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哥特式建筑系列 欣赏

哥特式建筑系列 欣赏


十世纪初,
今日所见
的正墙面
五扇铜门 才装置完 成。

教堂正面五扇铜门上,分别刻有教堂历史、米兰历
史、圣母生涯和君士坦丁大帝的“米兰诏书”等。

历经五、六百年, 这座教堂逐一完成 重要的建设内容。
1418年主祭坛完工
启用。
米 兰 大 教 堂 主 祭 坛

1617年教堂正面工程展开,仍以歌德式为主要风格,1774 年主尖塔圣母像建成,1813年拿破仑下令建成正墙面及所有
科 隆 大 教 堂 窗 户
苏格和St Denis的影响

1144年,在庆祝St Denis教堂重修完成举行的典礼
上,各国的主教们吃惊地发现这种建筑形式有着不 可抵挡的魅力。于是25年之后,凡有代表参加过庆 典的地区都出现了哥特式教堂。
巴 黎 圣 母 院 大 门
哥特式建筑特点之三——门

由于整个建筑的重量最终还是靠最下面一层的墙承 担的,所以底层的墙非常厚。为了让群众在进教堂
地用彩色玻璃马赛克组成的大窗替代了墙。光线就 这样第一次以瑰丽的形式进入了原来教堂里阴暗的
空间。信徒在这样光线下,怎么不会产生接近神灵
的感觉?
法 国 兰 斯 大 教 堂
巴 黎 圣 母 院
巴 黎 圣 母 院 玫 瑰 花 窗
哥特式建筑逐渐取消
了台廊、楼廊,增加 侧廊窗户的面积,直 至整个教堂采用大面 积排窗。这些窗户既
平方米(足球场)。整个
建筑全部由磨光的石块砌 成。科隆大教堂的建造前 后整整持续了632年,是 欧洲建筑史上建造时间最
漫长的建筑物之一。
伦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伦 敦 威 斯 敏 斯 特 大 教 堂
巴 黎 圣 母 院
绘 有 圣 经尖 故形 事拱 的门 花, 窗 玻 璃
巴 黎 圣 母 院
暮 色 中 的 巴 黎 圣 母 院
意 大 利 米 兰 大 教 堂

米兰大教堂位于意大利米兰市,哥特式建筑。建 于1386年,历经5个世纪才竣工,占地11700平 方米。

这座教堂于1386年开始建造,当时是由统治米兰
的威斯康提(Gian Galeazzo Visconti)下令兴建,
建材为来自Candoglia地区的大理石。 一直到二
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
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
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
有重要地位。最负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罗斯圣母大教堂、
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 堂、法国巴黎圣母院。

柱子不再是简单的圆形,多根柱子合在一起,强调 了垂直的线条,更加衬托了空间的高耸峻峭。哥特 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如 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
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个建筑看上去线条简
洁、外观宏伟,而内部又十分开阔明亮。
德 国 科 隆 大 教 堂 束 柱

建筑越来越高,虽然采取各种减轻自重的办法,但
重量还是太大,由此产生的外推力需要被抵销。而 扶壁就是为了这样的目的建造的。原来的扶壁都是 实心的墙,这时出现的这种轻巧的结构,既分散了 重量,又十分有跃动感。
飞扶壁
哥特式建筑特点之四——飞扶壁 (Flying Buttress)

扶壁(Buttress),也称扶拱垛,是一种用来分担主墙
《圣经》人物,在
阳光反射下,金光 四射,多彩多姿。

据说,画面如此漂
亮,却只有用4种颜 色,而且很有讲究: 金色——代表人类 共有一个天堂,寓
意光明和永恒;

红色——代表爱;
蓝色——代表信仰:
绿色——代表希望 和未来。

科隆大教堂是最完美的哥
特式大教堂。它始建于 1248年左右,高157.38米, 东西长约145米,南北宽 约86米,建筑面积约6000
推力作用于四个拱底石上,这样拱顶的高度和跨度
不再受限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并且尖肋拱顶也 具有“向上”的视觉暗示。
哥特式建筑特点之一——尖肋拱顶

1134年,闪电引起的大火烧毁了St Denis教堂的一部分。教 堂的主持人,本尼迪克修道院的院长苏格(Suger,1081- 1151)开始考虑如何重建它。这位院长是自维特鲁威之后第 二位建筑史上不能不提的人物,因为他把自己改建St Denis教 堂的过程写成了一本书,而本书很幸运地保存了下来。他天才 地在这本书中强调了肋的重要性,说是可以增强人们对宗教的 敬仰。且让我们先看看经他改建的St Denis教堂中所使用的肋。
压力的辅助设施,在罗马式建筑中即已得到大量运用。

但哥特式建筑把原本实心的、被屋顶遮盖起来的扶壁, 都露在外面,称为飞扶壁。由于对教堂的高度有了进一 步的要求,扶壁的作用和外观也被大大增强了。
哥特式建筑特点之四——飞扶壁

