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文--哥特式建筑赏析

论文--哥特式建筑赏析

哥特式建筑赏析

哥特式建筑是

11

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

13

15

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

筑风格。

主要见于天主教堂,

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

艺术成就,

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最负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巴黎圣母大教堂、

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一)

哥特式建筑的历史背景

自公元

12

世纪到公元

15

世纪,城市已成为各个封建王国的政治、宗教、

经济

和文化中心,这一时期兴起了封建社会大发展的产物——哥特式艺术。

其开始于建筑方面,

而后才追件波及到雕刻和绘画。

它发展的重点是从追求

建筑的效果而转向绘画的效果:早期哥特式雕刻和绘画都是巨大建筑的一部分,

而晚期的建筑和雕刻则追求片面装饰性的效果,不再追求结实和简洁的处理。

哥特式建筑

Gothic

architecture

是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

12

15

世纪,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行会相当发达,

城市内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政体,

市民

们以极高的热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争胜来表现自己的城市。另外,

当时教堂已

不再是纯属宗教性建筑物,它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为市民大会堂,

共礼堂,

甚至可用作市场和剧场。

在宗教节日时,

教堂往往成为热闹的赛会场地

确切说,

开始于

1140-1144

年间路易七世的长玺官苏热重修圣德尼教堂之时。

圣德尼教堂表明了一种新的建筑风格,

这种风格从本质上区别于罗马式建筑:

先,后者有着结实而厚重的墙壁,而前者具有轻盈、纤细的结构。罗马式的教堂

建有沉重的拱顶,

其稳定性取决于足够厚实的墙壁,

以支撑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应

力。其次在罗马式建筑中,窗户总是很小,而现在,窗户的尺寸大大增加,允许

空前规模的采用彩色玻璃画。

第三,

圣德尼教堂的片面遵循了带有呈放射分布的

礼拜堂的后堂回廊式型制,但这些礼拜堂不再像早先建筑那样呈孤立的单元。

(二)

哥特式建筑的技术成就

哥特式建筑所显示的技术成就,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具体地感受到。

首先是

外部造型。哥特式建筑特别是教堂,

外观的基本特征是高而直,

其典型构图是一

对高耸的尖塔,中间夹着中厅的山墙,

在山墙檐头的栏杆、

大门洞上设置了一列

布有雕像的凹龛,

把整个立面横联系起来,

在中央的栏杆和凹龛之间是象征天堂

的圆形玫瑰窗。西立面作为教堂的入口,有三座门洞,门洞内都有几层线脚,线

脚上刻着成串的圣像。

所有墙体上均由垂直线条统贯,

一切造型部位和装饰细部

都以尖拱、

尖券、

尖顶为合成要素,

所有的拱券都是尖尖的,

所有门洞上的山花、

凹龛上的华盖、扶壁上的脊边都是尖耸的,所有的塔、

扶壁和墙垣上端都冠以直

刺苍穹的小尖顶。与此同时,

建筑的立面越往上划分越为细巧,

形体和装饰越见

玲珑。这一切,都使整个教堂充满了一种超俗脱凡,腾跃迁升的动感与气势。这

种气势将基督教的

天国理想

表现得生动、具体,

也显示出中世纪高超的建筑技术。其次,从内部空间的特点,我们也可窥见其宗教情怀与技术手段。在哥特式

教堂中,

尖券与小拱的大量使用,

赋予了空间与结构以极大的灵活性,

同时也为

教堂的艺术风格带来了新奇的格局。

哥特式教堂的平面一般仍为拉丁十字形,

中厅窄而长,瘦而高,

教堂内部导向天堂和祭坛的动势都很强,

教堂内部的结构

全部裸露,近于框架式,垂直线条统帅着所有部分,使空间显得极为高耸,象征

着对天国的憧憬。束状的柱子涌向天顶,

像是一束束喷泉从地面喷向天空;

有时

像是森林中一棵棵挺拔的树干,叶饰交织,

光线就从枝叶的缝隙中透进来,

启示

人们以迷途中的光明,

每当阳光从布满窗棂间的彩色玻璃照射进来时,

整个教堂

的空间便弥漫着迷离与幽幻,

教堂仿佛就是天堂。

此种气氛已尽显了基督教的精

神,而这种气氛的形成,又无疑得益于尖券、尖拱及空间结构等技术。

在哥特

式教堂建筑中,享有崇高声誉的教堂比比皆是。

其中法国的巴黎圣母院,

意大利

的米兰大教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都是代表。

它们的外部造型,

细部装饰及内部

空间的结构,

都既充分地反映了哥特式建筑的一般风格特点,

又个性鲜明。

所以,

人们谈起哥特式建筑,往往都要以它们为例。

(三)

