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俄罗斯现代化道路的“西方化”情结

俄罗斯现代化道路的“西方化”情结

第28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1月 Vol. 28 No.1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an. 2006────────── 收稿日期:2005-03-09作者简介:巩君慧(1980-),女,陕西周至县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俄罗斯现代化道路的“西方化”情结巩君慧(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摘 要:俄罗斯现代化自彼得大帝开始至今已走过了300多年的历程。

在这漫长的现代化进程中,俄罗斯始终处于欧风西雨的浸润下。

俄罗斯历史上的数次改革都是向西方学习,按照西方的样板进行的。

“西方化”情结在俄罗斯现代化道路中挥之不去的缘由既有地理因素的制约,又有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的影响。

但是,“西方化”在俄罗斯却一次次地遭到碰壁与失败,它给俄罗斯现代化和俄罗斯社会历史发展造成了十分深远的影响与后果。

俄罗斯现代化与西方化值得反思。

关键词:俄罗斯;现代化;西方化中图分类号:K51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6)01-0072-04俄罗斯现代化,从近代算起,即从彼得大帝西化改革揭开俄罗斯现代化的序幕起,至今已走过了三百多年的历程。

在这漫长三百年的现代化进程中,俄罗斯始终处在欧风西雨的浸润下。

从彼得大帝的西化改革、之后的叶卡捷琳娜二世开明专制、19世纪60年代亚历山大二世农奴制改革、20世纪初斯托雷平改革、十月革命开创的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以及20世纪80-90年代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改革到包括俄罗斯现任总统普京的执政,俄罗斯现代化道路“西方化”情结均萦萦绕绕、挥之不去。

为何呢?它又给俄罗斯现代化与俄罗斯历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与后果?笔者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做简要分析:一、“西方化”情结的开端与发展俄罗斯现代化进程中“西方化”情结的开端,最早可追溯至公元10世纪基辅罗斯弗拉基米尔大公决定皈依拜占庭的东正教(希腊正教),以取代传统斯拉夫人信仰的原始多神教。

拜占庭东正教是从东罗马帝国传播来的一个基督教支系,其特点是政教合一的国家体制,与游牧民族的民族主义、集权主义、集体主义特点相结合。

它带来了源自希腊和希伯莱的文学、艺术以及罗马的法律,从而给这个游牧民族以文明教化的力量。

将基督教引入俄国,首开俄国引进西方文化之先河,使俄罗斯处于西方文化的边缘上,从此开启了俄罗斯西方化的曲折历程。

但是,13世纪蒙古统治中断了它与西方的联系,直到15世纪末摆脱鞑靼人的统治,建立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俄罗斯,其西方文化倾向更加明显。

但由于拜占庭被伊斯兰教徒占领,信仰东正教的俄罗斯陷入孤立,与信仰天主教的西方之间形成越来越大的文化差异。

给俄国社会和文化深深地打上西方印迹的是18世纪初彼得大帝仿效西方的改革。

17世纪末的俄国是一个极其落后、长期与欧洲文化中心隔绝并带有浓厚的东方色彩的国家。

为改变俄国落后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面貌,彼得一世掌权后,曾化名到西欧各国旅行,考察政治、文化、科技,甚至当过学徒。

回国后,他倡导和主持了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改革。

政治方面,加强皇权的专制权力和中央集权制;经济方面,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工厂制度;军事方面,创建海军,引进征兵制,建立国防工业,设立技术学校,并派人到西方学习,从西方引进了最新的有关武器、轮船、造船、航海管理体制及其他对于提高军事效率必不可少的知识;文化方面,他试图使国民接受文明开化的西方文化的熏陶,倡导欧洲生活方式。

首先他明令禁止蓄须,穿长袍,改穿西式短装,戴尖顶帽子,倡导欧洲宫廷礼仪和社会风范。

他还创办了俄国历史上第一所非教会学校、第一座图书馆、第一个博物馆、第一份报纸《新闻报》、第一座公共剧院和第一个印刷所。

尽管他没有废除西里尔字母表,但却对它进行了改革和简化,并引进了西方的单词和短语。

为了彻底融入西方,成为一个欧洲大国,他还通过战争从瑞典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将首都从莫斯科迁往圣彼得堡。

