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果报告薄弱高中脱困之路:以创新实施《通用技术》课程为支点撬动学校发展方式升级2012年,在广西首批设立的20所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创新实验学校中,梧州二中是典型的薄弱学校:高中毕业会考,数学竟然有一半学生没通过!创新实施《通用技术》课程的六年中,为脱困急需,更为高中教育的价值追求,学校聚焦师资、资源和评价三大难点,举全校之力协同攻关,举措非同寻常。
并取得如下成果:●动员物理学科带头人转岗牵头担当课程实验重任,建设学校最具创新力的《通用技术》教师团队。
●突破“教教材”的传统教学设计思路,举全校之力开发基于真实问题解决项目的科技探究学习活动,化解优质资源短缺的新课程实施难题。
●创新实施多元课程评价,让学生的精彩在非高考科目学习中更自由和充分地绽放。
六年持续系统的改革努力,不仅使《通用技术》教学活动真正转向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成为学校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而且逐步带动起其他学科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并由此撬动起整个学校课程创新能力和整体育人品位的提升;不仅如愿以偿摆脱学生学业质量低位徘徊的困境,走入稳定上升通道,而且在学生科技创新成果、校园学习风气、教师课程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日益显著,被评为省级文明学校,被公认为广西创新实验学校的领头羊、普通高中升级发展的示范校。
一、实现目标问题导航,构建支点撬动脱困。
从学校发展历程分析,我们从校园文化、从特色学校建设、从课堂教学改革都没有让学校脱困,脱困承载着梧州二中的太多的梦想与期望,从头来,摒弃急功近利与浮躁的心态,找准撬动学校发展方式升级的支点。
我们发现:课程是学校办学目标,办学理念的载体;课程无疑就是我们要找的支点。
(一)瞄准课程,向《通用技术》课程实行创新实施。
2004 年启动的国家高中课程改革,旨在通过课程这一学校教育的核心载体,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特别是《通用技术》,就是针对学生技术素养、实践意识和能力缺失严重而新设的实践探究性突出的课程。
2012 年 8 月 20 日,广西教育厅下发桂教基教[2012]88 号文件,部署在梧州二中在内的首批 20 所实验学校以《通用技术》新设课程的有效实施为目标,进行广西普通高中新课程创新实验,为广西乃至全国高中新课程突破难点、深度推进展开先行先试。
于是,从改变课程入手,启动了创新实施《通用技术》课程,并希望由此作为支点撬动学校发展方式升级的征程,脱困之路重新出发!(创新实施《通用技术》课程为支点撬动学校发展方式升级路线图)(二)瞄准课程,向《通用技术》课程要素问题聚焦。
在广西师范大学罗星凯教授的指导下,收集分析了有关省市的《通用技术》课程开设的状况、经验与教训的多种要素,经过罗列、筛选确定六个重要要素并组合成“三个难题、三个难点”,设计出创新实施《通用技术》课程目标难题、难点导航图并进行有效的创新突破:创新实施《通用技术》课程目标难题、难点导航图(“师资、资源、评价”三难题破解路线——从机制创新上保障课程价值与学习质量;“学习方式、学习路径、课程整合”三难点破解路线——从体验创新上保障课程价值与学习质量;六要素具有相互关联作用。
)二、实现问题创新突破,夯实支点强伸杠杆。
(一)机制创新——保障课程价值,破解课程难题。
1.发现教师——动员物理学科带头人转岗牵头担当课程实验重任,建设学校最具创新力的《通用技术》教师团队。
作为一门全新设置的课程,《通用技术》的师资问题是一个真难题。
因为,一个原来教其它学科并不出色的教师,缺乏教好这门新课程的底气;反之,则缺乏改行来教这门课的动力。
清醒地认识到这个深度,梧州二中非同寻常地做出了战略性的决定:动员物理教研组长及相关学科骨干教师转岗组建基于《通用技术》的课程创新平台,并积极引进广西教育厅项目通过广西师大兴华平台培养定向输出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志愿者,形成了以转岗优秀教师与兴华创新实践志愿者为主力的师资团队。
引来更多老师的关注,学习《通用技术》团队,向“课程创新实施”要效益,成为各学科越来越多老师们的自觉选择,使学科整合、学生成长、学校发展的转型升级逐步落到了实处。
师资难题在梧州二中的成功破解,为广西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创新实验的推进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2015年8月,自治区级《通用技术》师资培训班委托梧州二中承办,正是凭借真抓实干的课程创新实施行动,让梧州二中不负众望,深受好评。
2.发现资源——突破“教教材”的传统教学设计思路,举全校之力开发基于真实问题解决项目的科技探究学习活动,化解优质资源短缺的新课程实施难题。
《通用技术》的创新实施,并不是要推倒重来,而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创新。
为此,学校采用“三步走”的战略:首先,研发一系列综合性的活动和项目,涵盖《通用技术》内容标准的要求;其次,对教材进行重构、创新,研发一系列实践性、探究式的课程学习活动;最后,开发整合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艺术、人文、政治等多个学科的学习活动项目,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浮沉子项目、对口喷泉、饮水鸟、简易电动机、棉花糖机……,这些项目对材料、技术、工艺水平以及学生的知识储备要求都不高,但很快就把学生吸引住了。
更想不到的是把老师也吸引过来了。
渐渐地,又一批教师加入了创新团队,成立了实验工作室,开发出了“弹珠挑战”“实用电子原件”“水火箭”“摇摇棒”“纸桥承重”“投石机设计”“自行车中的物理知识”等70多项以项目探究学习设计开发的多学科综合的学生喜爱的项目课程,成为整合课程的突破口,资源开发的好案例。
