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

填空:1.郡县制推行始于(秦朝)2.猛安谋克制度使用创立的是(女真人)3.科举制建立于(隋朝)、(隋炀帝)4.军机处设立于(雍正)5.三省六部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6.明代(宗藩制度)是宗法制的复轨7.明厂卫制有东厂、西厂、(锦衣卫)8.明省级的长官叫(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9.明清的(改土归流)违背了因俗而治10.秦朝的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11.春秋前宗教事务官吏称之为太史寮12.秦政治文化的核心是(以吏为师)、(法家文化)13.西汉(汉武帝)设立了(尚书台)为核心的中朝官架空了三公制14.汉选举制有(察举、征辟)15.科举制(进士科)士人最重视16.元朝统治中原的制度是(投下分封制)17.内阁制度设立于(明朝)(明仁宗朱高炽时)18.元朝的四个等级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名词解释宗法制西周以嫡庶来划分宗族系统的制度。

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分封。

按照宗法制的规定,周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的嫡子和庶子应分封到地方去当诸侯;诸侯的嫡长子继承国君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的嫡长子即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士。

宗法制只适应于同姓贵族之间,与异性贵族之间的关系则以婚姻为纽带联结起来。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定了贵族的亲疏、等级、分封和世袭的关系,保证了嫡长子继承王位,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诸子、诸弟的继承权争端,成为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

郡县制秦朝开始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

秦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彻底废除了“封诸侯、建藩卫”制度。

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郡县制度,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秦末增至四十郡。

郡设郡守掌管行政和军事,设郡尉并掌军事,监御史为中央派遣的监察官吏。

郡下设县,大县长官为县令,小县县令为县长,县下有基层组织乡、亭、里。

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

总理衙门1861年清政府为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

全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其职权总揽了外交及与玩过发生干系的财政、军事、教育、矿务、交通等各个方面的大权。

但无权指挥各省督抚,各省督抚也不对总理衙门直接负责。

总理衙门存在了40年,直到1901年,清政府根据《辛丑条约》规定,将其改为外务部,但扔位列六部之首。

三省六部制隋唐时的中央官制。

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其长官为中书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驳正违失,其长官为侍中;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负责贯彻执行重要政令,其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左右仆射。

三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三省长官同为早想,共同负责中枢政务。

六部是尚书省下属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任务、户部主户口赋税、礼部主礼仪制度、兵部主军政、刑部主法律和刑狱、工部主水路工程。

各部长官均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

三省六部制改变了以往宰相一人执掌大权的状况,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三省六部职司划分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密折制度密折是将奏文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外加上特制皮匣的奏折,外人无从得知。

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晚年,完备于雍正朝。

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密折。

密折制度的作用有两个,一是使得朝政进一步黑箱化,增添皇权的神秘感。

二是起到了使官员、尤其是同僚,相互告密的作用。

密折奏事使政令完全体现了皇帝的意志,使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达到极限。

军机处清代雍正设立的处理政要的中枢机构。

1730年,为处理西北军务设立军机处,取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参与政务的权力。

军机处的职官有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

军机处成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于1791年废止,内阁成为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事均归于军机处。

但军机处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军机处也无专官。

军机大臣、军机章京以原官兼任,皇帝可以随时令其离开军机处。

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

曹丕称帝后,采纳陈群的建议,制定了九品官人法。

具体内容是通过品评,将士人分为九等,朝廷任命中正官到各地主持品评,被评为上等的人士将被推荐到各级行政机构中去做官。

九品中正的实行结束了两汉以来乡举里选的察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改革,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所生的长子,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长子继承,而其他的庶子为别子,他们被分封到全国各重要的战略要地。

由嫡长子继承的王位可以确保周王朝世世代代大宗的地位,庶子对嫡子的大宗来说,是小宗,而在自己的封地内又为大宗,其继承者也必须是嫡长子。

该制度起于商末,定于周初。

具体规定为“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目的在于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社会的统治秩序。

它一定程度避免了继承中的矛盾冲突,对于中国君主专制政体的具体运行方式更具有无比深远的影响清末新政1902~1905年清政府推行的改革。

1901年1月29日,清政府颁布“变法”上谕。

4月21日,成立了以奕劻为首的督办政务处,主持“新政”事宜。

新政期间,颁布了一系列上谕,主要内容有: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停止捐纳实官,裁汰各衙门胥吏差役;裁汰绿营防勇,编练新兵;废弃旧式武科,停止乡会试及各省岁考,广设学堂;奖励工商业;准满汉通婚等。