哥特式建筑形制

在礼拜仪式方面,保留了基本的十字形平面设计,有东端的祭坛、往

中殿

行进的空间和举行私人礼拜的侧礼拜堂。

法国哥特式教堂平面虽然是拉丁十字形,

但横翼突出很少。

西面是正门入口,

东头环殿内有环廊,许多小礼拜室成放射状排列。教堂内部特别

是中厅高耸,有大片彩色玻璃宙。其外观上的显著特点是有许多

大大小小的尖塔和尖顶,西边高大的钟楼上有的也砌尖顶。平面

十字交叉处的屋顶上有一座很高的尖塔,扶壁和墙垛上也都有玲

珑的尖顶,窗户细高,

整个教堂向上的动势很强,

雕刻极其丰富。

西立面是建筑的重点,典型构图是:两边一对高高的钟楼,

下面由横向券廊水平联系,三座大门由层层后退的尖券组成透视

门,券面满布雕像。正门上面有一个大圆宙,称为玫瑰窗,雕刻精巧华丽。法国

早期哥特式教堂的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

英国的索尔兹伯里主教堂和法国亚眠主教堂的建造年代接近,中厅较矮较

深,两侧各有一侧厅,横翼突出较多,而且有一个较短的后横翼,可以容纳更多

的教士,这是英国常见的布局手法。教堂的正面也在西边。东头多以方厅结束,

很少用环殿。索尔兹伯里教堂虽然有飞扶壁,但并不显著。

德国教堂很早就形成自己的形制和特点,

它的中厅和侧厅高度相同,

既无高

侧窗,也无飞扶壁,

完全靠侧厅外墙瘦高的窗户采光。

拱顶上面再加一层整体的

陡坡屋面,内部是一个多柱大厅。

马尔堡的圣伊丽莎白教堂西边有两座高塔,

观比较素雅,是这种教堂的代表。

德国还有一种只在教堂正面建一座很高钟塔的哥特式教堂。

著名的例子是乌

尔姆主教堂。它的钟塔高达

161

米,控制着整个建筑构图,可谓中世纪教堂建筑中的奇观。砖造教堂在北欧很流行,德国北部也有不少砖造的哥特式教堂。

意大利教堂并不强调高度和垂直感,

正面也没有高钟塔,

而是采用屏幕式的

山墙构图。屋顶较平缓,窗户不大,往往尖券和半圆券并用,飞扶壁极为少见,

雕刻和装饰则有明显的罗马古典风格。

(四)

哥特式建筑的空间塑造

哥特式教堂形体向上的动势十分强烈,

轻灵的垂直线直贯全身。

它利用一系

列拱型的尖顶组成教堂整体结构,尖利的顶端高耸入云,直插穹窿。

许多垂直的

平行线条本身就带有某种节奏,

轻灵的线条如一组石头的丛林,

锋利,

直冲苍穹。

不仅所有的顶是尖的,

而且建筑局部和细节的上端也都是尖的,

不论是墙和塔都

是越往上分划越细,装饰越多,也越玲珑,形成一种向上的动势。意大利米兰大

教堂仅顶上尖塔就有

135

个,

令人叹为观止。

这一结构既体现信徒对天国的向往,

体现了独特的宗教精神,也表现了工匠们精湛的技艺。

这种以高、

直、尖和具有强烈向上动势为特征的造型风格,使整个教堂处处

充满向上的冲力,把人们的意念带向“天国”,成功地体现了宗教观念,人们的

视觉和情绪随着向上升华的尖塔,

有一种接近上帝和天堂的感觉。

这是教会弃绝

尘寰的宗教思想的体现,给人一种崇高肃穆的精神体会,那是对超升的向往,

向上帝接近的如饥似渴的欲望,也是城市显示其强大向上蓬勃生机的精神反映。

(五)

哥特式建筑的装饰

哥特式教堂的建筑重视外部装饰,雕刻的人物和装饰花纹布满了教堂内外,

大量的雕刻正是体现了这个阶段造型艺术的突进。

尤其是雕刻家在作品中追求世

俗情感的表现,

开始突破了传统模式的约束,

它的人物形象开始保持独立的空间

地位,追求三度空间的立体造型,力求符合真实的形象,追求自然生动的塑造,

使人体逐渐丰满起来,

衣褶也随之有了结构的变化,

使人感到衣服里面是实在的

人体。雕像不再是人的外形的模似,

而是有血有肉的人了。

这使雕刻艺术提高了

一大步。

哥特式雕刻和建筑的关系已不同于罗马式教堂与装饰雕刻的关系。

罗马

式教堂中的装饰雕刻完全服从于墙的平面,

使人物的表现受到很大的局限;

哥特

式的装饰雕刻则跳出了墙的平面,创造了许多半圆雕和高浮雕。

与哥特建筑一起应运而生的是优美的彩色玻璃窗画。

这种画也成为不识字信

徒们的圣经。圆形的玫瑰窗象征天堂,

各式圣者登上了色彩绚丽的玻璃窗,

酷似

丰富多彩的舞台画面。

当人们走近教堂不仅产生对天国的神幻感,

也产生装饰美

感。由于它是玻璃画能依

*

光线的穿透而生艳,以其光色的奇妙而引人入胜。

(六)

哥特式建筑的风格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在设计中利用十字拱、飞券、修长的立柱,

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

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

雄伟的外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