亚眠大教堂的扶拱垛有两道拱壁,以支撑来自推力点 上方和下方的推力。沙特尔大教堂用横向小连拱廊增
1248年始
建,最高的
西侧塔楼建 成于1880 年,高度 150米。

科隆大教堂又称圣
彼得大教堂,是中
世纪欧洲歌特式建
筑的代表作。始建
于873年,1880年
建成。内有礼拜堂
10个。中央双尖塔
高161米,直插云 霄。

中央大礼堂穹顶高
达43.35米,跨度达 15.5米。

大教堂四壁上方共
10000多平方米的 窗户上,全部绘有
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 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 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 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

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教堂的平面仍基本为
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
德 国 科 隆 大 教 堂 束 柱
德 国 科 隆 大 教 堂 束 柱

窗棂的构造工艺十分精巧繁复。细长的窗户被称为 “柳叶窗”,圆形的则被称为“玫瑰窗”。花窗玻 璃造就了教堂内部神秘灿烂的景象,从而改变了罗 曼式建筑因采光不足而沉闷压抑的景象,并表达了 人们向往天国的内心理想。
法国亚眠大教堂柳叶窗
法国斯特拉斯堡玫瑰花窗
沙 特 尔 教 堂 玫 瑰 花 窗
圣 家 族 大 教 堂
拱顶示意图
这是分辨哥特式与其之前风格的建筑的一个重要标志
米 兰 大 教 堂 拱 顶
米兰大教堂的肋
14世纪英国的格罗切斯特大教堂 (Gloucester Cathedral)里的肋。
巴 黎 圣 母 院 里 的 尖 肋 拱 顶
哥特式建筑特点之一——尖肋拱顶

从罗马式建筑的圆筒拱顶普遍改为尖肋拱顶 (Pointed Arch,或者干脆称为Gothic Arch),
加其抗力,博韦大教堂则双进拱桥增加扶拱垛的承受
力。有的在扶拱垛上又加装了尖塔改善平衡。扶拱垛 上往往有繁复的装饰雕刻,轻盈美观,高耸峭拔 。
博韦大教堂的双进拱桥
亚眠大教 堂的扶拱 垛有两道 拱壁
法国亚眠
大教堂双 层飞扶壁
米兰大教堂飞扶壁
哥特式建筑特点之五——束柱
束柱(beam-column)
苏格在St Denis重建中使用的肋
拱顶的作用

尖拱很明显可以使承受到的重量更快地向下传递。 这样一来,侧向的外推力就小了,整个建筑更容易
建成竖长的样子,在垂直的方向上也能建得更高。
尖拱本身也给人以往上冲的印象。
肋的作用

也是由于肋的增多,肋组成的网络就足以承担重量,
拱柱之间的墙承受的压力就小了,所以苏格创造性
尖塔。

2245座雕像,均取材自
圣经故事,教堂内外所 呈现的圣者及使徒像,
数目达3159座,据传均
是文艺复兴时代所留下 的作品。

教堂拱顶由52根多柱体梁柱支撑
其上共有135根石柱尖塔,最高的尖塔高达108.5公尺, 上方置有圣母雕像。
米 兰 大 教 堂 飞 扶 壁
德 国 科 隆 大 教 堂
哥特式建筑欣赏
广 州 圣 心 大 教 堂
广 州 圣 心 大 教 堂 束 柱
广州圣心大教堂
束柱往往没有柱
头,许多细柱从地
面直达拱顶,成为
肋架。拱顶上出现
了装饰肋,肋架变 成星形或其他复杂 形式。
广 州 圣 心 大 教 堂
哥特

“哥特”原是参加覆灭罗马奴隶制的日耳曼“蛮族”
之一,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反对封建神权,提倡 复活古罗马文化,乃把当时的建筑风格称为“哥 特”,以表示对它的否定。
时不至于对墙的厚度感到不舒服,建造者经常把大
门设计成层层推进的,并雕刻上圣徒的像分散人们 的注意力。
维图斯大教堂的门
法国沙特尔大教堂大门之一
最后的审判
法 国 亚 眠 大 教 堂 的 门 洞 雕 刻
法国亚眠大教堂的门洞雕刻
法国亚眠
大教堂的
门洞雕刻
哥特式建筑特点之四——飞扶壁 (Flying Buttress)
高且大,几乎承担了
墙体的功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窗户的作用

窗户应用了从阿拉伯国家学得的彩色玻璃工艺,拼组成一幅 幅五颜六色的宗教故事,起到了向不识字的民众宣传教义的
作用,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花窗玻璃以红、蓝二色为主,
蓝色象征天国,红色象征基督的鲜血。
米 兰 大 教 堂 柳 叶 窗
哥特式建筑特点之二——花窗玻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