彼得一世的改革是面朝当时先进的西方,取西方经验,建设俄国大帝国。

因此,在近代俄国史上,彼得大帝开创了现代化与西方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使俄罗斯以东方专制国家的方式,重新归附西方文化。

对彼得大帝改革,美国历史学家伯恩斯坦认为:“他并不是赤手空拳地把俄罗斯转化为一巩君慧:俄罗斯现代化道路的“西方化”情结个西方国家,他加速了这一过程并且使这一过程朝更强烈的方面发展。

”[1](P131)著名俄国马克思主义者普烈汉诺夫这样评价:“俄国真正的西化,只是从彼得大帝开始。

”[2](P48)继任的叶卡捷琳娜和亚历山大二世都遵循着彼得的模式,尝试用各种不同方法使俄国西方化和现代化,同时加强独裁权力。

叶卡捷琳纳“开明专制”,大量引进西方文学艺术及戏剧报刊等,但在对外扩张占领了大片亚欧领土后,趾高气扬,统治日益专制。

亚历山大二世1861年农奴制改革,解放了农奴,为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在俄国的发展创造了劳动力和统一市场的前提。

但此时西方正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这种危机同样传染给了俄罗斯,进一步恶化了俄罗斯人民本来就十分深刻的悲惨处境。

20世纪初斯托雷平改革以优惠政策鼓励一批特权阶层脱离传统的公有性质的农村公社,走向自由市场。

但是,大多数农民仍在贫穷的公社大锅饭体制里,没有得到自由发展的机会,没有享受改革成果,却承受着改革的风险和代价。

他们日趋贫困、不满,怨恨与反抗又遭到警察的残酷镇压。

于是,沙皇在人民心目中的神圣地位瓦解了,而民主思想加速了社会动乱和制度崩溃。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俄国造成深远的影响。

它促成了十月革命的成功,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革命者从西方找到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理论原则,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布尔什维克革命所开创的俄国与西方关系与此前大不相同。

它以一种在西方创立的但不能存在于西方的意识形态的名义建立起政治经济制度。

尽管如此,这种以俄罗斯为中心的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使俄罗斯成为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之一。

但是,官僚化体制的僵化、教条化使得苏联社会发展在斯大林之后陷入缓慢直至停滞状态,到戈尔巴乔夫时代,体制内的文化生机业已消耗殆尽。

于是,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党内的自由主义政治家谋求改革。

戈尔巴乔夫提出“新思维”概念,要求政治民主化、经济自由化等西化改革措施,因改革的力度过大,葬送了苏联的社会主义事业。

继戈尔巴乔夫之后的叶利钦比戈氏走得更远,更激进,他实行全盘西化的“休克疗法”政策。

在政治上积极推行西方式的“民主”,经济上完全私有化,其结果是俄经济状况急剧恶化,人民生活水平每况愈下,政治局面剧烈动荡,民族分裂主义盛嚣,俄联邦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

普京在俄转型的复杂的历史环境中上台,上台伊始,即结束了叶利钦时代向西方“一边倒”的内外政策。

他的改革措施为:在政治上,把加强中央政府的集权统治放在首位;在经济上,坚定走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在外交上,努力将俄罗斯融入欧洲大家庭,“认为俄罗斯的命运在欧洲,尤其是老欧洲”,“全面融入欧洲的制度体系,真正与欧洲融为一体是俄罗斯的最终目标”。

[3](P257)“9.11”事件后,普京明确表示俄罗斯文化属于西方。

可见,普京的“融入欧洲”战略也是想融入西方社会,只是他注重了俄罗斯传统。

普京的现代化改革能否使俄罗斯真正实现现代化,融入西方社会,世人拭目以待。

二、“西方化”情结的缘由在俄罗斯300年的现代化道路中,“西方化”情结始终盘踞着,面对屡屡的失败,仍不能抛弃,其原因何在呢?这里既有地缘特征的原因,又有历史的原因,还有现实的因素。