练兵筹饷是新政的中心内容。

清末新政的启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推动了改革思想和改革实践的进一步深入。

杯酒释兵权宋太祖解除武将兵权的事件。

961年三月,宋太祖取消殿前都点检这个重要的统率禁军职位。

同一年,在一次酒宴中,赵匡胤“劝”大将石守信等人交出兵权,大将们在利诱胁迫下,交出了兵权,史称“杯酒释兵权”。

论述1.试述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的发展历史及变化在中国古代史上,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我国古代的中央行政制度并逐渐成熟。

大体说来,秦汉以后历代行政体制可以分为四个主要阶段:秦汉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行政体制奠基时期,其核心是“三公九卿”制;魏晋至隋唐在中央形成了“三省六部制”;宋元时期“三省制”向“一省制”过渡和转变;明清时期“内阁制”的形成标志着封建专制和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商王朝的职官有中朝任职地内服官和被封于王畿以外地外服官之别。

内服是王畿,即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则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

商王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利。

春秋、战国是社会变动时期,随着封建化进程的推进,各诸侯国政府机构发生了重要变化。

春秋时各国相继出现了辅佐国君、处理政务的主要执政官,其地位和职掌都相当于后来的“相”。

中央机构日益完善。

战国初,随着各国变法运动的进展,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成为此时中央官制的重要特征。

“百官之长”的相、丞相,已成为各国普遍设置的官职。

由于历史和传统的原因,各国官制仍不划一。

秦国沿三晋,又取东方诸国之长,形成一套独特的官制,并为汉代所继承,成为封建社会前期中央官制的基本框架。

秦、汉建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三公九卿制。

秦朝,确立了皇帝制度,规定皇权至高无上。

并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即在中央设置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负责管理军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这就是三公。

三公以下设诸卿,分掌具体政务。

汉武帝为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建立中朝制,外朝官实际作用被削夺,地位下降,中朝官员受到重用。

中朝制的建立既是皇权与相权矛盾的产物,也是内廷近臣权力膨胀的结果。

东汉至魏晋,中央政务逐步由三公向三省转移,行政事务渐由九卿向六部过渡。

隋、唐时期专制集权中央政体趋于完备,建立起以皇帝为中心的三省六部制。

隋朝确立并发展了三省六部制。

隋文帝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唐太宗时期进一步明确划分了三省的职权。

三省是中央最高的政府机构: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重要的政令。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是尚书省下设机构,包括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北宋,在中央,分散宰相权力。

在宰相之下设立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收入等,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这样,把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便有皇帝总揽大权。

在军事上,将中央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

元朝中央行政制度变唐、宋的三省制为一省制——中书省,以中书省为最高政务机关,六部为其所属。

在中央,设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和御史台(为中央最高监察机关)。

此外,另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君主专制集权发展到极端。

明朝,在中央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

提高六部地位,直接向皇帝负责,并建立庞大的宦官机构及其控制下的厂卫特务组织。

内阁分首辅、次辅和群辅。

其职责主要为“票拟”,即代拟诏书,批答奏折。

永乐以后,内阁学士渐参与政事。

内阁遂由明初的皇帝顾问秘书,变为全国行政中枢。

清朝初年,中央政权机构大体上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还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

凡军国大事都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皇权受到限制。

康熙亲政以后,设南书房,参与机密,替皇帝草拟谕旨。

从此,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削弱。

康熙帝把中枢权力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相互牵制,最后集权到皇帝手中为了加强皇权,雍正时期设立了军机处。

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帝时期撤销。

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2.以古代中国宰相制度的演变为例,分析中国中央集权体制的特点(从诞生、各朝分宰相权、取消……皇权加强)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宰相制度居于核心地位,是连结政治制度各部分的中心环节。

从宰相制度的兴废看,其起源甚早,而且复杂多变。

其演变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即萌芽期、创立期、鼎盛期、调整期、衰落期。

黄帝至西周时期为萌芽期。

在史书中,这一时期已有宰相名称如“相”、“百揆”、“宰”的记载。

这些职位实际已有辅助君王处理政务的职责,但尚未作为正式官称,所以也还谈不上建立宰相制度。

西周时行政权力的萌芽和后来的中央政府的萌芽都可以追溯到这一时期的家臣制度。

春秋至秦为创立期。

这一时期,中央集权开始形成。

因为政事繁多,国君一人难以应付,就出现了以宰相为首的朝官集团。

丞相作为官称,始于秦国,后来也被他国采用。

为适应政治体制变化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已普遍设立相职,建立起各自的宰相制度。

各国招贤纳士,选贤用能,一批贤相名宰应运而生,活跃在周秦之际社会剧变的历史舞台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