渐渐地,一批又一批的老师加入到创新团队,开展多学科协同开发、精心设计的探究教学活动,跨越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等传统学科界限,聚焦于使用现有工具和技术,探寻真实和情境化问题的解决,直指《通用技术》课程价值的育人目标,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的“学科中心”课程体系和“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的教学模式,构建“尊重、适合、选择”课程实践体系,实现学校发展方式升级。
3.发现成长——创新实施多元课程评价,让学生的精彩在非高考科目学习中更自由和充分地绽放。
在统一、单一的评价下,必然会生出一批自卑的“差生”,在《通用技术》课程创新实施中,梧州二中的领导和老师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一个学生在这种评价下的“差”,并并不表明他或她在另一方面不可以“好”,只要有施展的舞台;一个学生现在的“差”,也并并表明他或她将来不可以“好”,只要激发起对学习的热情和信心!于是下决心实行多元评价机制:学生平时课程学习的表现,在“问题与思维、设计与制作、合作与分享”等方面的多样化学习成果,均通过“项目探究学习、项目经理人、作品与个人展示”等环节被纳入评价要素。
不仅作为课程学习结果的评价,而且通过学校手机学习平台进行公开交流分享。
2015年,“青少年科技运动会”在广西开启,为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表现平台和更客观的评价模式,梧州二中紧紧抓住难得的机遇,不仅积极参与每一次赛事活动,让师生们得以最早享受课程创新评价的成果,而且直接参与项目研发和前期试验,主动承担相关师资培训工作,深受好评。
(二)概念创新——翻转学习方式,把学生拉回来。
应试形成的“学习方式”对于薄弱学校学生而言普遍有“不适症”,对直接进入的概念学习不感兴趣,对概念后的学习产生“困难”甚至“拒绝”。
创新实施《通用技术》课程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概念”进行创新,产生了“翻转”性变革,让学生重新喜爱“学习”这个“害怕”了十多年的名词。
1.寻找《通用技术》课程价值作为翻转学习方式的支架。
突出课程目标的三特点(实践性、综合性、创新性),将《通用技术》课程与社会、环境进行充分联系,突出学习在生活、社区中重要性;通过大量的实验与实践,培养科学探究和解决真实问题所必备的技能、策略和思维方式,构建翻转学习方式材料及情景。
2.通过《通用技术》课程项目探究式学习作为翻转学习方式的资源与空间。
项目探究式学习的质量,不仅体现在实验过程中,更体现在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的分析和解释中。
通过这种反馈,学生不断地调整实验,以此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逐步理解基本概念,直接打破了将理解基本概念放在第一位的传统学习模式,完全“翻转”学习方式,并且这样的改变致力于面向每一个学生。
(三)实践创新——玩转学习路径,发现唤醒潜能。
从学生诉求中了解到,玩是学生的天性,玩、玩得高兴、玩得转是不能忽略的学生成长的路径。
我们充分尊重了学生的特点与个性,并引导学生玩得健康、快乐、积极。
1.提供玩的资源(课程、空间)。
以《通用技术》创新实验为基地,建设STEAM探究学习中心,并开展“课程整合、项目学习、展示分享、学科教室、走班选课”等五个领域实践与探究,实现一人一张个性课程表满足学生的发展诉求。
2.玩出新的价值。
翻转学习方式的基础上老师与学生们一起玩出一条“再造学习流程——更新学习内容——改变思维路径”的回归课程价值并在全学科全课程推行的学习变革之路:一是再造学习流程:变结果导向为关注过程。
我们发现“以学定教”在项目探究学习被学生定为过去式,“以学定学”成为学生喜爱的进行式,学生学习进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成为其下一阶段学习的起点,教师通过“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来决定其应该在什么时候出现,以什么样的角色出现,能够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提供什么?二是更新学习内容:变加工模式为创造模式。
《通用技术》创新实验最核心的原则是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问题成为学习的起点,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调用已有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的思维运动与实践行为,学会组织知识、迁移知识及提高应用能力。
三是改变思维路径:变目的性思考行为为伴随性思维品质。
创新实施《通用技术》课程倡导从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提升学生的科技素养出发,要让学生“为什么”、“怎样产生的”等问题思考开始,接近生活与技术学习的关系,创新实施《通用技术》课程,让老师引起了多方面的深入思考与冲撞直到“颠覆”自己的教学观点,师生学会寻求多途径的学习支持力量。
特别是教学中所设置的一些引人入胜问题情景,让学生处于欲知而未知、似懂而非懂的状态,以至于学生们引起多样、多角度的讨论与争论,这样的学习过程让师生在反思、决策等思维品质伴随其中,而非仅仅是学习结果。
“三个创新突破”引发出“课程整合、项目学习、展示分享、学科教室、走班选课”五个领域的起源、优化与发展。
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的“学科中心”课程体系和“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尊重、适合、选择”课程实践体系,实现学校发展方式升级。
课程整合:优化关键词:素养。
强调学生发展(综合、迁移、开放)素养为目标的学科内整合、跨学科整合。
如:化学科讲水,物理科讲水,生物科讲水、地理讲水、语文讲水,历史讲水,体育讲水,艺术讲水、英语讲水,数学也在讲水。
为此,我们在《通用技术》课里开了一个“水课程”,让各学科老师“一起讲、轮流讲、综合讲;讲作用、讲工程、讲艺文”一场生动、互动,综合、迁移,开放、未知的教育场吸引着学生,把平时旷课的同学都拉回来,学生从不听课到怕听不到。