持民间环保组织,开展志愿者行动。

倡导建立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开展单位、社区、家庭等群众性创建活动,评选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树立“护水节水,人人有责”的行为规范,使保水护水的意识入脑入心,成为水源地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构建多层次监督体系。

县人大每年组织开展《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实行)》、《X省X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X省水土保持条例》、《X省X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执法检查。

县政协每年开展水源地保护专项视察调研活动。

充分发挥“12369”环保举报热线、环境微信公众号和网络平台作用,鼓励广大群众检举和揭发污染水资源的违法行为。

发挥县电视台、广播电台、“微X”等媒体作用,公开曝光环境违法案件。

深化“三秦环保世纪行”等公益活动,邀请公众代表、社会组织等全程参与监督重要环保执法行动和重大水污染事件调查。

通过公开听证、网络征集等多种形式,充分听取公众对重大决策和建设项目的意见。

积极支持环境公益诉讼。

对重大污染事件要依法从快从严处理,并将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

(二)加强点源面源污染治理行动实施县级污水处理设施提升改造和重点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

全面提高污水设施处理能力,X年县、镇(办)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5%、85%,出水水质全面提升到一级A排放标准;加强工业水循环利用,工业集聚区铺设再生水利用管网,再生水利用率不低于30%。

加快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和截污工程,完善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重点实施水源地2个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

创新城市垃圾处理和乡镇垃圾转运收集处理方式。

强化污泥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置,县级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90%以上;提升改造县、镇(办)生活垃圾收集、中转运输和处理系统,统筹推进县域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X年底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以上。

创新镇、村垃圾收集处理模式和设施运营模式,在沿河村落推广采用无害化处理技术,提高垃圾收集转运能力和利用效率。

深入推进工业点源污染综合防治。

加强工业集聚区污染治理,完成工业集聚区企业构成、污染治理模式、污染物排放等基础情况调查并动态更新。

所有工业集聚区均应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装置并实现与市县环保部门联网;集聚区内工业废水必须经预处理达到集中处理要求,方可进入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现有工业集聚区X年12月底前按规定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加大对金属矿采选、食品加工等行业的废水深度治理,进一步削减工业点源污染。

因地制宜开展农村污水垃圾处理。

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建立“户分类、村集中、镇中转、县处理”机制。

以镇级行政区为单元,实行农村污水处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优先考虑还田利用,确有处理必要的,建设运行费用低、易管理的处理工艺和设施。

开展农业种植面源治理试点示范。

以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为方向,引导农业清洁生产。

按照省上制定的《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要求,大力推广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项目,降低化肥施用量,推进有机肥使用,支持发展高效缓释肥料,减少农业种植面源污染。

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污染治理。

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采取新、改、扩手段,全面实现雨污分流及粪便资源化利用。

利用鱼类增殖放流等措施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确保水质安全和水生生物多样性,开展各类水库天然渔产力估算,确定水库鱼类负载量和捕捞额度,建设新型生态水产养鱼场,达到水源地保护和渔业发展共赢。

(三)推进水源涵养和生态建设行动全面推广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

深化“以奖促治”政策,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实现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

工程布局上以小流域为单元,按照“源头减量,过程阻控、末端治理”的防治思路,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减少面源污染负荷。

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

与全省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相衔接,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与全国天然林保护“X”规划相衔接,加强X街办、X等镇水源地天然林建设与保护,形成入丹天然生态屏障带。

加X山区生态移民搬迁力度,将居住在县域内X流域的X偏远山区生活贫困、生产落后、不利生态保护的群体纳入易地扶贫搬迁方案并组织实施。

(四)提高水源地风险管控能力行动夯实尾矿库治理责任。

综合治理和妥善解决浆砌石库、“头顶库”和无主库等危害严重的尾矿库,减轻隐患,推进尾矿库生态恢复、土壤修复、环境监管、资源综合利用。

对于无主尾矿库,明确各级政府的主体责任,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大综合治理力度,确保“X”期间全面完成治理任务。

对于有主尾矿库,按照“谁开发,谁治理”的原则。

严格落实开发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属地政府监管责任,及时整改治理隐患,确保尾矿库安全运行。

对服役期满的尾矿库,督促企业自觉履行生态修复责任,实行尾矿库闭库责任终身追究。

强化尾矿库安全管理。

组织对全县所有在用、停用、闭库、废弃及闭库后再利用的尾矿库进行全面排查,摸清尾矿库运行情况。

水源地保护范围内2个镇建设的三等及三等以上尾矿库应按照《尾矿库安全监测技术规范》(AQX-X)和《尾矿库在线安全监测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1108-X)的技术要求立即部署尾矿库在线安全监测系统,并将《尾矿库在线安全监测系统工程技术规范》中提出的“宜测”项目纳入“应测”范围。

强化监管部门对尾矿库在线安全监测系统设计审查及运行监管。

同时加强系统维护、升级和人员培训,确保正常运行;强化尾矿库源头监管,切实提高建设标准,开展尾矿库环境风险评估和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编制尾矿库环境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强化部门协同联合督查,并实行年度目标管理。

积极开展水质监测评价。

县环保局每月进行一次国控、省控断面全指标水质监测,X年起监测频次增加到丰、枯两期以上。

逐步开展X流域河流断面以及公众关注河段的水质与主要污染物通量实时监控,对主要河流、重点饮用水源地、产业园区和尾矿库等重大污染风险源下游的环境敏感区断面加密监测,把主要污染物通量监测结果作为跨界河流生态补偿和水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

到X年开展一次覆盖所有控制单位水质监测与评价工作。

强化水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优化水环境监控网络,提升改造X、X2个控制断面监控系统。

搭建以县镇(办)为主的水环境综合管理平台,完善流域性环境信息资源网络,实现水质监测与评价、污染源管理、风险预警与应急等多种功能的有机融合,促进信息接口兼容和部门间信息更新、资源共享。

X年底,县级环境监测站具备常规水质指标监测能力。

提升预警应急处置能力。

水源地保护范围内的2个镇(办)制定水污染防治应急预案,明确预警预报与响应程序、应急处置及保障措施,依法及时公布预警信息,夯实主体责任。

建设县、镇(办)、村三级水污染事件应急响应和处置中心,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和应急物资储备,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完善水源地联防联控的应急机制。

(五)构建绿色循环产业体系行动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优化农业结构,提升改造传统农业,因地制宜调整农产品区域布局,建设烤烟、核桃、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加工基地;积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畜牧业,以猪、牛、羊、鱼、鸡、兔、蜂等基地建设为目标,大力发展标准化水产养殖和特色养殖业;大力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推动优势产品进入高端市场。

建设特色经济林基地,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及成果转化,发展立体农业、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

转型发展循环工业。

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推动有色金属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发展绿色矿山。

以品牌建设为抓手,以县域工业集中区为载体,提高企业工艺水平,重点发展具有X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核桃、豆制品、干菜、木塑、微晶石等产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