首先,从地缘特征因素看,俄国虽然为内陆国家,但却身处欧洲中部,处于东西方文化交汇带上,这为西欧先进文明的传入提供了便利条件。

加上弗拉基米尔大公、彼得一世以及后继者一直在为“出海口”而战。

这使俄罗斯最终成为一个横跨欧亚两洲的拥有广袤领土且濒海的国家,虽然俄罗斯的大部分国土在亚洲,但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却一直在东欧平原,处在东欧平原的开阔之地,极容易受到外来的影响。

别尔嘉耶夫说:“俄罗斯民族不是纯粹的欧洲民族,也不是纯粹的亚洲民族。

俄罗斯是世界的完整部分,巨大的东方——西方,它将两个世界结合在一起。

”[4](P2)这种特殊的地缘位置决定了俄罗斯便于西方文化的引进和传播。

其次,从历史因素来看,俄国历史上的统治阶级和革命者、知识分子在内心深处都存有对西方文化的原始认同感。

他们很多人从小就接受西方文明的熏陶,在心理上大都依属西方文化。

当国家出现危机或他们个人的统治出现危机时,他们便自然到西方文化中去寻找出路。

弗拉基米尔大公引进基督教在精神上统一俄罗斯,彼得一世学习西方,推行改革,亚历山大一世标榜民主等等都说明统治者致力于把俄罗斯融入欧洲。

俄罗斯的先进知识分子和革命者(西欧派、十二月党人、民粹派、列宁主义者)多接受过正统的西方教育,很多人还曾长期旅居欧洲,亲身体验了西方文明和民主的气氛。

他们怀着对自由生活的极度渴望,把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作为启迪民智和反对专制制度的有利武器。

第三,从现实的因素来看,由于西方社会率先走向了现代化,它把现代化的问题严峻地摆在了非西方民族的面前。

所以,对于非西方民族来说,之所以踏上实现现代化的艰难之路,是为了本国家本民族能生存下去而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俄国自彼得大帝开始现代化事业,向西方学习,就是为了摆脱俄国落后的面貌,建立一个强大的俄帝国。

其后的历代统治者包括社会主义的苏联都是为了这个目标而进行现代化的。

正是西方的率先现代化,才给非西方社会提出了现代化的目标和标准。

所以,一个国家不可能在全面拒绝西方化的前提下实现现代化。

俄罗斯迫于先进的发达的西方压力,在现代化道路中向西方靠拢,按照西方的样板、模式进行,这种“西方化”情结也因此无法抹煞。

三、对俄罗斯现代化与西方化的反思不可否认的是,俄罗斯自彼得大帝开始,甚至可追溯到第28卷第1期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弗拉基米尔大公,对西方文化的引进和传播及所进行的向西方学习的西化改革措施,对俄罗斯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是俄罗斯现代化发展的催化剂。

它对于打破俄国禁锢的大门、传统落后的价值观念、僵化的体制弊端无疑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极大地推动了俄国现代化的发展。

俄罗斯近300年现代化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就是明证。

但是,“西方化”一次次地受挫与失败,在俄罗斯均造成与此相适应的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矛盾甚至强烈的抵制和反对。

这种矛盾是自彼得大帝的改革开始就存在的。

如前所述,彼得大帝的改革是向西方学习的,带来了一些变化,但他的社会仍然是混合的。

亚洲拜占庭的方式、体制及信仰在俄国仍占主导地位。

即一方面开创西方化,另一方面又开创了专制体制。

其继任者都承袭此种模式,“使俄罗斯历史上数次改革都表现出了这个特点:即俄罗斯之西方化(向西方学习)与东方化(保持甚至加强中央集权国家的机制和思想)是相伴而行的,且后者往往成为前者之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